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没“运动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19-07-09   速新闻

她,经常作客于央视《今日说法》等媒体,解析犯罪心理问题,从2004年马加爵案,到2006年邱兴华案,再到2011年药家鑫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

她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她提出“心理抚养”的概念,包括情感、性格观念,家教决定人一生的品格。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李玫瑾说,优秀家庭孩子抑郁的概率比贫穷人家孩子抑郁的概率要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脑部神经兴奋抑制不均衡。就是说孩子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不兴奋。我们都知道小脑是管运动和关节,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往往都在那里坐着不运动。

缺少运动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李玫瑾表示:现在孩子缺少运动,已经是一个需要重点强调和呼吁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城市化,家家都住高楼,上下有电梯,出行有汽车。

孩子每天就是从家到学校,然后学校回到家里,白天在课堂学习,晚上回家做作业,周末还有各种补习班,生活中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当孩子在生理上没有运动透,神经也就属于没有兴奋透。没有兴奋透的孩子,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就是神经系统的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内分泌在发育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到神经系统。

因此,运动不是可有可无,是必须的,一定要重视,每天达到一定的量。当一天的量没达到时,那么所欠缺的时间在周末也要想办法补回来。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李玫瑾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刺激。换句话讲,外部刺激只是导火索,而心理问题才是炸药。心理健康的人开车碰人,他不会轻易地杀人。所以,心理存有的问题才值得关注。问题在于,心理存有的问题往往不是即刻形成的。人的问题无论发生在什么年龄点,其原因都可以追溯至之前,甚至早年,而早年的问题都可归结于家庭抚育出了问题。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的发生原理、研究预防犯罪的关键点、研究侦查犯罪的应用,其实都是在研究人生的全部,了解人生经历的困惑和插曲,了解人性的弱点。

有许多的家长认为,蹦蹦跳跳的体力运动,给孩子造成的结果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事实上,经过科学证明,体育运动对头脑的发育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绝不是四肢发达那么简单。当孩子长时间处于静坐的学习状态时,由于大脑的重力作用,大脑容易缺乏营养供应,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大脑容易出现疲劳、理解能力变差、记忆力降低、学习效率低等情况。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也就是李教授所说的,神经兴奋透的孩子。

当神经通过运动兴奋透,人的抗负荷能力增强,这样即使较长时间地学习,也能保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所以,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增加抗压能力,提高脑力劳动的成果。

我们现在社会上对孩子的教育有些走偏了。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陪孩子写作业,也不是替代老师给他们辅导功课。除了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陪孩子出去走走,去运动!周末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爬山,打球,游泳……孩子和父母在一起运动,越运动心情就越好,学习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情感养育是在积累教育资本

联合国儿基会指出,相关研究证明:大脑发育和家庭养育有关。婴儿与看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为两代人带来积极成效。孩子在一周岁之前得到的养育或关爱会对大脑功能产生终生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后代。

幼儿大脑发育前三年尤其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大脑快速发展和学习的时期。早期发育的新证据,特别是来自神经科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证据,儿童在生命初期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在逆境面前培养复原力。

人类大脑在2-3岁之间的发展速度比生命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快。在幼儿时期,儿童的大脑每秒建立700—1000个神经连接。这是最容易对干预措施作出反应的时候。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期,也是个脆弱的时期。

李玫瑾指出:0-3岁,重点是抚养情感/人性,3-6岁,重点是教养性格/观念,6-18岁,重点是教育知识/能力,18岁后,重点是修养自我实现。

心理发展的第一步是情感,情感从0岁开始。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只会哭闹,完全依赖于父母。抚养孩子时,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边吃奶边闻亲人身上的气味,发展出孩子的第一个主动行为——不是他能坐能爬能叫人,而是他闭着眼睛就知道抱着的这个人是不是他想要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认人,又叫依恋。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突然发现,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很多家长说起孩子的问题时,都会感叹“为时已晚”。但事实上,孩子问题的出现,多是源自父母的抚养方式。李玫瑾说:“很多非常优秀、事业很好的家长,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自己管不了。他们来找我,我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6岁以前孩子谁养的。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辛苦养育就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我关注犯罪心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今我的研究有点回溯性的。我发现,教育的问题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起点。这个起点一旦错过的话,真的很难弥补。所以我才提出:养育是教育的基础,人生起点的教育最重要。”李玫瑾说,“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

大量的心理疾病与后天抚养有关

・在依恋期频繁更换抚养人

・依恋不连贯:先隔代宠养,后父母严管

・管教不一致:母亲宠溺,父亲粗暴

・频繁更换居住地,父母缺位

・对其生活不严格要求,学习成绩却过度要求

于是,最初问题显现在情绪上,敏感、急躁、潜在敌意……之后问题出现在行为上,自私、霸道、狠毒……最终形成人格缺陷。

在很多家庭存在着“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根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2.6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隔代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1岁前的生理痛苦会被神经记录

从出生到1岁,孩子想动不能动,想发声也发不了,没办法自己翻身,喝完奶后肚子胀气,他们不知道怎么办,只知道哭。此时,他们的痛苦多是来自于生理上的痛苦,而不是有目的地找你要什么东西,如果这种痛苦成人不帮忙解除的话,它的神经就会记忆这种痛苦,记录一年以上,就会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李玫瑾认为,1岁之内的抚养方式可以决定孩子成年后的脾气。如果一个人暴脾气,他可能早年抚养没被满足。一岁内的早期抚养越到位,孩子的性情越好,他的社会性也会发展更好。另外,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是话痨的话,那可能他的抚养过程是感情丰富、感情到位的。

最后,李玫瑾提出观点:

——在各项法规政策制定中,期盼全力维护家庭的健全和功能;呼吁尽早出台《家庭养育法》,对“人的养育”立法保护。

——鉴于人类早年特有的养育要求:稳定抚养人、一对一抚养;再次呼吁国家的投入,按照工作待遇给母亲三年的养育期。

——贫困地区能否考虑用养老补助方式制约早期的乱生现象,用6岁前的儿童医疗免费来解决出生后户口登记难题。

——扶贫政策中可否考虑:贫困地区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优先在本地招工;至少为其父母一人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

责任编辑 王成莉 谢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