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心理健康网,国家级心理助推平台。
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公众号,获取更多心理资讯。
作者 | 妈小咪
来源 | 凯叔讲故事
01.
娱乐圈里,要说做思想工作、教育孩子,黄磊认第二,估计没人会认第一。
然鹅,“大师”也有翻车的时候,而且还是败在一个孩子手里。
前几天,黄磊发微博,说妹妹早餐没吃完,就顺势跟妹妹谈了谈“不浪费”的事。
结果,“话”风是这样的:
黄老师说不要浪费,妹妹说知道。
黄老师顺坡爬,问为什么,妹妹淡定地说不知道。
黄老师就义正言辞地讲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强调:小时候浪费粮食,长大了是没饭吃的。
哪知妹妹人儿一点不害怕,轻飘飘地回答:那以后就一直吃糖,我吃糖从来不浪费。
第一回合,黄老师完败。
当然,尊重孩子、善于讲道理的黄老师肯定不会放弃,又接着说:公主可从来不浪费。
妹妹又怼他:公主从来都不吃饭。
“那是动画片里没拍到,公主其实都吃饭的,而且吃得很干净。”
“公主忙着演戏,没时间吃饭。”
黄老师彻底完败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们,纷纷对妹妹送去“大拇指”,夸她逻辑辩才天下无双。
其中,有条评论是这样说的:“不要和公主讲道理,公主都不讲道理。”
因为,真要讲道理,大人不一定讲得过孩子。
02.
看过一句话:大人讲利弊,小孩讲对错。
其实,大人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也在无形中遵循着这个原则。
比如:
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
你一定要好好吃饭,身体才长个;
你一定要讲礼貌,别人才会喜欢你;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孩子这样做了,可以得到那样的好处;若不这样做,就会有某些坏处。
事实上,这样的“道理”是讲不通的。
读书不一定就有好工作,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见世面、涨内涵、增加自信;
好好吃饭,是本能,并不是吃了就能长个,也不是为了长个才吃饭;
同样的,讲礼貌、遵守公共意识,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他人喜欢与否,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
通常,当家长向孩子讲道理时,流露出来的,往往是“我的经验比你足,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所以你得听我”,一股强烈的居高临下感,孩子当然不会轻易接受。
看过一个小女孩全程高能怼父母的视频,整套流程下来,堪称讲道理的教科书。
小女孩先指出家长的错误,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给出建议:讲道理要用文明的方式进行。
语言清晰,逻辑清楚,精彩绝伦!
道理,在精不在多,道理虽好,可不要贪杯喔。
03.
前段时间,孙俪发了条微博,说每天让孩子们好好刷牙,总是要唠叨好久。
有一次,她看一个关于牙齿的纪录片,当她再和孩子们聊起不认真刷牙的后果时,直接把纪录片中,一个6岁男孩吃糖太多,拔了7颗牙的片段给孩子们看。
两个孩子看片时的表现虽然不同,但是晚上刷牙时都特认真。孙俪表示,可以当“刷牙教科书”了。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道理。
比起居高临下地给孩子灌输“道理”,不如用直观的事例,让孩子看到真正的结果,他们自然会从中体会到,该如何做人做事。
有位作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深以为然。
反复讲道理无异于对孩子说:我现在就是在教育你,你一定要听我的。
可想而知,这样的道理,孩子自然是很难接受的。
正如我们常听的那句话: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成年人在听了道理后,也难以过想要的人生,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究其根源,也就是“懂得”和“行动”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想让孩子真正从道理中有所改进和收获,父母不妨试试“以故事代替说教、以引导代替强塞、以讲事实代替评对错”,让孩子从行动中,悟出道理。
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青菜,与其对孩子说,不吃青菜就会怎么样,吃青菜如何,不如找来相应的绘本或动画片,用孩子视角,让他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道理的来龙去脉,会比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有力度。
毕竟,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想法被看见、被认同,不喜欢被动接受。
彼时,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沉浸在事实情景中,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比如:
“你觉得这件事情该怎么解决好呢?
我遇到一点麻烦,你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
采用引导式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挖掘孩子潜在的自觉性,自己学会改善言行,而不是我行我素,对着干。
04.
美国畅销书作家凯瑟琳·路易斯讲过:
孩子其实很喜欢“规则游戏”,当家长能够在教育中做到“提前沟通、互相尊重、讲道理、培养责任感”时,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是讲道理好,还是少讲道理好,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别,但凡行之有效的都是好方法。
但需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觉得,被压迫、强制,不得不去迎合父母时,亲子关系迟早要陷入僵局,对孩子的自我成长、独立个性养成,也毫无益处。
聪明的父母,总是善于留白,把判断和思考的空间让给孩子。
让孩子从具体的行为和结果中,去发现和总结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理。
>
- End -
作者:妈小咪,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在文字里潜心修行,不愿为母则刚,只愿回首莞尔一笑。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学人的专属社交圈,请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微信公众号,(ID:gmxljk)国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国招新中!与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一同前行。
国民心理健康网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心理行业助推平台。以“为国民提供优质心理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为使命,以“政产研学用”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国家级专家智库,通过国民心理产业联盟、产业基金、慈善基金、产业园等,集聚学术、资金、技术、项目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支持心理机构、产品与项目落地,推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心理行业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转发内容仅作信息分享及参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gmxljkw),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