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在视野之外:人类历史首次“超视距”海战

2019-11-27   国家人文历史

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面积广达480万平方公里。珊瑚海的北方,左面是新几内亚,右面是所罗门群岛,中间是新不列颠岛。珊瑚海的西南方是澳大利亚,东方是斐济,南方则是新喀里多尼亚。命运之神使这个热带海洋处于这些大陆和岛屿之间,成为美日海军交战时的必争之地。1942年的初夏,这片曾经十分平和的美丽的大海便不得不屏住呼吸,目睹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超视距”海战⋯⋯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已经肃清了西太平洋的盟军,夺取了大于本土10倍的新领地。从开战开始仅是被日军俘虏的同盟国军队就有25万人,而日本方面的人员损失不过死7000、伤14000左右而已。从军事上讲,这当然是个“赫赫战果”。

这场战争接下来该怎么进行呢?1942年4月16日,日本军令部提出了《大东亚战争第二阶段作战帝国海军作战计划》,声称“第二阶段帝国海军的作战目的是歼灭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敌方舰队及航空兵力⋯⋯”这就意味着,日本海军放弃了长久坚持的以“渐减邀击作战”为核心的战略守势,转而准备在太平洋战场展开“连续作战”,意图趁两国海军实力接近时逼迫美国海军与其早日决战。

相比之下,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态度更加激进。4月下旬,联合舰队在新近入役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号上举行了总结第一阶段作战的研究会。山本五十六明智地意识到,“随时间推移我方的劣势将加速累进”,“敌(美国)的军事实力是我之五倍、十倍,对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如何才能确立持久战,必须经常对敌人痛处予以猛烈攻击,若不如此将难以保持不败之态势。”

但是,究竟哪里才是“敌人痛处”呢?日本陆军主张攻取亚洲大陆,海军则主张扩大海上版图。甚至在海军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军令部主张继续南下,占领澳洲;而联合舰队方面却认为,应当首先东进,夺取中途岛。山本五十六一再重申,只有歼灭了美国的航空母舰,才能确保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安全——美国轰炸机恰在1942年4月从航母起飞对东京发动的空袭使得他的看法显得更有说服力。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日军同时在南、东两个方向出击。军令部对南方的进攻,导致了珊瑚海海战,而山本五十六的东进计划,则导致了稍晚爆发的中途岛海战。直接引发“珊瑚海海战”的作战行动叫作“MO 作战”,目的是占领新几内亚的首府莫尔兹比港(今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对于日本人来说,占领这一基地可谓一举两得:既能保护拉包尔以及新几内亚的日方军事要地,又可限制澳大利亚北部美方航空基地发挥作用。

参加珊瑚海海战的日本机动舰队航 空母舰“瑞鹤” 号上

按说战略目的既然如此清晰,联合舰队当时又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据着明显优势,若是挥动大军直接杀将过去,盟军方面大概也只能选择暂避锋芒。偏偏一帮“海军大学校”出身的精英参谋,搞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分几路:一路是进攻图拉吉(属所罗门群岛)的部队叫作“图拉吉攻略部队”,一路是进攻莫尔兹比港的部队叫“莫尔兹比攻略部队”,为两路部队护航的舰队叫作“MO攻略部队”(拥有“祥凤”号小型航母,由五藤存知少将指挥),最后还有一路位于所有部队的最东侧的“MO机动部队”(拥有“翔鹤”与姐妹舰“瑞鹤”两艘大型航母,由高木武雄中将指挥),负责为攻略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并且一俟盟军的海上力量进入珊瑚海即将其歼灭。按照日本方面的如意算盘,1942年5月3日将占领图拉吉,一星期后对莫尔兹比港发动总攻。这一切大功告成之后,参战的航空母舰都将北上转用于中途岛战役。

只不过,珊瑚海不是珍珠港。5月5日,拥有两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与“约克城”号)的美国海军第17特混舰队(由弗莱彻少将指挥)已经完成了战斗准备并严阵以待了。

这并不是巧合。幸运的美国人在1942年1月20日从一艘被击沉的日本潜艇上得到了一份日本密码本。因此美国情报分析专家就可以更顺利地破译日本海军的行动交流信息,从而看出对方的意图——占领莫尔兹比港,切断美澳交通线。美国人甚至清楚地知道,即将南下的两支日本机动部队的兵力编成、行动计划以及登陆部队从拉包尔出发的日期。

“战场迷雾”对于美国人的单向透明,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敢于孤注一掷:第16特混舰队前往空袭东京,几乎同一时间,第17特混舰队南下珊瑚海迎战——这意味着珍珠港将得不到航空母舰编队的保护。尼米兹甚至命令第16特混舰队在完成空袭东京任务后前往南太平洋。这就意味着日军到时候将额外遭遇两艘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与“大黄蜂”号)而在航母数量上处于3:4的劣势。只不过,第16特混舰队直到5月14日至16日到才达这片海域。此时珊瑚海的战斗已经结束了——志得意满的日本人当然不知道,在海战开始前他们已经意外地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