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俄战争经验,俄国加强黑海海防,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新305毫米海岸炮

2020-08-13   荣华之武器堂

原标题:根据日俄战争经验,俄国加强黑海海防,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新305毫米海岸炮

根据1904年至1905年俄日战争的经验,尤其是旅顺海军基地保卫战的经验教训,说明未来的海防要塞需要装备有现代化和远射程的火炮来有效的防止敌军从海上入侵海军基地。

克里木战争前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日战争后,俄罗斯帝国有11个海防要塞,其中5个在波罗的海沿岸(喀琅施塔得、利保、北德文斯克、斯维亚堡和维堡),4个在黑海(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巴统和尼古拉耶夫),另外2个在太平洋(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阿穆尔的尼古拉耶夫)。 当时俄国这些海防要塞最大的问题是武器装备比较落后且设施不够完善。此外,由于海岸炮兵连部署的问题,使得敌军舰队在火炮射程上具有优势,它们将要面临着被敌方从海上进行轰击的威胁。

1906年的塞瓦斯托波尔最好的装备是1887年式35倍口径279毫米海岸炮。该型海岸炮炮弹弹重344千克,最大射程13.8千米,比英国战列舰装备的1898年式Mk IX式305毫米舰炮射程稍近(弹重386千克,最大射程14.2千米)。不过在射速上却逊色不少,只有0.5发/分钟而英军舰炮则是2发/分钟。此外,这样相对现代化的火炮在塞外斯托波尔只有8门,其余都是1867年式279毫米和1877年式229毫米海岸炮。

俄国1887式279毫米海岸炮

此外,不像当时的舰炮采用装甲炮塔,运用电传动或者液压传动。此时俄国的海岸炮都呈开放布置,条件好一点的有轻型防弹盾用于保护炮手,所有操作都采用人工。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口径海岸炮射速远远不如对方的舰炮。另外,海岸炮测距仪以及火控系统的落后也使得对于同一个目标需要使用好几个海岸炮兵连。

当时塞瓦斯托波尔海岸炮兵连部署的主要缺点是所有火炮集中部署在托尔斯泰角到卡兰金诺伊湾这一狭窄区域。这样的部署使得塞瓦斯托波尔湾进出口拥有高密度的海岸炮火力,但同时也使得敌军军舰可以自由在菲奥连特角和巴拉克拉瓦之间轰击要塞。

20世纪初俄国海岸炮阵地

1906年4月,海军部长比利列夫海军上将主持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决定在今后新建造军舰上主炮应采用不小于50倍身管口径的305毫米火炮。1908年奥布霍夫钢铁厂已经研制并测试了新型的52倍口径305毫米火炮。它以762米/秒初速发射1911年式炮弹(弹重470.9千克)射程可以达到28.5千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火炮之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炮兵管理总局将新的大口径海岸炮研制也交给了奥布霍夫钢铁厂。

1911年炮兵管理总局局长库兹明-卡拉瓦耶夫中将下令开始研制长身管的52倍口径305毫米海岸炮。为了与陆军炮兵射击部门的长身管229毫米火炮(设计代号СА)区别,海军火炮设计代号采用МА。根据炮兵管理总局的建议,在海岸炮设计时需要考虑减少在火炮发射造成的膛线磨损。

根据1909年8月15日召开的总参谋部与陆海军部长会议关于现有海军基地地位和价值决议中,塞瓦斯托波尔将作为黑海舰队唯一的作战主基地,尼古拉耶夫则作为舰队备用和后方基地。

俄国海军会议

1910年3月,经总参谋部中将戈恩格罗索姆批准,拨出7.15亿卢布的经费用于加强国家防御。 对于黑海舰队的指示为:“经过重组的黑海舰队将以塞瓦斯托波尔作为主基地。需要改善现有海岸防御能力,防止敌军从海上轰击港口。这些需要装备现代化的海岸炮以及陆军部队的防御协助”。

在第一阶段规划中将会增加现有海岸炮兵实力,装备大口径现代化的海岸炮,以消除敌军舰队在城市南面海域可能对城市的轰击。新的武器装备计划投资800万卢布。第二阶段则是加强陆上防御力量,部分工程将在未来十年内完成。

1911年初,总参谋部海防委员会在丹尼尔少将支持下召开会议,要求加强沿海防御,并希望在未来五年达到相当程度。

根据规划,要塞海岸炮阵地的部署应该延伸到北面-别尔别克河嘴以西南面-穆斯科特尔湾,一共部署4门305毫米带有装甲炮塔的海岸炮以及12门254毫米海岸炮。另外,为了有效阻止敌军舰队在城市南面轰击要塞(即从赫尔松涅斯角到巴拉克拉瓦湾之间),计划部署40门机动的229毫米臼炮用于一线海岸防御。此外对于主要陆上防御点需要大力加强,尤其是建设较好的道路方便半岛守军远距离支援海岸防御部队。这些固定的海岸炮兵阵地可以有效保护港口的侧翼。因为如果敌军舰队突然发起进攻,很难指望陆军的轻型野战火炮可以抗击对方的炮火或者向作战的海岸炮兵提供支援。

