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TVB剧集《使徒行者》以悬念迭起、流畅紧凑的剧情,以及剧中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人物,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首部的成功,不仅促使续集产生,连影版都是受此推动。
2016年,由文伟鸿执导,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联合主演的电影《使徒行者》,虽然口碑不及剧版,但超6亿的票房依旧让主创们尝到了甜头。
于是,《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日前与观众见了面。
目前,影片票房已超3亿元。
依旧是“铁三角”组合的卧底主题,依旧是黑白博弈、寸心辗转,依旧是火爆激烈、情义拳拳。
除了上部中的熟面孔,本次片中还出现了不少新面孔。
比如,在片中扮演“Demon”的张亦驰。
Demon,意为“恶魔、魔鬼”。
所以,见名知人,张亦驰这个角色的属性,已经完全在名字中。
《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讲述某犯罪集团绑架儿童后,将他们训练成童兵,并安插进公职单位,成为棋子、暗桩。
还有的,成为杀手。
古天乐扮演的“井进贤”是前者,张亦驰扮演的“Demon”是后者。
与欲退无路、在明暗之间如履薄冰、挣扎辗转身不由己的“井进贤”不同,“Demon”身上的色彩,是纯粹的暗黑,就像他的名字。
厚刘海下,邪魅冷酷的眼神半遮半露;涂得苍白的脸色与暗红的唇色,在他挑嘴冷笑时,更多几分残忍与暴戾。
这个角色,其实很符号,他全部的功能就是为主角制造障碍,并对他们的生命造成威胁。
他就像幕后者手中的一把利刃,嗜血、无情、疯狂,只懂得杀戮,并从中汲取快感。
说他有争议,是因为看过影片的观众,给予了“Demon”截然不同的评价。
正面,赞他演技好;负面,指他是戏中最大败笔,太让人出戏。
甚至有网友戏谑“你要是戴个口罩,这电影还能再上一分。”
但真正能够认出“Demon”与《流浪地球》中的“李一一”是同一个人的,却不多。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中, “技术大触”李一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话痨、搞笑,关键时刻能扛事儿,被赞是全片最拉好感的人物之一,还得了个“李长条”的昵称。
扮演“李一一”的张亦驰1991年出生在北京,虽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他学的其实是“导演”。
从大学开始,张亦驰就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还有个“话剧小王子”的称号。
学导演却做了演员,缘于张亦驰认为“不会演戏的导演不是好演员”。
在中戏,张亦驰是很多学弟学妹们的“偶像”,他们觉得他非常会演戏,还是导演系毕业的多面手——会编剧、演戏、导戏。
但张亦驰觉得自己太“理性”,所以在塑造角色时,他会“技术性”去弥补。
“感性”演员在塑造角色时,会用浸入式表演,让自己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沟通,把自己“变”成剧中那个人。
“理性”的张亦驰则是为人物设计小动作、利用小道具,来消除自己与角色之间的隔阂,凸显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变得立体、可信。
《流浪地球》中的“20面骰子”,就是张亦驰为“李一一”设计的小道具。
因为他分析了“李一一”这个人物的特点,智商超高、脑子转得快,尽管已经是话痨儿,但语言仍然跟不上他的念头,所以,这个角色需要一个“缓冲”的道具,供他去计算、排解。
回顾张亦驰演过的角色,我们会发现他所塑造的角色身上,都有很鲜明亮眼的特点。
演“张明瑞”和“杜度”这样的“备胎男”时,他有点傻、有点逗、有点不靠谱,却又带着暖暖的可爱。
演《最好的安排》中的“召重”时,又是直率、义气的。
即便都是反派,他在《火锅英雄》中扮演的“沙僧”,也与《使徒行者2》中的“Demon”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区别,就在于“情”。
“沙僧”看着痞、拽、狂,满身的暴力,但却会在身受重伤时,还要拼了命去维护兄弟。
而“Demon”,不仅不在乎别人的生死,就连自己的命,都是拿去玩儿的。
他跟黄志忠扮演的“董先生”一样,都是影片中与“善”相对的极致的“恶”,是犯罪团伙所代表的“罪”。
这样的一个角色,观众觉得他丑、讨厌都是应该的,说明他将观影者的情绪带了起来。
戏外的张亦驰呢?
卸去了“Demon”的白脸、红唇妆,虽然依旧不是眉眼精致、秀气的“美”少年,但笑容灿烂、眼神清澈,哪里还有片中的邪魅、乖戾?
明明有着同一张脸,却又总是让人认不出来,这才是作为演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