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奇!211高校的陕北教授,竟把沙嵩“变”成馒头和面条

2019-06-15   文博传媒网
年幼时,故乡是一座一座的山,是翻也翻不完的沟峁,是拦羊汉坐在树下唱的一曲曲信天游。待到年长,故乡成了记忆里的一朵云,辗转反侧的一个梦。杨兴斌如今常常在梦里回到故乡,他说,虽然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贫苦,但是很快乐,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忆。 ——杨兴斌

杨兴斌丨走出家乡的榆林人

杨兴斌,1969年出生,陕西横山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兴斌丨教育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初中:石湾中学;

高中:横山中学;

本科:延安大学化学系;

硕士:北京化工大学

博士:空军军医大学。

工作经历:

2005年,杨兴斌离开第四军医大学进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杨兴斌转入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担任院长。

由医药领域转入食品营养领域的研究,由药品开发研究者到专家学者型高校教授,杨兴斌不仅体现了他的尽职敬业精神,更是在新的征程上展现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研究能力与学术造诣。

求学——走出陕北

没有人生来就能知晓自己未来的道路,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杨兴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60年代末出生的他,与大多数同时期的家庭一样,孩子多,吃不饱,是杨兴斌一家面临的生存问题。

杨兴斌说:“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很艰难,我们家在村里是最穷的人家之一,女孩都没上学,大哥辍学,我跟三哥读书。后来因为家里实在贫困,三哥也辍学了。”家庭的贫困让杨兴斌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不努力学习,就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在他初二那年,魏家楼中学撤并到石湾中学,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横山中学。

一张张借来的粮票、一碗碗借来的粮食,铺就了杨兴斌通往书山的道路,这条路上,不只有杨兴斌夜夜挑灯读书的勤奋,还包含着父亲母亲的殷切期望和无怨无悔。杨兴斌明白,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报答父母,才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1989年,他考入延安大学化学系,修习化学教育专业,这样的消息传回村里,大家都说魏家楼出了个大学生,能吃“公家饭”了。可杨兴斌并没有松懈,上了大学后他一如既往地发奋读书,以出色优异的表现获得了院校老师的关注,并在他毕业时,破格留校任教,如愿吃上了一碗“公家饭”,可是杨兴斌并没有停止自己学习深造的步伐;

1994年,杨兴斌考上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攻读化学工程专业。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杨兴斌在求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深造。

1997年,研究生毕业后,杨兴斌进入第四军医大学,并于2004年取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学位。

科研——沙嵩“变”成馒头和面条!

2007年,国家发布了《国民营养改善计划》,提出改善国民饮食结构,促进国民饮食合理与健康化。马铃薯、沙蒿、猕猴桃等都是陕西地区的特产,杨兴斌与团队立足本省种植环境,针对特产研究食品营养的精深加工改造,杨兴斌提出以营养需求为导向构建现代食品加工体系,他利用沙嵩资源开发出了马铃薯主食化馒头与面条食品;他通过技术创新,多种干燥技术联合使用,生产出高品质的猕猴桃脆片,推进了猕猴桃产业的升级;他通过系统研究秦巴山区植物功能糖与类黄酮的营养聚集化精深加工和营养调控分子机制,发掘了水苏糖的地笋新资源。

杨兴斌说,他对陕北有特别的感情,每次评选项目,见到陕北的项目就感觉特别亲切,总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支持家乡产业的发展。

荣誉——科研及教学成果

2011年获中国食品产业产学研创新发展杰出科研人才奖;

2013年获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2014年获“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及省部级劳动模范;

2014年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年获“三秦人才津贴”;

2018年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他先后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此外,他还担任陕西省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农产品贮藏加工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马铃薯主食开发技术协作组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他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多次获奖。

-END-

来源:榆林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 |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