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在他的治下,法国拥有了称霸全欧的资本和实力。法国的陆军让欧洲大陆瑟瑟发抖,法国的海军令英国海盗相形见绌,凡尔赛宫成为了欧洲文明的中心,而路易十四则成为了照耀世界的“太阳王”。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曾无比接近世界霸权,但在全欧洲联合起来的同盟面前,法国又无比迅速地衰败下去。尽管一百年后,法国又将在一个小个子将军的率领下再次雄起,但其盛极而衰的命运仿佛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似的。
通常,人们认为,路易十四霸权时代要从他亲政开始算起,一直到乌特勒支条约签订为止。17世纪中叶的法国,承袭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及其衣钵传人马扎然的实力政策和帝国理想,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以1684年《累根斯堡条约》为标志建立起欧洲霸权。
在路易十四统治的鼎盛时期,几乎所有欧陆国家都臣服于这位“太阳王”的赫赫权势。而到了他执政的晚期,法国已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下去。
同时代的两位雄主:康熙大帝、路易十四
一、“太阳王”霸权的建立
1661年,年轻的路易十四亲政之时,形势“特别有利于一个决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的国王”。
环顾当时的欧洲各国,英国深陷内战的泥潭,革命派对王权发起了致命的冲击,遭受重压的英国国王甚至一度(查理二世)接受来自法国的金钱补贴,完全依赖法国支持。哈布斯堡西班牙则在三十年战争中(1618-1648)被法国彻底击败,后来又被葡萄牙的反叛拖得筋疲力尽,失去了与法国竞争的能力。荷兰与英国爆发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争,1652-1654、1665-1667的两次英荷战争使得荷兰根本无力承受来自法国的威胁。而哈布斯堡奥地利早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支离破碎,皇帝的权力在德意志所剩无几,财政状况不佳,军队可怜弱小,东部还面临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进攻,完全不足以构成对法国的威胁。东北欧国家则志在波罗的海的地区霸权,对欧陆事务并不热心,况且他们大多还接受法国的财政补贴。此时在整个欧洲,养精蓄锐、实力超群的法国显得如此庞大而可怕,仿佛全欧洲加起来也不是法国人的对手。
英国、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生死之战
国内方面,重商主义者柯尔柏成为路易十四的肱骨之臣,在他的倡议下,法国大力推动生产、贸易和殖民运动,完成了财政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的第一富国。在柯尔伯的支持下,原本落后的法国海军也在巨额财政支持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到1677年,海军拥有了140艘战舰及完善的航海学习及募兵制度。而此时英王查理二世的挥霍无度,更使得法国以低价购回敦刻尔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挖掘了一个可停泊30艘战舰的船坞,将这个港口打造成一个坚固的海军堡垒。“英国人刚出售敦刻尔克,便对这座城市惧怕起来”。与此同时,法国还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创立了享有国王赋予垄断权的几家大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中东公司。这些公司在强大的法国海军保护下进行四处贸易,为法国攫取了大量的贸易财富。
国内秩序井然,财政状况良好,陆军天下无敌,海军规模庞大,拥有一身“神装”的路易十四开始了他称霸欧洲,实现“天然疆界”的各种尝试。为此,他进行了三次主要的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归并战争,将法国的权势推到了极点,欧洲几乎都臣服于路易的武力之下。
但是,法国的霸权并没有长久维持下去。从1685年开始,欧洲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于法国。路易十四咄咄逼人的霸权政策引起其他国家的恐惧与强烈的敌意。在奥兰治亲王积极的外交活动下,1686年出现了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这个同盟包括荷兰、西班牙及德意志一些小邦诸侯与意大利诸国君。原来亲法的瑞典也因利害关系加入了同盟。1688年,英国又发生了“光荣革命”,欧洲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法国再次陷入了孤立。路易十四为了改变不利的国际环境,于1688年先发制人,派兵侵入莱因区的普法尔茨,第三次战争爆发。这一次,法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陷于孤立和被包围之中,整个欧洲都起来反对路易十四的扩张野心。所以,当1688年奥格斯堡同盟战争爆发时,法国实际上是在与整个欧洲为敌。
法国的敌人:奥格斯堡同盟