1907年式305毫米海岸炮的基型MK-3-12型305毫米舰炮

1910年6月18日,总参谋部将具体项目转交敖德萨军区司令部,由其负责后续完整的工程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随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项目初步建设计划在1910年10月14日呈报给总参谋部。新的305毫米海岸炮采用露天布置,这样费用比较节省,此外还需要12门152毫米海岸炮以及16门(之前计划为40门)凯恩229毫米臼炮。

总参谋部海防委员会指出:“在目前条件下,黑海很难会出现超过24艘敌方战列舰,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奥斯曼-土耳其舰队,他们最大可以出动19艘战列舰,装备150门口径不低于152毫米的舰炮。假设它们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援,那么塞瓦斯托波尔可能面对对方多达24艘战列舰的进攻,它们会拥有180-200门大口径舰炮”。 如果这种假设正确的话,那么无疑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岸炮兵实力足够强大,大大超过了黑海沿岸国家海军的力量,不过对于海岸炮数量的计算有不同的方法。

然而,并非所有的海岸炮都有足够的火力和远射程,当在港口附近的海岸炮兵阵地失去作用后,敌方舰队将会不受惩罚的对城市进行轰击。因此,要与敌方舰队斗争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需要在对方舰队进行轰击的位置部署305毫米海岸炮,而阵地位置应该在现有阵地的侧面。对于预计武装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只要4门305毫米海岸炮的建议,委员会建议部署8门,因为2个双联炮塔的火力还不足以覆盖原先的279毫米海岸炮的火力范围。

总参谋部最终决定加装8门305毫米海岸炮,用来有效阻止敌军舰队对于城市的远距离轰击并改善现有海岸防御力量。为此需要组建2个海岸炮兵连,其中1个连部署于南侧海岸。整个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海岸火炮建设计划需要经费1132.2万卢布,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5年投资费用是328万卢布。

南面的305毫米海岸炮部署在穆斯科特尔湾利用之前海岸炮兵第15连阵地,整个南部炮群计划部署4门305毫米、8门254毫米、4门122毫米和4门76毫米海岸炮。在北面则部署于别尔别克河嘴,利用原海岸炮兵第16连阵地,整个北部炮群计划部署4门305毫米、4门254毫米、4门152毫米和4门76毫米海岸炮。这样的部署可以在远距离驱逐敌军舰队对城市的轰击。

北部的海岸炮阵地方案采用三联装装甲炮塔,布置在别尔别克河嘴以北,与海岸炮兵第16连构成一个完成防御区域。南面305毫米海岸炮连最终方案不是建设在斯特列茨湾,而是建在赫尔松涅斯角,这样可以给海岸炮发射提供更大的扇区。

每3门火炮拥有1座装甲炮塔,每门火炮有自己独立的弹药库,装甲炮塔内还有火炮发射室、射击指挥室和电站。装甲炮塔顶部还覆盖有6-7英尺(1.83-2.13米)厚的混凝土。

测试305毫米舰炮

总参谋部要塞防御委员会1911年5月21日会议批准了上述建设方案,与此同时原先装备的48倍口径120毫米海岸炮则用奥布霍夫钢铁厂生产的维克斯120毫米海岸炮替换。

1913年开始了北部海岸炮群的建设,此时海岸炮兵第16连(装备254毫海岸炮)、海岸炮兵第24连(装备120毫米海岸炮)已经基本完成了在梅肯兹耶夫山西面阵地的建设,而在距离别尔别克河嘴以东1.5千米开始了海岸炮兵第26连的建设。

该海岸炮兵连的建设工程由军事工程师斯米尔诺夫上校负责。项目是在1914年8月28日炮兵管理总局军事技术管理工程委员会会议上讨论之后又经1915年6月26日马尔科夫-帕宁少将主持的技术顾问会议讨论通过。整个建造成本是85万卢布。

炮兵连阵地位置选择在海拔60米的舌形山,火炮呈45度角。与在南面的海岸炮兵第25连不同,采用了两个装甲炮塔,这点类似在喀琅施塔得要塞的红山和伊诺炮台。在炮连阵地西南50米有独立的76毫米火炮掩体,在阵地东北600米有步兵战壕和机枪混凝土工事。

1918年的塞瓦斯托波尔

炮兵连混凝土工程根据1912年制定的要塞混凝土工事构筑暂行指令并根据1913年在别列赞炮台和1914年在华沙构筑的经验总结进行修订。每一个305毫米装甲炮塔的混凝土结构尺寸为2.4X2.1X2.1米,拱形建筑覆盖层由萨夫里莫维奇恰上校设计,采用了300毫米槽钢结构并覆以2.4米厚的混凝土层。海岸炮台建设进展迅速,但在1915年建设却被暂停,因为在圣彼得堡金属工厂完工的装甲炮塔被该做用于加强波罗的海沿岸防御(彼得大帝要塞)。

然而,海岸炮兵连的建设工作并没有完全停止。截至1917年秋,混凝土施工完成了将近70%,装甲炮塔完成了40%的浇筑工作。用于运载重型部件的梅肯兹耶夫山区到阵地的铁路轨道也铺设完成。海岸炮兵连阵地的水源由两个地下井提供,总容量500立方米。而彼得格勒金属工厂也完成了100吨起重机的生产,开始继续进行新的装甲炮塔安装工作。

此时,海岸炮兵第25连阵地南部的所有混凝土工程已经完成,并开始安装第一个装甲炮塔。然而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外国干涉和内战打断了海岸炮兵第25连和第26号连的建设长达11年。

1922年的红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