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来易县凤凰台尝尝宫廷肘子

2020-01-12     易水渡


来源:易县文化旅游

保定易县清西陵周边的村落都不简单,在这些不简单的村落中有一座叫凤凰台。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开始修建泰陵,划定保护区域,砌风水墙,凤凰台村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八旗、礼部、工部、守陵的官兵形成了这里的第一批村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易县有名的满族风情村。

凤凰台的大多数人都是满族后裔,即便是农家院,也都不是一般的农家土菜,可以称为农家版的“满汉全席”,其中有一道菜——宫廷肘子,那可是得到过乾隆爷点赞的。

清宫名菜“1750宫廷肘子”源自易县民间的福寿肘子。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中元节,皇帝携后宫嫔妃及文武百官来易县清西陵祭祀其父皇雍正,中午在梁格庄行宫用膳。午膳中上了一道当地民间风味的福寿肘子,乾隆因见其“皮红光亮、香飘四溢”,食后赞不绝口,龙颜大悦,遂将此菜带回宫中,令京城御厨研究改进,后成为皇宫御宴之上品,于是将其命名为“宫廷肘子”。

宫廷肘子源于易县,被御厨改进后又从皇宫御苑传回西陵行宫,后扩散至民间,在易县城乡广为传承。易县的多数酒楼、饭店、农家院,都会做宫廷肘子,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各类宴席上,宫廷肘子更是不可或缺的“四大件”之一。但是,说到“宫廷肘子”的正宗源流,非西陵行宫莫属。2012年7月,由西陵行宫和百益城宾馆联袂烹制的“1750宫廷肘子”,一举荣获中国·保定首届旅游美食节餐饮大赛热菜金鼎奖。

易县作为豪侠辈出的古燕之地,吃猪肘的历史源远流长。猪肘在古代叫“彘肩”(彘zhì,意为猪)。中国人吃肘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年间。当年大秦势衰,楚汉争霸,项羽设“鸿门宴”欲杀刘邦,宴席上就有“彘肩”这道菜。《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闯宴”一节,详细记述了樊哙“瞋目视项王”,并与之“斗卮酒、啖彘肩”的英雄豪壮之气,从而为我们留下了 “彘肩斗酒”这一成语。

“1750宫廷肘子”须选用本地家养黑毛猪,这种猪生长期为9至12个月,天然喂养,肉质瓷实、皮薄肉嫩,营养丰富,具有和血脉、润肌肤、填肾精、健腰腿的美容养生作用。宫廷肘子具有色泽红亮,入口咸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肉不糊嘴,浓香醇厚、补虚增寿等特点,可以让您一朝大快朵颐,数日回味无穷,已成为中外游客行宫传膳必点必吃的一品佳肴。

选好的黑猪前肘要先经过清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喷枪去掉表皮残留的毛和脏东西,再用刀仔细刮干净,这样经过彻底清洁之后的肘子在烹制后才不会留下腥膻异味。

然后肘子要经过一夜腌制,在炖制过程中加入了人参、肉蔻、砂仁、丁香、陈皮、白芷、枸杞等四十余种中药材和黄酱、料酒、葱、姜、八角、桂皮、花椒等调料,不但让肘子有了独特的香气,更有补肾养血、滋肝润肤、延年益寿的功效。


经过第一次焯水后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抹上蜂蜜,入油锅高温炸制。这一步不仅让肘子上了色,也让肘子里有了蜂蜜的特殊香气。

最后就是炖煮了,煮完还要在汤中焖制、浸泡,这道宫廷肘子才算大功告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DlHm28BbDmBVZuPXk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