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郡、渤海郡同异及建置演变考略

2019-06-25   碣石观沧

因地缘关系,沧州和河间历来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魏宋金元明清沧州曾属河间,现在河间成为沧州一个县级市,早就骨肉同体了。

据《河间历史沿革》记载:“西汉高帝时置河间郡(笔者考:置郡在汉高九年,比渤海郡晚4年),此后400余年间,河间时郡时国,几经更迭。治所在古乐城……东汉时仍置束州县。武垣县属涿郡,束州县属渤海郡”(《河间沿革》)。

建置先后只差4年的渤海郡、河间郡,有诸多同异之处,实在可观。

一、都是大禹治水、北播九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1.沧州不用说了,九河下梢海退地。“河间原系九河流域之间自然区域的泛称”(《河间沿革》),同属海河平原。不同处:河间陆地形成在前,远离渤海浸润,到汉代已是成熟农耕经济区;沧州在后,西汉黄河还在渤海郡入海,陆地仍向渤海延伸,海水浸漫、土地盐碱,故而农耕落后,是以鱼盐为主的河海混合经济区。

2.建郡后,历汉400多年,两郡都是直属朝廷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但名称的稳定性大不相同:终汉一朝,渤海郡名始终不变;而河间郡“文帝改国,其后或为郡,或为国。治所在乐城(今献县东南)。平帝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东汉初并入信都,永元(公元89年)初复置国,辖境扩大至相当于今河北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肃宁以东,交河、阜城以北”(《辞海·河间》)。这就是河间历史沿革所说“河间时郡时国,几经更迭”的史实。那么,原因何在呢?

3.需从汉代郡、国级别,王国与侯国的区别说起。汉初,高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为盟,宣布:只有皇族才可封王,否则“天下共击之”。意思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永保刘家江山,史称“白马之盟”。可是,汉景帝时就发生“七王之乱”,看来一家子有时也靠不住。平定后废除诸王多项特权:收回军、政权交朝廷委任的相,王国不许任命官员。王国定为郡级,侯国为县级及以下,此即汉朝固定下来的郡国制。诸王只享受封国税利。所以,找个经济繁荣的地区作为王国摇钱树就成当务之急。中国历来以农为本,农耕发达地区就成为诸王封地首选,起码税收稳定。九河之间膏腴沃壤的河间很抢手,时郡时国就成为必然,此其一;二是封国的王室犯罪就“国除”了,封地收归郡县,就这样变来变去。

4.渤海郡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不入大汉皇家法眼,所以汉代始终没有真正的王子封到渤海郡,顶多就是小侯国。汉初渤海郡26县中就有两个:柳侯国(今黄骅东南部的古柳县)、参户侯国(今青县木门店),侯国是县级。以下还有乡侯、亭侯什么的,更是等而下之。终汉一朝,渤海郡始终没有建立王国的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就无缘王国之名了。

二、北魏大分州郡:河间郡被崛起和渤海郡的被没落

1.春秋战国时期封国制,封国有较多自主权,以工商为本的齐国才有可能成为春秋时第一个称霸的强国。秦汉至清末实行大一统的郡县制,王朝专制,皇帝乾纲独断,政令高度统一,历代基本国策都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只有宽严程度不同,没有敢越雷池半步的。秦汉到南北朝较严格,北魏最极端。这种政策取向,左右、影响着相邻两郡的发展演变,农耕河间发展空间广阔;而以鱼盐为业的渤海郡举步维艰,空间逼窄,到487年大分州郡,干脆就被瓜分、出局了。

2.汉渤海郡中前期辖26县,河间郡初建时比渤海郡辖少得多。在河间郡改为国时期,凭皇家权势蚕食周边郡县的事情时有发生。随着大陆向渤海延伸,渤海郡西部和河间犬牙交错的文安、束州、东平舒(今大城县)、参户、景城、阜城等县的土地逐渐盐碱含量降低,肥沃起来的县陆续划归河间,渤海郡辖日减:“东汉顺帝(126-132年在位)时渤海郡辖8县(侯国),河间辖11县,辖域大小翻个了。不久,改河间国为郡……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西晋代曹魏,渤海郡统10县。公元487年北魏大分州郡,河间郡升格置瀛州,原为汉渤海郡遗留的章武郡、浮阳郡全部划归瀛州,治赵督军城(今河间),此时瀛州辖22县。而渤海郡只剩4县,濒临灭绝,仍属冀州。大分州郡建瀛州时正是北魏鼎盛之期。在汉代河间郡和渤海郡都是一级政区,大分时本应同等对待恢复封疆地位。但河间被崛起,渤海郡被没落。北魏对滨海渔盐经济区的地域歧视骄横无忌,导致28年后渤海郡大乘起义,报应降临,王朝覆灭……

北魏大分州郡建置的瀛州疆域接近汉渤海郡两倍,风光无限。但河间却没有以此为傲,更没有割断地方历史把北魏瀛州作为河间的建置之始。所以,以河间郡为历史沿革源头的河间,比我们的沧州历史沿革多出700多年。(李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