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缠娘"似乎是自古不变的规律,孩子从出生到哺乳,直到牙牙学步,都是和妈妈更亲一些。
可是,养娃的时候,老爸们到哪里去了?孩子们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孩子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停,还必须要赖着我,我刚刚收拾好的屋子,他跟着你的屁股后面,就弄乱了……"
周末的时候,闺蜜说她在家做家务,她家5岁半的孩子是真的皮,尽给闺蜜捣乱,如果闺蜜大声一点斥责娃,换来的是比电池还持久的哭声,令她头疼欲裂。
但是有意思的是,孩子只要看到爸爸在旁边,就会特别老实,宁愿端坐在那里发呆,也不乱蹦乱跳。
孩子的思维没有很复杂,亲近的自然更亲近,在爸爸面前不敢"撒野"其实是一种拘谨的表达,说明在父亲面前,孩子感受到了压力,显得紧张。
爸爸有这些情况,孩子会有苦难言。
很多家庭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家里,孩子总得有个怕的人吧",意思是如果孩子对家庭成员都肆无忌惮,恐怕会管不住,哪个孩子不淘气?
而在家里充当"恶人"角色的,往往也是孔武有力的爸爸。久而久之,孩子对爸爸会产生一种"畏惧感",这种畏惧感则是孩子"近妈远爸"的原因之一。
对孩子来说,和爸爸之间总没有跟妈妈亲,其中一个孩子无法言明的苦衷就是"母亲依恋",根据美国儿童少年研究表明,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往往从孕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0-3岁最为明显,随着年纪增长而逐渐淡化。
闺蜜告诉我,还记得她刚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孩子抱在谁的怀里都会哭闹,只有靠在妈妈身边,孩子才会砸吧着小嘴,慢慢睡着。看着孩子的表情,她说自己生孩子造的罪,似乎都不算什么了。
所以,对母亲的依恋,也是让孩子和父亲产生隔膜的原因,这才出现妈妈在的时候更调皮,爸爸在的时候相对宁静的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似乎都默默地达成了一种共识,在孩子面前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妈妈可以扮演温柔的、体贴的人,让孩子能和妈妈交心。而爸爸则扮演严厉的、严肃的人,随时制止孩子行差踏错。
这就让孩子更依恋妈妈,而对爸爸更加谨慎,生怕会遭到爸爸的责备。难免让人想起那首儿歌《好爸爸坏爸爸》。
总得来说,孩子在爸爸面前不敢"撒野",在妈妈面前显得淘气,是很多孩子的处境,可是这未必是好事。因为父母虽然性别不同,但在孩子的心中,地位是一样的,如果在他心里总有偏重,对发展并不是好事。
要知道,很多孩子将来到了青春期,出现叛逆行为,都是因为父亲这个严厉的角色,给的压力太大。
其实,爸爸妈妈都应该成为孩子的"伴",当老去了之后,回想起自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无忧无虑",可以"放肆撒野",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