法国在海上受到英荷联合舰队的攻击,在陆上遭到西班牙、德意志帝国等国的围攻,整个欧洲在恐惧之中都投入到反对法国的战争之中。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无法与反法同盟相比的法国力不能支。法军虽在陆战中取得了胜利,却在海上遭到重创。在持续了很久之后,双方终于打得筋疲力尽难分胜负,只好于1697年签订《里维斯克和约》,结束了战争。
这次战争的结果对法国是不利的,均势原则在条约中得到欧洲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有效运用,“欧洲的多极政治体系再次被肯定下来。”法国的势力开始衰败。奥格斯堡战争的结果表明,任何企图在欧洲建立霸权体系的行为都是与欧洲历史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而且肯定会遭到其他国家一致而强烈的反对。因而,当后来路易十四不顾英国、荷兰和奥地利的反对,企图将法、西合并时,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起来反对法国,法国再次孤军作战,最终被以英、荷、奥为主体的反法大同盟打败,路易十四的霸权努力宣告最终失败。
二、导致法国霸权衰落的因素
首先,当时的政治现实使法国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天然疆界”。
从地缘因素的角度分析,路易十四使自己的国家疆界处在有利的战略要点连线上的企图有着无法克服的障碍。因为法国的周围有一些实力和影响力并不比它小的民族国家,比如荷兰、奥地利、西班牙,而法国国力的强大及其对“天然疆界”的野心必然会使这些地缘上的邻国感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
况且,自民族国家兴起之后,领土与主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国际法的确认,成为国际交往原则,“拓疆为国、划地为界”早已成为不现实的梦想。所以路易十四企图掠夺“天然疆界”和“以武力改变现状”的霸权政策,必然招致周围国家反对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对法国这样的内线(中央位置)国家而言,避免外交孤立和外线(侧翼位置)国家的敌对才是保障法国安全的关键。而路易十四的政策恰恰与此相反:1667-1668年的战争,使法国和荷兰、英国、瑞典的关系恶化;1672-1679年的战争,由于法国拉拢英、瑞反对荷兰,又促成了长期交恶的荷兰和西班牙、奥地利联合起来反对法国;1688-1697年的战争,使法国众叛亲离,几乎同整个欧洲国家处于对立状态,导致了反法大同盟的出现。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仅使法国在国际政治中极端孤立,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敌人,使自己处于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而且是导致法国国力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次,法国缺乏一个健全的财政体系,致使它无法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以支持连续不断的军事行动及避免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
为解决财政问题和筹措军费,柯尔伯被迫放弃早期采取的节流政策及其它一些合理的财政措施,开始出售无用的官职和王室领地。卖官鬻职的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和军费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得注入法官这样的职位可以购买和世袭,因此大量官员任免不再受到国王控制。一个有条件与王权相抗衡的阶层逐渐诞生。那些花费巨资买到官职的土豪在上任之后,为了收回购买官职所付的费用,必然大量搜刮各种捐税。无偿的和公正的公共服务从此不复存在。鬻官制度所造就的规模庞大的“穿袍”捐官集团,不可避免地导致专制政权的机制重叠、混乱和腐败,给法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
更为可怕的是,路易十四政府还把税收包给那些有能力预先向政府支付税款的人和组织,以便能够提前预支军费开支。这一做法导致包税商在征税时,为牟取暴利,拼命勒索。大量沉重的、不平等的及横征暴敛的直接和间接的商业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地方政府、僧侣、贵族以及越来越多的包税人把持了王国的“财政活动”。他们经常假公济私,截留税款,还贪污受贿,并把这种不正当的收益以很高的利率贷款给法国政府,“结果纳税人的许多钱财都落入了私人的腰包。”于是,税收开始流失,国债灾难性地猛增,到1683年柯尔伯去世时,他留下了1800万俚(俚,当时法国的货币)的战债,以及2800万俚的赤字,大约等于当时英国一整年公共支出的费用。到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结束时,法国的财政赤字竟高达25亿俚。连年的战争加上财政体系的弊端导致了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进而使得法国政府的信誉下降,导致波旁王朝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它在持久战中的军事努力,最终使它的陆军和海军的浴血奋战在许多方面都成为徒劳。
