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水千山的“亲戚”——对口帮扶,津南区对灵台“输血”变“造血”

2019-12-20   网信津南

 12月16日,冬日的暖阳洒在仇拴喜家的牛棚里,显得暖烘烘的。此刻,他正在牛棚里照顾刚出生不久的牛犊,生怕有个闪失……

“买牛钱”来自津南!

满脸喜色的仇拴喜说,自己去年以前在外打工,随着年龄增大,在外找活也不容易,就想着回家发展养牛还是稳妥一点,增加收入外还能照顾家里。这不,去年买了一头基础母牛,还享受到政府产业到户扶贫资金补贴5000元,后来打听得知,这个补贴资金是天津市津南区帮扶贫困户的,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仇拴喜所在的灵台县梁原乡杜家沟村,全村500户人家,有123户养牛,养牛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今年村里又争取到天津津南区乡镇结对帮扶扶贫资金50万元,修建了能容纳100头牛的分户式肉牛养殖小区,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可解决村内曲阜沟社没有场地养牛农户的燃眉之急。

  这只是津南区东西部协作帮扶灵台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冰山一角。去年津南区为灵台县落实财政援助资金2350万元,今年又增加到3259万元。


跨越万水千山的“亲戚”

灵台县作为陇东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财政小县,缘何与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称的津南区攀上“亲戚”?

  2018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扶贫协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灵台县被津南区结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县。

  建立对口帮扶以来,为深化拓展协作帮扶基础,两地发改、财政、人社、农业农村、文旅、审计、商务、扶贫、招商等部门和乡镇赴协作方开展双向交流17批257人次,其中津南区赴灵台县9批137人次,灵台县赴津南区8批120人次,形成了领导带头互访、部门对口交流、社会多方参与的协作帮扶机制。

  津南区源源不断的帮扶资金向灵台县涌来,对于灵台这样的财政小县显得弥足珍贵。为了使“好钢用在刀刃上”,灵台县按照《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管理办法》,将帮扶资金全部纳入全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坚持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深度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集中用来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及短板弱项,用于发展“一户一策”对接确定的到户种养增收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等项目。

  星火乡程家塬村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津南区39.9万元帮扶资金,为75户贫困户入股配股来实现分红。“精准脱贫有各级党组织的帮扶,只要能让贫困户如期脱贫,作为村一级党组织,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苹果采摘完以后,我们就组织村里的苹果专业合作社,为经营的70亩果园施了71吨羊粪和7吨果树专用肥,前段时间还对果树进行了冬剪。”程家塬村党支部书记白小平笑着说。 

  两年来,通过津南区帮扶资金,灵台县共实施产业项目5大类64个,通过资金补助、入股配股等方式,联结带动贫困户1.1万人,为稳定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承接津南区财政援助资金180万元,建成西屯镇灵贸制衣有限公司、中台镇红崖沟村菌棒加工厂、什字镇饮马咀村手套加工厂等扶贫车间3家,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实现就业。

  先后引进津灵骅翔商贸有限公司、津承维康商贸有限公司、津天金谷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港峰门窗有限公司4家企业在灵台“安营扎寨”,目前完成投资760多万元。

  承接604万元,用于扶持种养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产生了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效益分红的多元效应。

  在津南区设立劳务工作站1个、劳务基地1个,至目前,已累计向天津市输转劳动力41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3人。

  ……

  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的推动下,灵台县的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今年灵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一步。

  为做大做强灵台苹果和农特产品的朋友圈,灵台县与津南区联合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建成灵台县农特产品天津旗舰店,在津南区开展灵台苹果推介和品鉴活动。

  灵台县积极协调津南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在天津市“四个全覆盖”基础上,开展认亲结对、医院结对、学校结对、乡镇结对、村企结对、大学生结对、小学生结对、社区党建结对、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经济强村与贫困村结对等十大领域结对帮扶,2019年,累计向该县捐赠资金499.63万元。

  近日,在灵台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张瑛带队,逐乡镇督查天津帮扶资金的运营管理情况,并对接2020年天津帮扶资金各乡镇项目的储备情况。他坦言,只要实施的项目符合当地实际,能撬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都会与津南区积极衔接汇报,争取更多帮扶资金落地灵台、更好的帮扶项目落户灵台。

  万水千山总是情。在津南区政企和社会各界的真情帮扶下,灵台县将在如期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