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浏览印度网页,偶尔瞥见页面上的趣知识中有一条“世界上排名前十的美食”,怀着对世界美食的敬意立刻点了进去,从N010-N01看完了之后感觉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默默退了出来。
当时在想,这个印度小编怎么有这么大的勇气跟自信,世界排名前十的美食竟然有6个是印度本土的……难道我们四川的火锅不比手抓饭香么?我们八大菜系不不比飞饼美么?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酱汁腊肉,晾肉香肠……这个印度小编都没有吃过吧……
感慨这个国家的美食观念时,想到近几年的“印度崛起”言论,不禁有一种王婆卖瓜的感觉。张维为教授曾经提出“印度崛起”这样的词语并不合适用来描述印度的发展,实际上印度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去甚远。
张维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印度长期以来宗教级社会影响下产生的种姓制度,像是深入骨髓的东西,已经在印度人心中深深留下烙印。虽然印度的宪法规定是废除种姓制度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种姓制度的烙印。
张维为教授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在1984年受到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邀请第一次到印度去,印度的共产党人说在开会的时候,低种姓的就坐在地上。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印度女孩雪莉,长相像猴子,但是因为印度是崇拜“神迹”的国家,而且这个姑娘是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女子,所以从内由外散发着自信开朗的魅力,被尊称为“圣女”,后来嫁给了同是婆罗门中的男子。
打破“长相决定一切”的概念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假如雪莉生活在最低等级首陀罗家中,恐怕父母没有能力来给与这个“长相奇特”的姑娘以更优越的教育及物质条件,最后在大家的严重是否是“神迹”下的“圣女”也会另当别论。
印度种族
所以,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种姓制度在印度民众中留下的烙印极为深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随处体现着其中的低等级或者高等级“习惯”。婆罗门跟婆罗门中的人通婚以保持血统跟等级身份的纯正性。
高一等级的女子嫁给低一等级的或者更低的男子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会觉得是羞辱的事情,低等级的人只能跟同等级的人结婚,这比中国古代的联姻更为苛刻,只能说这是个高度重视“纯洁”跟“血统”的国家。
其实在社会等级上有明确界限的制度,便在思想观念上把人进行了圈定,这是“出生决定论”的刻板观念,但是对于具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来说,他们会跟你说是由于自己前世有累积的因缘,所以此世降生在这个等级中,这就是他的命运,只盼着对神恭敬,将来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或者轮回转世成新等级的民众。
心安理得地接纳自己当前的处境,众多的穷苦印度人也便习惯了这样的等级限制。
印度妇女
张维为教授提起印度未完成的一些改革当中的第二项便是妇女制度。妇女制度浅显地看是妇女的权利地位,更深层次则跟种姓制度一样,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阿米尔·汗的电影上映的时候,众多评论说这是个伟大的人,他将现代印度的现状呈现在了世界眼前,还把印度推上了国际视野。
先不说其中揭露的问题,单从我们认识这个国家民众的外在,好像讲着印度口音的英语,男士穿着宽松的白色袍子,女子带着头巾,点缀着闪亮的首饰,编着乌黑亮丽的大辫子,他们是虔诚的教徒,似乎也是跳脱生活之外的状态。跳脱生活之外便是要讲自己不幸的现状做一种虚拟的期待,希望通过对宗教的虔诚,换取现世的安宁跟之后新生的净土。
在《神秘巨星》中,阿米尔·汗就刻画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家庭,男性在外面工作,拥有只会一切,蛮横无理的权利,而女性负责在家里处理家务,生儿育女,一旦自己的丈夫不顺心,自己理所应当的会成为丈夫家暴的对象。而对于这些家暴,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不用跟别人说,这是一个家庭中不工作的女性理应承受的。
《神秘巨星》
妇女地位在印度极为低下,在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在一个真正“崛起”的国家,人们的解放意识,男女平等意识是随着民主自由而不断完善并舒展的。但是在印度,登记制度跟禁闭让人窒息的妇女制度却是让人望而生畏。所以真正的说印度“崛起”,实际上应该先看这个国家的人权有没有真正被尊重,妇女的地位有没有提升。
在印度,18-24岁男性的文盲的比率大概占到是11.6%,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的文盲率是25.6%。其文盲的基数大,而且男女之间的差异更大。
我们看到的《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可能部分觉醒者在给与自己的女儿更好的教育跟发展机会,但是实际上100个女性当中便有将近26个的文盲,知识决定命运的时代,富人更加富有,底层的人更加穷困,这些数字与我们国家0.3%、0.4%的文盲率相比,谈“印度崛起”确实有些让人义愤填膺。
《摔跤吧!爸爸》
印度的IT行业特别是服务外包行业,在过去的时间却是发展得迅速,让这个国家在信息技术行业占据很大的市场。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英语语种的优势外,还跟印度的高校教育密不可分。根据发达的IT行业,众多信息技术人才纷纷到美国进修,在美国的顶尖世界企业中,有很多高管也都是印度籍。
之前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人在国外的文化融入程度比中国人更高,在将来会比中国发展的更好。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印度非要与中国来比较,你如果社会融入程度更高尽管去施展身手即可,不必要跟中国进行比较让别人去评判对错。
实际上印度的人均GDP远远低于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淡出依靠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做服务,并不具备长期的发展优势。印度依靠自己的高端产业,感觉在世界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我们国家注重发展制造业,而短期内实现国家的发展水平提高,制造业比高端产业更具有动力。
