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凉山彝族娃娃,学前就会普通话

2020-01-06   中国乡村之声

从提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2020年新年之初,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推出《迎接决战时刻》系列节目,盘点和记录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那些奋斗的鲜活人物,激励人心的改变,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成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奋斗,2020!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处,分布着大量的高寒山村。高山险阻,悬崖峭壁,造就了当地深度贫困的现实。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语言沟通障碍大……几乎聚集了所有贫困因子,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位于凉山州东北部的美姑县,海拔跨越幅度从600米到4000米,绵延的崇山峻岭阻隔了这里的现代化发展,九成村落都是贫困村,是凉山州扶贫难度最大的县。

尽管脱贫难度大,但是得益于扶贫的好政策,当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易地扶贫搬迁 家乡旧貌换新颜

马卡木洛和妻子吉拉西儿

是凉山州美姑县巴千村村民

过去他们和所有村民一样

住在半山腰的土坯房里

耕田种地每天都要爬坡

辛苦不说

土坯房的条件十分简陋

只有一个房间

不分厨房、客厅、卧室

人畜也混居在一起

房间里没有窗户

房子采光“白天靠太阳,晚上靠火塘”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后

2019年11月

巴千村的安置房正式落成

马卡木洛一家正式搬进了这个二层的小楼

美姑县巴千村的新房

以前的土坯房

马卡木洛新家

新房将卧室、厨房、阳台、客厅、厕所

都进行了合理分区

他们第一次用上冲水厕所

冰箱、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

这样的条件在很多人看来十分普通

但在马卡木洛这样的彝族村民眼里

却是巨大的变化

尽管新家暂时还没铺上地板砖

但吉拉西儿仍然扫了又扫

拖了又拖

在山下的安置点

政府专门修建了集中的牲畜饲养圈舍

这样,村民的老房子拆掉复垦后

再也不用为饲养牲畜犯愁

背着背篓爬坡回家的日子

不会再有了

统一的牲畜饲养圈舍

马卡木洛一家人

将在敞亮的新家

度过他们的第一个春节

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

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

接下来会把贫困户纳入合作社

加大养鸡、养羊、养猪力度

进一步为村民们增收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安置住房完工率达96%以上,已入住建档立卡搬迁群众800多万人,各地已为约90%的搬迁群众落实后续扶持措施,已有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实现脱贫摘帽。(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4年前“借”羊 如今带头致富

村民吉说子布,曾经只靠种地维生

2016年通过产业扶贫政策

他跟政府“借”了20只黑山羊

4年间

他跟着县农技员学养殖技术

掌握了山羊养殖窍门

又通过自己总结经验

把规模扩大到300多只


“养山羊我有诀窍!”他笑着说

在一群黑羊中养一只白色的

就更容易给羊群“定位”

他正打算把自己的羊“借”给村民

让大家都加入黑山羊养殖的队伍中

吉说子布说

自己原来也是贫困户

享受了好政策,发展起来了

他也要让周边的村民共同致富

教育扶贫 从娃娃学会普通话开始

巴古乡勒布村幼儿园

是凉山州一所普通的村幼儿园

这里都是3-6岁的适龄孩子

他们在幼师的带领下

不仅可以用普通话沟通

还可以唱歌游戏

过去,因学前教育的缺失

彝区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学汉语

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困境”

孩子听不懂容易厌学

勒布村幼儿园幼师 马海伍呷

2015年10月

凉山州启动了“一村一幼”计划

毕业于西昌学院语文系的马海伍呷

回村成为一名幼师

希望能帮助家乡的孩子

解决“听不懂”的问题

2019年9月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在凉山州全面实施

小朋友在学会普通话后

学习知识更快了

成绩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是大凉山彝族娃娃,学前就会普通话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贫困群众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提升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只争朝夕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三农(记者:何鹏)

转载编辑:李沛 // 责编:杨滢 // 监制: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