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反思:每年1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2019-12-13     科学网

每年一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作者 | 秦四清

今年,日本诺奖得主俱乐部再添一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自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1】,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不妨先看看部分日本诺奖得主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TA们是如何看待论文“身份”的。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了日本的田中耕一,然而一时间全球的化学家们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日本化学界、包括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以及2001年得主野依良治,也都茫然地面对记者的提问。

后来才知道,田中耕一只是岛津制造所的一个小职员,本科生学历,所发表的关于测定蛋白质质量的论文也只张贴在日中两国同行专家在大阪大学的一个小研讨会上【2】。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3位日本(及日裔)科学家,尤其是其中“工匠出身”的中村修二【2】,他的传奇在日本不是个例。

他在一个民营企业——日亚公司研发蓝光LED,之前他也只是日本一个不知名大学(德岛大学)毕业的硕士生。

他虽然也曾有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应用物理快报》上,但是对于核心的工艺成果却是通通发表在《日本应用物理杂志》(JJAP)上。

本庶佑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曾强调【3】: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有一种倾向,认为文章发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

确实,以前日本的学者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不多。然而,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员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

为了让论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绝不会是很好的工作。

我认为,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的时候,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你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研究者,就应该力争打开新的局面,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

研究者要认识到,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

不靠“票子”“帽子”,也不靠顶级刊物论文,为何日本科学家频得诺奖呢?我认为其中2个重要的原因是:

1. 营造静心科研的环境

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

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考核、评价的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4】。

2. 遵循科技创新规律

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只要尽自己所能,盯住一件事,持之以恒,一生做出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就足够了【5】。

在科技创新面前,没什么大小问题之分,只有已解决和待解决问题之别。而大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从找到突破口(小的关键问题)开启的,如此可导致“滚雪球”效应。

需要切记的是,诺奖一般仅颁给那些做出重要原创性成果的科学家,而不考虑成果发表的载体——刊物。

尽管追逐热点跟风式的研究容易在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尽管这样的论文引用可数以万计,但其作者可能永远接不到来自瑞典的获奖通知电话。

其实,某项意义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能不能拿得到诺奖,还有运气成分在内,自己不必在意。

拿到更好,拿不到也没关系,反正“杠杠”的成果实实在在摆在那儿。

嗯,只要能真正提高科技水平和促进社会进步,自己是有成就感和愉悦的,地球村人民也绝不会吝啬赞美的!

参考文献

【1】北大教授:每年1个诺奖,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吗?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19-12-10/doc-iihnzahi6620059.shtml

【2】[转载]诺奖得主中村修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88690.html

【3】[转载]为何一流的工作难以在顶级刊物上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92349.html

【4】诺奖宣布!每年一个诺奖,真实的日本值得我们深思!

http://www.sohu.com/a/346281266_488570

【5】[转载]日本人又得诺奖了,奇怪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38290.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9596.html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XvZ-24BMH2_cNUgO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