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各国足球职业联赛停摆。在职业化程度较高的欧洲职业足坛,俱乐部没有比赛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将导致破产。于是,德甲、西甲和意甲的不少俱乐部宣布降薪,其中包括巴塞罗那、拜仁慕尼黑等欧洲豪门。
中超球队同样受到疫情重创,至今没有比赛可踢、没有一分钱收入,而球员、教练的高额薪水却还在那里。中超联赛是否需要仿效欧洲联赛,也开始推行降薪政策呢?
笔者认为,降是大方向,职业球员更需要和俱乐部、联赛乃至整个社会共克时艰。
降薪,不是只为跟风欧洲足球,而是因为中超联赛亏损太严重。中国足协公布的2016赛季财务分析显示,该年16支俱乐部总收入70.82亿元,亏损超过39亿元。四年后,中超军备竞赛愈演愈烈,2019赛季中超烧钱引发的亏损数据可能更为惊人。
降薪,更因中超联赛收入畸高,降薪是提前释放风险。在欧洲足坛,球员、教练薪酬待遇有一条红线,一般不超过俱乐部年度收入的60%。而由于金元足球盛行,中超2016赛季的人工成本高达67%,同期英超是58%、法甲56%、德甲42%、日本J联赛45%。有媒体报道,2019年中超球员平均年薪120.7万美元,排名世界第六。这和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并不相配,超过了公众接受的底线,一如对流量明星们的批评。120.7万美元平均年薪的背后,也不是中国本土球员赚大头,真正在中超联赛赚大钱的,是保利尼奥、奥斯卡、胡尔克等超级明星外援,外援和外籍教练的收入,占据了中超俱乐部开销的大头。
中超应该怎么降薪?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沟通必不可少。在成熟的欧洲职业足坛,职业联盟本身就是一个“公司”,会根据市场调节沟通各方意见、落实各项政策,最终目的是共赢。相比之下,中国职业足球发展并不完善,职业意识不强,缺乏一个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机构。写入《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中超职业联盟至今难产,表明改革前行之路并不平坦。
外援远比中超本土球员更应该被限薪。然而,外援相比中国本土球员,维权意识更强,限薪难度更大。大牌外援都配备大牌律师和经纪人团队,一旦产生劳资纠纷就能上诉国际足联,中超俱乐部一般不敢对外援“下刀”。
如果中超真要推行降薪,在笔者看来,更不能忘却一个特殊群体:归化入籍球员。这批球员虽然加入了中国国籍,但享受的依旧是外援们千万美元的级别。对归化球员如何降薪,其实十分考验智慧。众所周知,这些归化球员的背后,就是高薪吸引,更丰厚的合同让他们做出入籍决定。如果真要对非血缘归化球员推行降薪,理论上存在着不小的违约风险。
中超是否应该降薪这一话题,之所以能引发诸多争论,暴露出的依然是中国职业足球的老问题:职业程度不足、市场意识不强、造血能力不够、青训人才匮乏、职业联盟难产等。当下,只有脚踏实地推动足球改革,培育更多高水平足球人才入市,从供给侧真正解决问题,市场这只大手才能实现自然“降薪”,从而真正平抑中超物价水平、平息社会各界争议。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