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一幕,母亲在做饭的时候,烧了一条鱼,在吃饭的时候,把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孩子吃,自己只吃鱼头,当孩子问起来的时候,母亲对孩子说,自己喜欢吃鱼头,孩子记住了母亲这样的话,每次都把鱼头给母亲吃。其实,母亲不是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的,而自己甘愿做出牺牲,但是,这样的心意却总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女士在没有生孩子之前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即使在怀孕期间,对于工作也是很重视,当孩子出生之后,担心孩子没有人照顾,于是张女士一狠心就把自己的工作给辞了,专心带孩子。在事业与孩子面前,张女士明显是重视事业的,在生活中,也总是难以端正自己的心态,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做出来很大的牺牲,是为了孩子而牺牲的,希望孩子能够对得起自己的牺牲,在教育孩子方面格外的严厉,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张女士就会严厉的批评孩子,使得孩子对于母亲很害怕,总是想远离母亲,这也使得张女士很苦恼。
张女士的所作所为与上文中吃鱼头的母亲是一样的,她们会
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
,但是不是无偿给孩子的,这些母亲认为自己是做出牺牲的,也希望孩子能够回应母亲的所作所为,在生活中,会不断的向孩子表达自己是为了孩子牺牲的事情来强迫孩子,这样的母亲也被称为是
“鱼头妈妈”。
相信所有的鱼头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真心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她们使用的方式是不正确的。她们认为孩子是感性的,能够通过
感动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她们对于孩子的牺牲是很感动,但是这种感动只能够感动母亲自己,而孩子对于这种牺牲的想法是达不到母亲的预期的。不断的给提醒孩子自己的付出,实际就是一种道德绑架,让孩子对父母奉献感到愧疚,给孩子增加压力,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鱼头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样的弊端呢?
1、使得父母无法正视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
在教育中,父母要对孩子负责。而强调自己付出的父母认为自己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不是自己要负的责任,只是孩子让自己负责的。其实,作为父母,当孩子出现自己母亲怀中的时候开始就要对孩子负责了,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考虑到是不是对孩子负责,责任是父母自己的而不是孩子的。
只是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的话,在生活中会不断的给孩子施压,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压力中成长的,不是主动的成长而是被迫的成长,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父母没有正视自己在教育中应该肩负的责任,也会使得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为了达成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也是会失败的。
2、影响亲子间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一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亲子关系恶劣的话,也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强调自己对孩子付出的这样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关系一定是有问题的,父母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对孩子提起,就是在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保持自己在沟通处于的优势地位,来强迫孩子听话。
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方式,没能重视孩子本身的心理需求,单纯的是一方在对另一方施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亲子之间都无法理解对方,也就使得亲子之间关系的不和睦。
3、影响孩子性格的成长
good-enough mother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的杰出代表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中国被翻译成“足够好的母亲”。
good-enough的意思要分开来理解
good:在婴儿的头几个月,母亲要对婴儿全方位全身心的关注,怎么good 都不过分;
enough:经过了good的阶段,母亲要懂的“够了”,需要停止了。英文里enough的意思是“够了,好了,该停了”。
纵观现在的母亲们,要完成 good是不成问题的,但她们往往不知道enough,更不够“了解”。
用我们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含在嘴里怕融,捧在手里怕化。”
无论孩子长多大了,都是“温室的花朵”。一刻舍不得放手,恨不得就一直“good”下去。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根本没有办法认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更别说怎样去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挫折了。Good妈妈们,严重地剥夺了孩子认识自我的机会,剥夺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当孩子长大了,要进入社会了,这时,妈妈才发现:
明明我付出了那么多,怎么我的子女还是如此地难以适应社会?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
一直用“爱”控制,强调付出的父母,在教育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总是给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在有负罪感的时候,就会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父母的批评也是会全盘接受,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孩子,对于自己也是越来越不自信,使得孩子无法成长出积极,乐观,健康的性格。
在生活中,父母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呢?
1、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孩子
在这里我想问各位妈妈几个问题:
你细心地照顾过自己吗?
你的需要、你的渴望是什么?
你关注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吗?
你想过要主动去满足自己的这些需要吗?
《小王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大人,曾经都是一个孩子。
其实,人们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是脆弱的,他经常会感到无助,需要人来滋养和照顾,需要别人接纳他的无理取闹。
小孩子有这种特权,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索取妈妈的照顾,要求妈妈接受他的无理取闹,当妈妈接纳他的时候他能感觉到爱。
而我们长大了后自己是可以给自己的“内在小孩”做这个好父母的。对自己温和而坚持,无条件地接纳认可自己,欣赏自己,包容自己的不完美,与自己的心灵连接沟通,同时照顾满足自己的需要,滋养自己。
当你学会爱自己了,开始轻松面对生活,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家庭氛围也会更愉快。
2、承担作为父母的责任
鱼头妈妈类型的教育,主要还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造成的。因此,父母要承担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既然想要养育孩子的话,就要对孩子负责。
在教育中需要父母的牺牲与奉献,但父母需要正视这种付出,这是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而不是孩子带来的带来的负担,父母只有正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才能根据角色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3、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对于那些强调付出的父母来说,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想问题的,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牺牲,因此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孩子需要听自己的话,这样的想法是太主观了。
教育孩子,就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孩子是教育的主体
,从父母的角度来教育的话,就是主客不分了,也就会造成教育中的问题。所以,父母在教育的时候,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多思考一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会伤害到孩子,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在《歌声的翅膀》中,有位10岁孩子叫李秋睿,平时一有空就帮开餐馆的妈妈干扫地、拖地、擦桌子、洗碗、擦灶台、帮客人点菜、收碗、收钱等活儿,
他的小心愿是希望妈妈不要那么辛苦,可以重新留回长头发。
自己也尽量不给妈妈增加负担,十分乖巧懂事。
在综艺《少年说》中,一个叫林理暄的六年级女生,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希望妈妈可以好好地爱自己。
林理暄觉得,她的妈妈牺牲了自己的所有时间,在她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却对自己不管不顾。
其实,没有孩子愿意看到妈妈受苦,妈妈若是学会“爱自己”,孩子内心也会更幸福。
4、要学会反省自己
在教育中,父母不可能一直都能做的对,会犯很多错误,在犯错误的时候,要及时向孩子认错,然后再反省自己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要怎么样去改正,在改正之后要怎么样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等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家长们也可以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1个问题:判断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所想要的?
第2个问题: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算不算是一种变相的抱怨
第3个问题:自己做了这个决定以后自己会不会对自己有亏欠感?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需要父母去思考,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来教育孩子的,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只是一时兴起的话,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urx2HMBd8y1i3sJpY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