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简一
来源 | 创业投资家
瑞幸还在独自狂奔。
“正文”
八月,美股市场又热闹起来,各大上市公司半年报告纷纷出炉,瑞幸咖啡超6亿的亏损,一如当初“光速”上市那般震撼。
据瑞幸咖啡公布的2019Q2财报数据显示:
过高的成本导致了瑞幸的亏损,营销费用惊人
接近7个亿的亏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太正常的,更何况是在9个亿的收入前提下。
但这一出放在瑞幸身上,倒也不觉奇怪。烧钱扩张,补贴用户,瑞幸的路子一向如此。
后补贴时代,瑞幸似乎有过渡的法子了
尽管原材料支出涨幅最大、占比最多,但从瑞幸的市场表现来看,不算异常。
毕竟门店数量由上年同期的624家增长至2963家,用户数量也从上年同期的290万增长至2278万,原材料支出的增长与产品销售增长保持同步基本合理。
再加上瑞幸向来以补贴来拉新留客,新用户免费喝、邀1赠1、买5赠5、买10赠10以及百万大咖等促销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原料。
有人曾根据瑞幸2018全年的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及亏损额,粗略估计过瑞幸的补贴力度,得出的结论是:
在2018年,瑞幸每卖一杯咖啡就要亏18元,几乎是卖一杯亏两杯。(9000万杯,收入8.4亿元,亏损16.2亿元)。而这个数据到了今年的第二季度,已经变成了10.78元/杯(6317万杯,收入9.091亿元,亏损6.81亿元)。
补贴一直都在持续,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个积极的信号:补贴力度在降低,而用户数量却在稳步增长,用户消费习惯也在日趋理想。
在第二季度的短短三个月内,瑞幸的用户增长了590.5万,月活用户也较3月底增长了176.4万;
在顾客每月消费杯数方面,2019年第二季度为3.4杯(月活用户616.6万人,月均饮品销售额2106万),创往季最高销售水平,较此前公开招股书公布的第一季度2.97杯也有不小的提升。
瑞幸的用户增长迅猛
很难说这样成规模的增长是靠补贴这一环独自形成的,究其根本还是品牌力量,这也解释了瑞幸本季度接近4个亿的营销支出从何而来。
未来,瑞幸的营销还要花更多
瑞幸的成本构成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重头戏。尽管从铺天盖地的小蓝杯广告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二,但当3.9亿的营销费用摆在面前时,仍然叫人吃惊。
要知道这个数据在上个季度是4370万,去年同期也只是不到2个亿。
瑞幸CEO钱治亚也为这些费用的去向也做出了说明:
由于线下门店仍在扩张,瑞幸进入了更多新城市,再加上新品小鹿茶的宣传需要,光是投到分众传媒,也就是我们平时写字楼、商圈shopping mall 等场景中的线下广告,就有1.4个亿。而看似阵势浩大的各种补贴活动其实并非大头支出。
另外为配合新品小鹿茶的活力、青春的品牌定位,瑞幸的代言人队伍继汤唯、张震后,又新增了一位新生派偶像刘昊然。
3.9亿还不是天花板,毕竟新品推广需要时间,品牌建设更是个缓慢的过程。董事长陆正耀表示,在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品牌营销,还要花更多的钱。
瑞幸不会是咖啡界的OFO
从浅表层面直观看来,瑞幸的商业模式就是大量烧钱,跑马圈地,十分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因烧钱死去的共享单车项目。但钱治亚强调,营销费用的增长是为了品牌口碑,而不是单纯为了流量。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也曾这样评价瑞幸:一家数据驱动公司。
在他看来,瑞幸的“烧法”跟共享单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瑞幸是通过数据驱动来改变整个成本结构,节省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瑞幸不是OFO,有人只看到了一个共同点,打补贴。但如果你看一下整个的逻辑:通过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带来整体成本的下降,而我把成本下降的一部分,反哺给消费者,这就是大家所谓的‘补贴’。”
简单来讲,瑞幸的发展秘密不在到处抛头露面的补贴活动上,而是在其背后的数据化运营模式中。
在传统餐饮店面的管理中,店长需要照顾很多事情,由进货到卖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为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这样一来单店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
而瑞幸是依托底层技术平台搭建起整个门店运营规则,根据后台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定门店的选品配货、促销活动甚至下一步的开店计划。
