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作品:最是烟火慰平生

2020-02-28   读写探秘


鼠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亿万国人深锁闺中。但是,生活还得继续,日子也要照过。不能出门的人民群众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变着花样从斗室里、从自己身上、从身旁的物件中去找寻生活的乐趣:

有人在原地跑出了马拉松;

有人用瓜子壳拼成了米老鼠;

从不下厨的大男人端出了酱香排骨;

吃惯了“星巴克”的小女子炸成了香油条……

微信朋友圈、抖音里每天都有人晒出最新解锁的技能,大家互相攀比、踊跃评论,“全民当厨子”、“万众成歌星”的运动通过互联网在线上线下迅速而热烈地展开了。

最是烟火慰平生。在寒冷的日子里,普罗大众自有取暖的方式。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也不论是名人还是凡人,概莫能外。

我最喜欢的苏轼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擅于苦中取乐的代表。

苏老先生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经济拮据又天生嘴馋,怎么破?经过一番实地调查, 他看上了黄州的一样“土特产”:猪肉。当时,朝廷的达官贵人流行吃羊肉,贫困的老百姓也看不上猪肉,导致黄州当地的土猪肥肥大大,全都是“三高猪”, “稻草系猪猪不跑”,价格又特别便宜,一下子就被苏轼盯上了。

苏轼这个天生的吃货,因地制宜,没人吃的东西,偏偏让他研究出了新吃法:猪肉不是肥嘛,那就切成方块,一半肥一半瘦,再放上竹笋、八角增香味,加点黄酒去肉腥,用小火慢煮,一开锅就是香喷喷的美味。为此,他老人家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详细介绍了这道美味的煮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于是,著名的“东坡肉”横空出世了,美味流转至今。

民国文人梁实秋先生也是个烟火气十足的吃货。他还专门写了一本《雅舍谈吃》的散文集,开篇第一美食即从西施舌讲起,之后讲火腿,讲醋溜鱼、烤羊肉、烧鸭、狮子头、汤包、锅烧鸡、芙蓉鸡片、佛跳墙、鱼翅、莲藕、鲍鱼、腊肉……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令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道尽了对食物的热枕和生活的热爱。

抗战时期,梁实秋举家避乱于重庆。身居陋室,却偏命名“雅舍”;虽身体单薄、物质匮乏,却能无视敌机盘旋、虫鼠猖獗,依旧吃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川蜀自古有好酒。尽管潦倒了些许,梁实秋却从未亏待过自己的胃口。一壶温酒慰风尘,一把花生米下酒,虽独酌无相亲,却酒至微醺有闲适,昏昏然睡至天亮。生活真的很苦,但有了酒,也便有了滋味。

酒肉是生活里最踏实的享受。偶尔得到些肉,梁实秋必定要精心烹制。他学着“东坡肉”的做法,把肉细细抹上调料,再用蒸具干蒸,下面以炭火慢焖。酒足肉饱之余,疲劳尽去,于是感慨道:“天府之国,有酒有肉,战时得此,无复他求矣。”乐观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总不能老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很多时候,要靠自己去排解,“办法总比困难多”,风雨过后见彩虹。这个春节,大家响应号召,全民宅家,既要关心国事,也要为疫后出门养精蓄锐。而有烟火气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总能在柴米油盐、平凡小事中去寻回对生活的热爱。那样的人,总不会过得太差。

好在一切都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截至2月20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17日呈下降态势、连续9天治愈出院超千人。各地纷纷复工复业,公园逐渐开放,路上行人、车辆慢慢增多,一座座被疫情冰冻的城市乡村,已经开始慢慢复苏了!

窗外,春光渐临;室内,烟火正浓。让我们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烟花三月下楼来”,一起去迎接山河无恙、家国安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