而且在高端优势产业的定义上,印度的信息技术行业并不受到广泛认可。有人认为印度当前的发展是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均衡式发展。
印度制造
确实,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街道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比如可见悠闲散步的牛,还有画着符号的大象等等。但是这个牛跟象的存在是源于宗教观念意识中的元素,可以理解成对于生命的敬畏,但是更多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无为”。
在印度的神话中有三大神,梵天、湿婆跟毗湿奴。其中湿婆是破坏之神、毁灭之神,他的坐骑是一头白色的牛,印度这样一个信仰神的国家,自然对于神的守护者或者坐骑也连同尊敬。于是一段时间在印度杀牛是犯法的,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牛也不再用来耕地,于是更多的牛被自然放养。
于是便有了众多牛在街道上怡然自得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无为”或“敬畏”是对国家的城市治安跟社会安定造成了影响。但是印度在城市规划、铁路道路治理等方面的进展不大。
张维为
张维为教授认为印度的发展还差很多的首要原因是它的土地制度,实际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印度,有很多地主庄园,在这些地主拥有土地便也能够左右民主议会的决策。
而寻常民众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住所,甚至衣不蔽体,这些可以理解成是种姓制度观念造成的奴性,也可以理解成受土地制度的影响,农民没有自己的家园,也没有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渠道。所以他们席地而卧,衣着破烂,看着自己的小孩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
像在孟买,这是个穷人跟富人两极分化的地方,富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摩天大楼里享受自己的城市生活,而游走在底层的民众则居住的简陋且得过且过。贫富差距之大,难以体现社会发展的优势,也看不出“崛起”的劲头。
之前看到印度将上海称作是“小孟买”,真是让人很纳闷,难道这是用评选“世界十大美食”的勇气跟自信来这么称呼的么。我们的上海确实也有贫富差距,但是孟买是用城市的什么魅力来将上海称作“小”孟买的?
上海的GDP是孟买的两倍,人均GDP也远远超过孟买,在城市的基础建设上,上海的基建程度也优于孟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印度的媒体宣传是比较具有蛊惑性质的。
如果不能正视自己国家的发展阶段跟现状,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状态下,要实现“崛起”,印度确实差得远了。
印度
张维为教授肯定了我们国家崛起做出的努力。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比如中国,在不懈发展的过程中,从联合国的地位到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都积极遵守国际秩序,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印证中国力量。
此外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在东盟的积极作用也更为主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中国影响力也更加深远。而印度,对内,在铁路建设跟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上并没有视长远的发展。
在对待边境问题上,他们采取强硬到底的态度,还没有放下占领我国领土的执念。而在国际上我们能看到印度在积极寻求自己的话语跟身份地位,努力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试图在边境上进行小摩擦并不足以展示国家的强劲,只是这样的方式倒是不能体现和平发展、尊重主权的国际大国风格。
国内的经济发展潜力不足,是难以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和说服力的。印度的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国家内部的民生问题,保证普通民众的住所及日常生活,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欧美国家为什么对于中国的发展壮大有诸多的恶意跟第一,但是对于印度的发展却是不怎么理会呢?
实际上印度是英国殖民国家,经过发展后,其发展道路深得欧美国家的内心,毕竟是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同样讲着英语,但是欧美国家始终认为印度是不足以跟他们进行平等对话的国家。即便印度自己有“印度崛起”这样的宣传,可能欧美也会置之不理或者一笑了之。
毕竟,经济实力没有让欧美国家感觉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承认这个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的。
不过也正是源于印度自身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不会成为威胁霸权的判定,印度在跟欧美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关系中相处得比较平衡,实现学业的印度人可以去美国或者英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便有了之前美国教授认为印度留学生在美国的文化融入程度更高的说法。
放弃了自己国家的锐气,乐于接受宿命的人可能对于随遇而安具有更高的接受程度。
印度
在国际上,大家认可印度的市场空间,毕竟拥有世界第二大人口数,但是没有人会担心或关注“印度崛起”,如果不具备自己国家完善的工业体系,难以实现高端产业的强大经济贡献,在种姓制度上锲而不舍,不重视国民的扫盲教育,妇女地位低下,这些都将是不能实现“崛起”的因素。
最早是从《西游记》中知道,唐僧师徒四人是要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而其中的“天竺”便是中国唐朝时期对于古代印度的称呼。那个时候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在古代文明中,印度象征着智慧与神圣,是众多弟子甘心顶礼膜拜的地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融入我国文化发展的大流。而印度也在文明古国光环下慢慢地走入现代文明。
不过要真正让大家关注到“崛起”,印度要走的取经路,还有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