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争论“后浪”,不如在青年节看这部最具少年气息的高分好剧!

2020-05-04     木易电影

也许很多人注意到了,B站在推出一支献给2020年五四青年节的视频《后浪》之后,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很多人觉得这支视频看得很热血,但也有大部分人觉得这支视频很有问题。

我在看完这支视频后,有一个很直接的感受:视频只关照到了“一小部分”青年,而忽略了太多生活中应该得到更多鼓励的青年。

视频里,那些出国体验高空跳伞的、那些在闹市区穿汉服的、那些在电竞舞台恣意挥洒激情的,画面看起来都很酷,配合何冰老师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演说以及慷慨激昂的音乐,的确能够给人带来很澎湃的观感。

做这样的青年多好啊,能够有很多选择的权利,能够体验丰富的生活。

但是,放在现实生活里,这些炫酷到令人心情澎湃的青年状态,其实只能发生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大部分的青年人,那些生活在农村、小城里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那些毕业后满怀希望却屡屡碰壁的青年人,那些才步入社会没多久就不得不考虑买房买车等问题的青年人,那些为了能在大城市拼出点成绩而努力加班的青年人,那些成绩优异、能力出众却敌不过“有背景”、“有关系”的那一撮人的青年人,他们的生活,也是这么炫酷吗?

大多数的青年人,压力不比中年人小。他们可能完全不渴望过得有多炫酷,只会希望压力能小一点点、人生能更顺利一点点、生活能更好一点点。

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要活成如你们所认为的那种“精彩”,他们可能只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平安健康地与家人一起,过一种幸福的小日子,哪怕平平淡淡,哪怕一点都不酷。

我们要理解这样的青年人,也要关照到这样的青年人,更要鼓励、认可这样的青年人。

B站的这支《后浪》确实能让不少人感到激情澎湃,尤其B站的用户似乎更能get到它所表达的重点。追逐自由,追求梦想,勇敢体验,丰富经历,接纳多元,这些都是符合B站氛围与文化的重点,从“广告效应”而言,这支视频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案例。

但若是基于整个“青年”群体而言,这支视频的所关注和关照到的面显得窄了一些。

其实我个人更想知道的是:今时今日,到底怎样的人,能称之为“青年”?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国产剧作,一部很适合在五四青年节推荐给大家的剧:《恰同学少年》。

2007年开播,豆瓣8.8分,两万六千多人评价,打五星的占据了52%。这部剧的海报上曾写着“红色青春励志片”,很好地概括了它的风格。但是与大多数描述青春的影视剧相比,《恰同学少年》有着真正令人触动和深受启发的特质。

与其争论“后浪”,不如在青年节看这部最具少年气息的高分好剧!

这部剧里头没有乱七八糟的所谓青春的疼痛,没有浮于表面的自我哀叹,更没有令人反感的狗血剧情。它所具备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是风华正茂的氛围,是求知求学的思潮。

整个剧的故事围绕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经历展开,呈现了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中国一批青春学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对知识很渴望,对国家很关心,对生命有思考,对未来有向往,整个剧洋溢着青春美好的味道,更翻涌着青春向上的力量。

其中最让我个人深有感触的,是剧中那些青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杨开慧、向警予等)对知识表现出来的渴望以及对未来展现出的信念。

年少时期看的时候就觉得很热血,对那些同学们聚在一起朗诵李白、朗诵梁启超、一起说着“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画面有一种浓烈的向往之情。

多年以后再回顾,就会发现,那样的“恰同学少年”才是青春,他们有激情、有热血、有理想、有信仰、有求知欲且朝气蓬勃,是真正“青年”该有的样子。

他们学习、锻炼、讨论、游学,他们心怀天下不拘小节,他们没有空谈没有乏味,他们行事雷厉风行敢想敢做,他们的友情扎实,他们的爱情纯粹,方方面面,足以给观众传递热血澎湃的观感。

在我们讨论“前浪和后浪”的时代,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时代,强烈建议青年们去看看这部《恰同学少年》。

PS:那时候,钱枫还很瘦,也很帅,哈哈哈。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TKX4HEBiuFnsJQVS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