在瑞幸,店长角色是不存在的,一个门店不需要太大,店员也不需要太多,只需2~3人专心做咖啡即可,其他的全都交给数据系统就行。
这就大大提高了瑞幸的单店运营效率,并且得以大量复制走上规模化。
相对于OFO的商业模式,瑞幸是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研究,通过数据驱动提升供应链效率,用运营环节省下来的成本去惠利用户。
一来是可以做到持续性的补贴拉新,二来也可以培养老用户的消费习惯,提升留存率,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这或许也是瑞幸一年开店2000家,两年4500家,2021年要实现万店计划的底气所在。
尽管所有开支都在肆意增长,但瑞幸CEO钱治亚仍然十分乐观:
“我们对我们的业务表现感到满意,因为这很符合我们将持续执行的长期增长计划。”
不仅如此,钱治亚还表示由于技术推动,门店的经营效率、规模效益、议价能力和商店吞吐量都有所提升,店铺营业亏损的百分比大幅降低,瑞幸预计将在2019年第三季度到达单店盈亏平衡点。
而这一目标我们也可以在数据中得到印证:
瑞幸运营亏损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已由2018第二季度的282.65%降至如今的75.87%。
虽然亏损状态一时难以摆脱,但很明显瑞幸整体的亏损幅度正在缩小,盈利或许指日可待。同时,这也意味着瑞幸前期的市场投入与积累,已初现规模效应。
有人称瑞幸现阶段的亏损为“战略性亏损”,现阶段的亏损是为了日后美好事业的必要付出。亏损不会一直持续,企业不是做慈善,总归是要赚钱的。
那么如何扭亏为盈?在瑞幸这的表现无非也是开源、节流罢了。
开源,则为大规模扩张,以量取胜;
而节流在现阶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外卖厨房店的变化上。
集中主力门店,撤掉短板
大家都知道木桶效应,想要提升整体实力,一般都是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在企业中这块短模板则代表着劣势业务部分。然而这一点在瑞幸身上并没有得到体现。
瑞幸的线下门店分为快取店、优享店和外卖厨房店这三类。不管是自取还是堂食,快取店(pick-up store)、优享店(relax store)都是定义为到店消费模式。
这两类门店在瑞幸目前拥有的2963家门店中,占比95%以上,是绝对的主力门店。
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瑞幸对这两类门店建设的倾向:
快取店由去年同期的356家增至2741家,同比增长669.9%;
悠享店由22家增至123家,同比增长459%。
在瑞幸的线下门店中,多数为自取店
反观外卖厨房店,这季度较上季度只增加了1家店,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47家店。
不同类型门店数量之间的差距之大以及外卖店的大量关店,让外界猜测纷纷。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快取店才是瑞幸的主打模式。
瑞幸的外卖订单占比逐渐下降
其实对于瑞幸来说,外卖虽然也有需求,但近年来线下快取店的布局越来越广,越来越密集,外卖需求减少是必然的。
订单的减少再加上高企的外送成本,在瑞幸模式中,外卖厨房店反而是一块可以舍弃的短板。
可以预测,未来瑞幸的万店计划,快取店仍将独占鳌头,而这也十分符合瑞幸数据化运营逻辑。
依托广大的线下快取门店编织起一张客户关系网,构建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门店运营法则,这便是瑞幸的护城河。
扩大SKU,提升客单价
瑞幸素来捆绑咖啡行业老大星巴克,碰瓷式营销已经见怪不怪。
就在今夏,继星巴克上线8款新式茶饮品后,瑞幸也上架了小鹿茶,再加上此前瑞幸新增轻食板块,这是瑞幸第二次扩张商品品类了。与其说它是个“学人精”,倒不如说这是瑞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鹿茶
从改变国人的咖啡习惯到我自有我道理,品牌slogan的变化似乎也象征着瑞幸心态上的变化。
商业版图要扩张,新的增长模式也要探寻。而品类的延伸是从供应链层面增强整个平台的实力,一方面是能够很好地打开受众面、提升用户粘性;
另一方面,不同产品之间可以发挥互补属性提升用户的客单价,尤其是利润空间更高的茶饮品,是瑞幸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的关键。
瑞幸的商业模式,观其全貌不难,但想要将它放在大行业中比对,却又似乎找不出这样一家类同的企业。
做咖啡、面包我们能跟星巴克关联起来,做轻食、点心我们能跟良品铺子这样的零售企业关联起来,而如今的小鹿茶,我们又能跟喜茶、奈雪关联起来。真要这样比对,那瑞幸的竞争对手可太多了。
若非要给瑞幸贴个标签,“跨界猎手”再合适不过,从咖啡起步,横跨茶饮,涉足零售,瑞幸在不断突破边界,拼命成长。这个尚还年轻的企业,虽孤独前行,但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简一,极简视角探寻财经空间,观热点之下的商业规则,读企业背后的经营逻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