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香港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向被国际所认可。
2019年IB全球统考,香港仅有29所国际学校报考,就有34名满分状元,占全球满分人数1/6,妥妥的学霸地区。
但是名校的学位哪里都缺,如果说深国交是深圳最难进的国际学校,录取率大概在7%左右,已经很夸张了,换到香港,名门私校的录取率则会去到在2.7%-5%之间。
去年九龙塘一家较为有名的基督教幼稚园公布了K1(幼稚园小班)的收生情况。超过4600位报名者录取125名,录取比例为2.7%,也就是说100个孩子里面只有不到3个能进,升小学学位则更加紧张,可谓百里挑一。
私立学校虽然收费贵,但仍吸引家长报读,每年入学讲座都座无虚席
而且现在香港名校中有将近40%的学生都是内地有钱人的子女,这无形中又再次增加了名校的稀缺性。
其实光看学费,香港的国际学费比内地同样的学校学费要便宜不少,比如耀中国际学校香港小一的学费大概是20万港币,而内地是24万人民币。
同时多数国际学费都还在15万以下,所以并不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反而是中产的热选。
但是,想在香港读私立名校,成绩好、素质高、爹妈有钱有地位、哥哥姐姐是校友……光凭这些就可以进了?错,这些都是基本项,并不算竞争优势!
汉基国际学校,建校于1983年,属传统香港名流国际学校
因为想在香港读名校的有钱人太多了,真正的“入场券”是这个——“提名权”。
“提名权”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吓人,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原来在香港的一些私立名校,你只要购买学校发行的债券,取得相应的“提名权”,就能极大地提高孩子获得面试和被录取的几率!
700万?!!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现在有钱人都开始这么玩儿了吗?
这些“提名权”或是“债券”的收入,一般被列入发行学校的“发展基金”收入,附加在学费、膳食住宿费用之外,金额是前者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最重要的是——
购买后一般不可退还,只能有条件地转让给二级市场,但转让收益,或要与学校分成。
像李嘉诚的长孙李长治和董建华的三个孙女,就曾在弘立书院,“本金券”一分钱没少全交了。
如果想和李嘉诚的孙子读同一所学校,这个本金券到底要怎么交易呢?银河君举个栗子。
比如银河君的女儿天赋异禀成绩不错,但就是竞争的孩子太多了。那么此时,银河君就可以选择怒拍700万,买一张学校发行的债券。凭着这张券,银河君的宝贝女儿便享有更大的机会入读名校。
香港私立名校“弘立书院”
当女儿毕业后,转手1000万卖出去给下一个家长,这时银河君和学校都笑了,因为根据协议,转手债券的利润由家长、学校均分,即各得150万。
至于市场上流传的1000万本金券,就是这么是“炒”出来的,有债券就有书读,不是说说的而已。
来,银河君再带你做道题:
作为香港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2003年成立的弘立书院,虽然历史不长,但作为“光纤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琨创办的私立名校,受到了广泛追捧。
已知该学校学费如下:
备注:入读书院仍需额外缴纳200,000 元的一次性建校费,和每年40,000 元年付建校费。
问:如果橙子君想把自家品学兼优才华横溢的娃,送到弘立书院念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答案是:
197,920×6+229,950×5+249,970×2+200,000+40,000×12+7,000,000=10,517,210
看明白了吗?学费,那都是零头,也就350多万吧...真正的大boss,是那700万港币的“本金券”。
对于这所全港最贵的私立学校,前几年就有一位内地商界大佬,为了女儿报名弘立书院,曾包下了当年弘立发出的所有本金券,金额高达近亿港元,最后女儿也顺利入学。对此,弘立书院并不打算做任何回应。
而我们看回弘立书院的官方信息:
“本金券不获利息亦不予退还,并可在持有最少一年后,或提名学生退学3个月后,可转让给第三者,以时间较后者为准。
基金会现已推出新发行的本金券,面值为每张港币7,000,000元,并已接受认购。未来如再发售,面值可能有变。”
翻译成普通人能看懂的话,就是:
1.本金券700万一张,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买不到官方券的可以去找第三方自由交易。
2.本金券会补货,但来年肯定会再涨价。
就是这么骄傲……
要说“提名权及债券”现象,在香港私立教育界绝不是个别现象。
价格从20万到1000万,种类还十分丰富,比买保险还复杂,但多数和弘立书院一样,购买后不能退还,但在过了年限或者孩子毕业后,就能够在二级市场转让。
一般都还是卖得出去的,因为想进名校的有钱人,那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名校生在升学试屡创佳绩
以前只听说香港有钱人不流行“学区房”的概念,原来,他们玩的是“提名权”和“本金券”啊,感觉和上流阶层又拉开了一个亿的距离呢……
(公众号同名:银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