“太行明珠”前南峪村变形记
在河北邢台的西部山区,有一个小山村名扬全国——前南峪村。它位于太行山腹地,被国内有关专家赞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它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南峪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山坡秃头,风吹土走;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不难看出,当时这里生产条件极差,经济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40年来,前南峪村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数十年如一日实施山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家园,期间曾忍痛砍掉年纯利润860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实施“二次创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果品深加工,并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如今,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红色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让全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年提升一个新台阶。前不久,中国乡村之声记者走进前南峪村,感受这里的新变化。
正值夏日,果味飘香。在前南峪生态旅游区的樱桃采摘园,大颗的樱桃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正沉浸在品尝夏日果实的欣喜中。
游客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来前南峪村旅游和采摘。
李先生:我们经常过来玩,因为离得近,当天来当天就能回去。我们老家有板栗树,但是没有樱桃。要吃樱桃就得跑到这边来。这边樱桃现摘的,吃得安全、放心。
满眼的绿色、新鲜的果蔬,还有络绎不绝前来到访的游客......很难想象,这个大山里曾经闭塞的小村庄40年来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做到名扬全国的。
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东临冀南平原,西与山西毗邻。全村1500多口人,人均6分田、7亩山。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曾在此持续办学两年零三个月。于是,“抗大精神”成为前南峪人民的不朽精神支柱,而“抗大陈列馆”也成为这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抗大讲解员郑文超:抗大陈列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全面反映抗大校史的专题性陈列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序厅,它是以抗大历届公八位校长的圆雕雕塑为中心而展开的,以抗大教职学员在敌后学习、战斗、生活的圆弧形浮雕为背景。整个序厅为我们讲述了,抗大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党我军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的峥嵘岁月。
2001年,抗大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国防事业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验教育基地。讲解员郑文超介绍说,这里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前来学习和旅游。
讲解员郑文超:近两年,我们这里每年可以有近100万的游客,抗大陈列馆和前南峪村绿色生态相结合,“红绿结合”也成为了我们浆水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逐渐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抗大驻村”的红色资源,孕育了前南峪人战天斗地、再造秀美山川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80后刘小燕是抗大陈列馆的讲解员,也是嫁到这里的媳妇。说起前南峪村的发展,她很动容,站在沙盘前向记者娓娓道来。
刘小燕:首先大家看到,咱们面前的这条河,叫浆水河。河边就是我们的抗大陈列馆。再往前一点,红色房顶、绿树环绕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前南峪村。前南峪村1500多口人,人均6分田、7亩山,人均年收入18000元左右。从1963年到现在,一直都走的是集体主义道路。从而创造了“坚守宗旨、富村富民”“执着自信、艰苦奋斗”“尊重规律、创新发展”的前南峪精神。可以说,前南峪精神是抗大精神的延续。
刘小燕口中的1963年,对前南峪村来说是个坎儿。因为这一年,一场特大洪水把这里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田地冲得一干二净。但也正是因为这场灾难,让前南峪村开启了凤凰涅槃般的发展之路。
刘小燕:当时在民兵连的郭成志同志临危受命,制定了20年的长远规划,五年垫田、五年绿化、三年治水、七年治理高标准的生态经济沟。实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1984年开始,前南峪村先后兴办了15家集体企业。1999年,工业产值高达8350万元。
进入21世纪,这里迎来了一次“急刹车”和“快转型”。一边,老书记郭成志带领“双委”一班人,开创性地实施“二次创业”,对生态经济沟进行升级改造,引进8个国家22个新特优果树品种,配套了现代化灌溉设施,按照绿色果品标准,实行科学管理。
另一边,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前南峪村将三家污染冶炼企业关停,改为三星级宾馆、板栗加工厂、蜂蜜加工厂。如此一来,产业结构得以调整,打造了绿色低碳家园,增加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刘小燕:2000年我们污染企业关停的时候,当时的集体年收入是670万元,人均年收入是4785元;仅仅14年以后,我们在2014年集体年收入已经增加到了3080万元,人均年收入在10600元左右了。
现如今,当地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源源不断的客源让他们乐得合不拢嘴。春燕农家乐的老板娘保梅告诉记者,自己有60间客房,每年可以接纳几万游客入住。
保梅:在我的右手边大家正在做大锅菜,游客们可以吃到柴火炖的大锅菜,味道特别香。农家乐每年的年收入都挺可观的,差不多十多万。我们村几乎家家经营农家乐,比如我姐姐家的农家乐,每到周六日都爆满,回头客也很多。
由绿到富再到美,我们尝试探索前南峪村良性发展的法宝。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提到与前南峪村发展紧密相连的郭志成老书记,老书记今年已经74岁了,然而他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促成这里发展的一剂良方。
郭志成:走在形势前面,带好头。
记者编辑:季盈盈
统稿编辑:李伟民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