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地区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族群,被世人称为“摩梭”,而从古至今,他们称自己为“纳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摩梭族群受到国际人类学家的极大关注,被视为“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活化石”。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这个族群似乎也被卷入一场猎奇的狂欢,成为大众竞相争论的“网红”族群。
“当我告诉人们,我是摩梭人,他们总会问我一个问题,关于走婚。”
母系家庭形态和暮合晨离的走婚习俗,是普遍被误读、被消费的两大摩梭文化符号。原本属于这个族群的传统婚姻模式被以讹传讹、神秘化,甚至丑化。外界对摩梭人的关心也常常止于这些话题。
被误读的群体形象、身处文明差异的鸿沟,以及正在消逝的族群文化,是保有古老的文化,还是要成全当代诉求?是奋力向前,还是望向来处?摩梭族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和矛盾,族群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也同样处于濒危状态。
我们选择在图像过剩时代,与摩梭族群互相凝视;在噪音超标时代,聆听这个古老族群的一次集体告白,口述纪录片《纳人说》由此产生。
活动主题 《纳人说 · 我们》
活动时间2020年10月17日(周六) 14:00-17:30
活动安排13:30-14:00 签到并欣赏微展览《纳人说 · 凝望》14:00-15:10 纪录片《纳人说》首映及主创分享 15:10-17:30 文化沙龙《纳人说 · 我们》
活动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 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二层
人数限制50人
报名方式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与活动,名额有限,请提前报名
导演介绍
汪哲 纪录片导演|制作人
自2006年至今,汪哲围绕宗教、美术、东西文化、人类学等主题,制作了多部人文纪录片。她以纪录片作为认知世界、认知自我和求真的途径,而攻读美术专业的经历,也让她在坚持纪录精神的同时,从未放弃对视觉美学的追求。代表作品有:《敦煌》《千年菩提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 》《如果国宝会说话》《纳人说》等。
出品方介绍
出品方 陈一丹基金会
由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先生于2013年发起成立。秉持着发起人“教育终究应回归于人“的理念,基金会积极探索,致力以培育人去培育教育创新及教育未来。成立至今,陈一丹基金会也关注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育、活化以及公众教育项目。
联合出品 深圳市传统手工艺发展促进会(RFA)
专注中国族源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与艺术价值再生研究机构;倡导族源文化和传统手作艺术的保护与公平贸易的践行与传播。
沙龙分享嘉宾介绍
吴乔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人类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宗教人类学、亲属制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做过较长田野的族群:花腰傣、纳人(摩梭人)、坳瑶、达斡尔族、塔吉克斯坦族。吴乔于2002-2003年期间在纳人地区进行过7个月的田野工作,撰写了自己的学位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后将此论文改写为《父亲的骨头》一书出版。另外在《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纳人亲属制度研究的2篇论文。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鲍玲
深圳传统手工艺发展促进会会长,RFA族源文化艺术研究中发起人,RFA族源文化艺术青年计划联合发起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历时8年通过不间断的艺术人类学田野考察,建立了“RFA摩梭族源艺术影像数据库”,积累了近十万具有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数据/研究成果及价值影像。
王波
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负责人。曾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副主编,博客天下杂志主编。
果瓦兵马
宁蒗县人,25岁,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丽江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丽江(国际)母系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马群(旦史拉姆)
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八七村摩梭人,28岁,现就读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硕士专业,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义工,丽江(国际)母系文化学会副秘书长。
主办方:陈一丹基金会、喆和子安纪录工作室协办方: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支持方:深圳市传统手工艺发展促进会、 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本文编辑: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