战争榨干了法国的财富,农民陷入极端贫困,财政濒临崩溃边缘,这一切都极大削弱了法国的力量。
当时得巴黎街头,底层人民的贫困
第三、宗教因素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由盛而衰的过程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法国的宗教矛盾由来已久。16世纪,法国信奉加尔文教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主要是资产阶级、平民和农民。一些企图利用加尔文教作为对抗王权的封建贵族也加入新教,他们被称为“胡格诺教徒”。与此同时,另一派拥护国王的封建贵族组成“天主教同盟”,两派为争夺权力爆发了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89年,为平息国内宗教战争,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胡格诺战争以及教派之争从此结束。但路易十四亲政以后,自诩为“天主教保护者”和“笃信基督的国王”,认为王国的宗教统一可以促进政治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形成法兰西“一个信仰、一种法律、一位国王”的一统局面,因而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政策,并于1685年颁布废除《南特敕令》,规定:所有新教教会须予取缔;不愿改宗的新教牧师须在两周内离开法境;新教徒子女应接受天主教洗礼。为实施这一政策,路易十四派声名狼藉的皇家军队强行进驻新教徒家庭,并胁迫他们放弃自己的宗教。数十万胡格诺教徒被迫背井离乡,连同他们的财产和技艺,一起流向英格兰、尼德兰、德意志、瑞士和北美。新教在法国国内基本上被消灭了,他们的出逃是法国财富的一大损失。据史家估计,由于废除《南特敕令》,法国共减少居民40万人,流失资金6000万俚;9000名水兵投效外国海军,1321名士兵和6000名军官加入外国军队。《南特敕令》的废除对法国的经济、政治和宗教以及民族心态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法国国力大为削弱。而法国的对手则利用这一机会获得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了自身的实力,为以后与法国角逐打下了基础。
宗教仇恨赶走了大批精英和资本
第四、法国衰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关系及其制度已成为阻碍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路易十四统治末年,占全国人口2%的封建特权阶级,占有全国60%到70%的耕地,而占全国人口95%以上的农民,只占有全国30%到40%的土地。负担沉重的农民,拥有的耕地却少得可怜。“位于塞纳河和马恩河之间富饶的布里地区,贵族占有土地五分之二,僧侣和城市资产阶级各占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一形成无数小块归农民所有。”同时,农民负担着名目繁多的捐税,生活十分贫困。而且农村市场狭小,原料缺乏,艰难的交通和林立的关卡又阻碍着农产品进入商品市场。因此,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农业通常处于萧条状态,生产率不断下降,使经济趋于解体,而这也拖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封建割据的残余使法国国内关卡林立,货币、度量衡、捐税、法律互不统一。全国各地流行的货币不下四十多种,巴黎四周就有关卡54个。从法国中部奥尔良运货到西部的诺曼底,只有几百公里,却要上税几十次,货价比原价增加二十倍,而从遥远的中国运货物到法国也不过比原价增加三到四倍。这些都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城市封建行会制度严格规定徒工的数目、产品数量和规格以及产销,王朝的督察官任意征税、罚款或将产品没收甚至销毁,资本主义商业活动受到种种苛扰,无法自由发展。资产阶级同专制君主的矛盾日益上升。随着法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化,封建君主专制也逐渐丧失了它的统治基础。失去了强大国力支撑的法国,已无法维持其欧洲霸主的地位。它的衰落和它过去的辉煌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
可以说,尽管路易十四的霸权战争最终归于失败,但其对欧洲的国际关系历史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形成了以后近三百年欧洲国家在安全问题上普遍流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对单一强权控制欧大陆的恐惧和抵制。同时,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法国沙文主义文化中的天然疆界和霸权理想的继续更是其历史继承。而这一事件最具历史意义的影响还在于它促发了国际机制的萌芽,使自发的均势走向自觉的均势,这一点甚至影响到了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
均势:维也纳和会上划分欧洲的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