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有一位朋友曾经像我这样夸赞他们家的孩子:“我家的孩子可懂事了从来都是不哭不闹的,说啥就是啥。平时吃的玩儿的都让着弟弟妹妹。”
“平时跟我去逛街,看到啥吃的玩的,我跟他说太贵了,咱不买,他从来不跟我哭闹,说不买就不买。”
在跟我聊到自己儿子的时候,我的这一位朋友眼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然而,他的孩子也就七八岁,再佩服这个孩子如此听话,懂事的同时也不禁有点心疼,如此小的孩子就要这么懂事难道真的好吗?这样过早的“成人化”真的能让他在未来比别的孩子更成功吗?
想想他们懂事的原因
想要回答以上的疑问,我们首先先要来分析一下,这个孩子为什么在生活中会如此的懂事听话。
完全的顺从父母的意志去做事,非常不符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行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去玩,在自己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欲望在难过伤心的时候通过脾气和哭泣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
然而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随着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孩子都会过早的变得非常的懂事与听话。这当然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教育”了。
一位儿童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孩子的懂事来自于环境压迫,他们别无选择。”
想必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宝爸宝妈们感觉心酸吧。如果不是环境的影响,哪一个孩子又能违背自己天性,变得如此成熟呢?
所以,在现代父母的观念中懂事还是一个褒义词吗?或许它仅仅代表的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的一种压迫罢了,违返孩子的本性而让他过早的“成人化”,着实是一种令人感到惋惜的行为。
这些孩子经历了什么?
想必很多拥有懂事孩子的家长们只希望向外界骄傲的表达他们的孩子有多么的懂事,却不愿意向外界表达他们的孩子究竟在年幼的时候经历了些什么。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从小就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姑娘,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女,她还有一个比他小三岁的弟弟。
据她曾经对我的说法,自从她弟弟出生开始,她就几乎没有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从小父母就要求她要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弟弟,每次她闹情绪的时候,父母轻则对她恶言相向,重则对她拳打脚踢。
为了适应这种极具压迫性的生存环境,这位姑娘学会了非常服气的对待身边的一切。她不再表达自己心中的诉求,不再奢望父母可以给她买喜欢的玩具和衣服,就这样这位姑娘成为了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但也因为如此,她也恨了自己父母几十年的时光。
从她18岁出来上大学开始,她再也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同时,她也没有给过她那没有出息的弟弟一个子儿。
当然,以上的案例似乎有些残酷,我们并不能说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在他们长大之后都会变成这样。然而这些懂事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中或多或少的都会经历父母的责骂与不理解。而在这些孩子们最终长大成人之后在他们心中或多或少的也会对这样的父母抱有一些怨言。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父母们都会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并不希望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当然,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东西与父母对他们的初衷并不相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因为想要一个好玩儿的玩具,而向你闹了一些脾气。可能这时的你刚刚做完家务,身体也比较累,心情也不是很好,看到孩子这样也是心烦意乱。
这时,你就无意间凶了孩子几句,家长的这一行为是非常无心的,然而孩子可能就此再也不会向你闹脾气。
“成人化”孩子的表现
所以我们要明白的是,可能我们的内心初衷并不希望孩子过早的车震化,然而由于我们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并不科学,孩子会在无意中变得成人化,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看,那些具有成人化倾向的孩子,平日里都有什么样的表现。
- 不耍小脾气
首先,不耍小脾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些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可能因为某些事件的影响而感到在父母面前的小脾气并不会得到实际的结果,只会引来父母对他的责骂。
出于这样的潜意识判断,他们会在自己生气和失望的时候极力掩藏自己的情绪,把这种情绪深埋心底,宁愿自己心里万分难过也不愿意向父母表现出来。
这种情绪长期压抑在孩子心里,是对孩子内心的巨大压力。这容易导致孩子在长大之后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倾向,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 无欲无求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想要的,想玩的,想吃的东西,看到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想到,这就是孩子的本性,然而对于那些懂事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感到自己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些什么,所以他们在遇到自己想玩的东西时会努力压制自己内心的渴望。
这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无欲无求。
可能有些家长会说孩子什么都不想要,是非常懂事的表现,然而,这些家长并不明白无欲无求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无欲无求的性格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变得随遇而安,也不会对事业,金钱,地位这些东西而感兴趣,这种过于佛系的性格,会让他们今后没有奋斗的渴望。
3 忽视自身感受
成人化的孩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忽视自身的感受,由于自身的情绪和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以及长期受到家长的训斥,这些孩子往往会下意识的忽视自身的感受。
在他们心中,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听父母的话让他们满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父母的恶劣情绪。事实上,这种状态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养成,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变得异常自卑。
以上就是给大家总结的,过早成人化的孩子身上所表现出的特点。如果家长们感觉自己曾多次非常情绪化的对孩子讲话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中有没有体现出这三点,如果有2点或3点的话,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已经具有了“成人化”的倾向。
我们应该这样避免孩子“成人化”的进程
想必经过我们上述的描述,各位家长不但知道了孩子过早成人化的特点,也知道过早成人化可能对孩子造成的潜在危害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成人化倾向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不再继续的成人化。
- 耐心观察孩子的需求
家里的孩子如果已经出现成人化倾向了,那么这个孩子将极有可能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再向父母说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避免孩子的进一步成人化,我们就需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的日常表情。
对于这样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并非是真的什么都不习惯,他们在跟父母逛街时,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服还是会矗立很久。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不妨上前与孩子交流:“你是不是喜欢这个呢?爸妈给你买好不好?”
我们可以用这种行为来当做避免孩子过早成人化的开始,让孩子明白,父母愿意去满足自己的喜好。
- 不在对孩子恶语相向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些父母面对着生活的巨大压力,难以避免的,会在某些情况下将生活中的压力与抱怨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种家庭的孩子也更容易会出现过早成人化倾向。
所以,下一次在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孩子当前的行为是不是值得我们向他发那么大的脾气,我们是不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压力与苦恼发泄在了孩子身上了。
相信只要父母能够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与宽容,那么他们就不会出现过早的成人化倾向,他们的心里也就不会再那么的压抑了。
- 在孩子情绪化的时候耐心开导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孩子而言,由于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是有闹情绪的权利的,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跟自己闹脾气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味的制止与警告。
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与孩子好好谈一谈,让他能够冷静地告诉父母自己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在孩子讲明原因以后,我们在告诉孩子这样的脾气会让爸妈非常伤心,我们希望你下一次的时候可以稍微控制一下。
相信只要每一个父母都对孩子多一点耐心,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每一个孩子都会与过早成人化说再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