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拍了X光片,还要做CT甚至磁共振,它们的辐射有多大?

2019-09-28     名医开讲

生病到医院做检查,难免要受到

各种X光、CT、核磁共振的“关照”

你是不是每次进医院拍片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内心简直有一万个疑问

这辐射大么?

会不会伤害我的身体?

究竟哪些检查有辐射?

哪些没辐射?

……

今天

小编全部为您揭晓!

辐射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来看看辐射是个什么东西

辐射的本质是能量交换/传播

宇宙中任何非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存在辐射

也就是说,辐射无处不在

按能量大小

可分为非电离辐射

和电离辐射

1.电离辐射

特点:

能量较高

可以电离物质

可以对细胞甚至是DNA造成损害

比较危险

代表:

α、β、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

2.非电离辐射

特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能量较低

没有电离物质的能力

很难对人产生直接伤害

比较安全

代表:

电磁炉,微波炉等,主要产生热能


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电离辐射!

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

都会受到自然界的电离辐射

这种辐射称为天然本底辐射

一个自然人一年

天然本底辐射

平均值大约是3.13mSv

小科普

医学上一般采用毫希沃特(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的辐射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健康,但一年内低于100mSv的辐射对人体癌症发生率的影响和本底辐射并无差异。

接着

我们先来个无奖竞答:

请问,下面哪一项检查没有电离辐射?

A.X射线 B.核磁共振

C.CT D.PET—CT

正确答案是:B.核磁共振

你有没有答对呢?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听起来很可怕的“核磁”

竟然没有电离辐射

其实对于各种检查

X 光、CT、B 超、核磁……

大家多多少少有些恐惧

好像只要是拍片就是吃辐射啊

只要是辐射就是伤害身体啊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事实上

医院的常规检查中

B超、核磁共振(MRI)

是非电离辐射检查手段,没有电离辐射

而X线、CT、PET/CT

则会产生电离辐射

那么,问题又来了

既然X线、CT、PET/CT有辐射

为什么我们还要用它来检查呢?

PET/CT与磁共振有什么区别?

- 问答时间 -

PET/CT是什么?

PET/CT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即PET和CT,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的缩写,CT是利用X线进行计算机断层成像的装置,所谓PET/CT就是一台机器上既可行PET成像,又可做CT成像的一种新型的尖端医疗影像设备。

许多人会问,PET与我们熟悉的CT、磁共振之类的检查有什么区别呢?

X光片、CT和磁共振这类传统的影像检查是显示解剖结构,直观地反映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真实模样,换句话说,长得什么样,拍出来就是什么样,大部分人都能看到心脏在哪里,肝脏在哪里,看的是器官和组织的“外表”;而PET是检查人体的代谢情况,看的是器官和组织的“内在”。

在很多疾病中,尤其是早期肿瘤,代谢异常往往是先于解剖结构异常出现的,“外表”还是正常的,而“内在”已经恶变了。此时X光片、CT和磁共振的显示可能仍然是正常的,但PET已经可以检查出异常情况了,这就为我们及早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另外,X光片、CT和磁共振往往是一次只检查一个部位(偶尔也会有多个部位),而PET检查是一次性扫描全身,特别是对于有远处转移的肿瘤病人来说,一次PET扫描可以确定到底有没有转移、全身哪些地方有转移,帮助进行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既节约时间,又明确诊断。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PET/CT检查?

PET检查的优点是无创、早期反映代谢异常情况、灵敏度高,一次性扫描全身,以下情况适合进行PET/CT检查:

1、肿瘤的早期诊断;

2、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3、肿瘤的临床分期;

4、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

5、肿瘤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6、已发现肿瘤转移而需要寻找原发灶;

7、不明原因发热、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患者的肿瘤探测;

8、肿瘤高危因素人群的肿瘤筛查,如有肿瘤家族史、肿瘤高风险人群(长期吸烟、高危职业、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简单来说,PET/CT适用于早期诊断肿瘤,肿瘤病人检查是否有转移或复发,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其他检查都找不到原因的发热和肿瘤标志物升高,肿瘤高危险人群的筛查等

PET/CT的辐射剂量有多大?

世界上几次著名的核电站泄漏事件,使得大部分人谈“核”色变,但其实地球上的辐射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辐射,只不过辐射的量比较小,所以不能抛开剂量谈辐射的危害

那做一次PET/CT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多少呢?

韩国医生在2015年针对全国73个机构的105台PET/CT所做过的病人进行调查,以18F-FDG为显像剂的PE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约为5.89mSv,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约为6.26mSv,18F-FDG PET/CT总辐射剂量约为12.2mSv,随着近年仪器探测敏感性的不断改进,使用的18F-FDG剂量不断降低,并采用低剂量CT扫描,实际的总剂量可能还低于12mSv。可见做一次PET/CT检查所受辐射剂量也是远远小于100mSv这个标准的

另外,18F-FDG还会自发性的发生衰变,也就是放射性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18F的半衰期是109分钟(约2小时),也就是说每过2小时,18F的放射性会减少一半

注射入人体内的18F-FDG,除了过物理衰变外,还有机体的生物排泄,其实际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则更短,因此对病人自身和周围的人群都是非常安全的。而距离又是影响所受辐射剂量的关键因素,距离放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越小。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显示了PET检查在不同时间和距离所测到的辐射值。

PET/CT受检者在不同时间和距离所测到的辐射值(数据来源于华益分子影像研究院)


做完PET/CT后应注意什么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CT检查的辐射来源于仪器,走出检查室就没有影响了,只有PET检查注射的显像剂的辐射会跟随着病人。所以,除了等待显像剂自己衰变外,我们还可以加速其排泄,这当然就是多喝水多排尿啦。

很多人做完PET/CT检查后不敢靠近自己的亲属,其实做完检查后体内残余的辐射是正常成年人可以承受的,儿童和孕妇由于比较敏感,建议保持2米左右的距离。做完18F-FDG PET/CT检查,一天左右体内辐射量就可以降到天然本底水平,完全可以正常生活了。

上面我们讲了PET检查这么多优点,但PET虽好,可不要贪恋哦。我们一般不推荐PET/CT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但对于有肿瘤家族史、肿瘤高风险人群(长期吸烟史、高危职业、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的患者,可以应用PET/CT进行检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mmYuG0BMH2_cNUg_B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