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第一代计算机的产生到现在,它逐步从局部走向世界,从单一走向多功能,从企业走向家庭,在为军事、外交、医学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对我国计算机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计算大师”,看看他们与众不同的另类世界。
如今,计算机已经变得与人们形影不离。那么,你可曾想过我们国家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何时研制出来的?是谁开创了我国计算机的先河?她就是中国计算机的奠基人之一——夏培肃院士。
夏培肃,1923年生于重庆江津市,1950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1951年,在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的感召下,夏培肃与其丈夫杨立铭(我国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双双回国。
1952年夏培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所长华罗庚的鼓励和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经过多年的奋力拼搏和创新,1960年夏培肃带领其团队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计算机——107计算机,并通过考试,开始算题。
107计算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行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其磁芯存储器容量1024字,平均每秒运算250次,可以连续工作20小时,在教学工作、潮汐预报计算、原子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计算、爆破波计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
除107计算机外,夏培肃还研制了阵列处理机、多台分布式计算机和并行计算机,解决了大型计算机中高速信号传输的关键问题。
她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书,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中国计算机科技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夏培肃还创办了在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学报》,以及国际性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杂志),并担任第一任主编。
温文尔雅,思维活跃,在学术上严肃、认真,对待学生一丝不苟,坚决不同意在学生的论文中署名,这就是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先生。
在最新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有219台超级计算机上榜,可以说中国的超算速度已名列世界前茅。
而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其核心——芯片技术的发展。
我国超级计算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要感谢一位执着的自主创新者,他就是计算机设计专家、中国芯片计算机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
沈绪榜1933年出生在湖南临澧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
1965年,周恩来总理领导的中央专委下达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现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这时年仅32岁的沈绪榜被调入156工程处,并担任箭载数字计算机设计组组长,负责火箭专用计算机的方案设计、逻辑设计等工作。
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不懈努力,沈绪榜带领团队逐一解决了计算机体积过大、组件过多、可靠性不高等难题。
1971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小规模集成电路增量计算机在远程运载火箭首飞试验中一举成功,沈绪榜和其团队为此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此后,沈绪榜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国产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我国第一台国产NMOS大规模集成电路航天专用16位微计算机,实现了中国芯片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20世纪80年代初,沈绪榜赴美国参观学习时,蓬勃发展的硅谷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离不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也更加坚定了沈绪榜走自主创新发展国产化芯片计算机的道路。
为了实现航天计算机的超小型化,沈绪榜于1996年研制出了3.2亿次MPP微处理元芯片与浮点32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及其计算机,并主持研制出了具有4096(64×64)个处理元PE阵列的MPP计算机,使国产CMOS芯片设计从处理器芯片提升到系统级芯片(SOC)设计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不久前,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之一——“2019 U.S.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的工科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在了第一的位置。
这让无数人感到惊讶,感叹清华大学的进步居然如此之大。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关键性人物——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12月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
1967年,姚期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次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之后分别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
不过,在26岁时他决定放弃物理研究,转向计算机领域。1975年,姚期智在伊利诺大学拿到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便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大学任教。
多年来,姚期智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因为姚期智在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和通信复杂性等方面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2000年授予其“图灵奖”。
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华人获得此荣誉。
2004年6月,姚期智毅然决定辞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卖掉美国的房子,回中国定居和工作。
同年9月,姚期智正式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同时担任清华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姚期智回国任教后,为中国和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2017年2月,他与杨振宁一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归国后,姚期智决定带出一支计算机学领域一流水准的“姚之队”。
他把工作的中心放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在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了“软件科学实验班”(现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并像普通大学老师一样给学生们上课。
姚期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普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而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如今,从“姚之队”走出来的学生已经成了中国乃至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人才,遍布国内外AI产业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关键领域。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