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
有个大家熟悉的周二爷
从12岁开始放牛到一家几口靠牛吃饭
再到住电梯公寓和每月领3000多元的社保颐养天年
在他身上有一种
“难离故土,难舍农耕”的乡愁情结
周二爷本名周建根
家里祖祖辈辈都靠种地过日子
说起跟牛的“情分”
要追溯到77年前了!
“太阳出来了喂!赶牛出来吃青草啰……”
12月6日清晨,在彭镇布什村,周建根唱着牧童歌谣,牵着自家耕牛走出家门,为自己的耕牛“定制了最后一吨早餐”。在这之后,买家就会牵着这条年去另外的地方执行它的耕地任务。
在乡亲看来,周建根纯粹是“自己找罪受”,已经四世同堂的他吃穿不愁,不但和老伴每月有4000元的社保收入,膝下的三儿两女个个孝顺且都成家立业,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
周建根说:“我12岁与牛为伴,至今77年了,我只要能跟牛在一起,我才会觉得安逸、踏实。”
从12岁开始养牛耕田,周建根一直是当地出了名的养牛好手,他说自己这一生至少养了100多头耕牛。在他的记忆中,40年前,由于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种田都少不了耕牛,繁重的农活都是由牛来协助完成的。
周建根说:“那时候,有牛就意味着有饭吃,农闲时把牛养得肥肥壮壮的,农忙时就派上了大用场。大家都不把牛当做牲口,而是当做家庭的一分子看待。有牛的人家,会专门挪腾出一间小屋子,供牛栖居之用,‘牛屋’内要打扫干净,夏天通风冬天保暖,还要派专人睡在里面,照顾牛的吃喝拉撒,防止牛被偷走。
周建根带有轻微的肢体残疾,其左手是先天性的手指伸不直,年轻的时候,为了供养儿女们上学读书,他不辞辛劳,每到农忙季节除了要耕好自家的田地外,还要赶场去做牛生意,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牛行”人。
每到赶集时,周建根就早早来到关音阁老茶馆获取信息,一边喝茶一边等待需求方的到来。据周建根介绍,一头牛成交要经过三个过程。
一是“牛行”人宣传买牛人今天肯定要买牛;
二是为买牛人选牛;
三是为买牛人议价砍价。等到交易成功后,双方会给“牛行”人支付相应报酬。
因此,每一位“牛行”人都能言善辩,那时候大家都讲一个“信”字,评估价格很公平,不存在欺诈,买卖双方基本都能满意而归。
如今,播种机、收割机耕种取代了“耕牛”,曾经的“牛行”人也渐渐失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周建根家原来的自留地也被征用,老屋周边的乡里乡亲也全都搬走了,唯有他舍不得他的耕牛,依旧孤身一人与牛相伴。
面对周围人对其做法的不解,周建根说:“我家的人都是靠牛吃饭长大的,在最困难的时期要是没有牛,我们一家的生活都会很辛苦,所以我离不开牛。”
儿女们经常劝他搬到城里的街上和他们一起住,他一直不舍这些耕牛。
周建根说:“现在牛都卖了,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我只想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粮食是从庄稼里种出来的,老一辈过的是苦日子,不能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能忘了过去。”
如今
周建根搬出“牛棚”
住进了电梯香榭邻居的公寓
但他依旧对农耕有难舍情怀!
【来源:空港融媒 记者 刘贤虎 编辑 马榕骏 审核 周星云】
感谢您的阅读,更多本地新闻,请关注“双流发布”今日头条号或下载“空港融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