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Zettelkasten 笔记工具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

2020-09-02   少数派

原标题:用 Zettelkasten 笔记工具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最近随着 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 Zettelkasten 这种笔记管理方法,它也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在各路大咖各种渠道的大力推广下,Roam Research 俨然扛起了 Zettelkasten 的大旗。诚然 Roam Research 非常优秀,但是其相对高昂的价格也让一些人望而却步,所以今天王掌柜带着大家一起玩转一款免费的 Zettelkasten 笔记软件——。

起因

如今已经是“知识付费”的时代,许多人都通过“知识付费”提升自己并获得收益。但是如果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我们的精力越来越有限,就会产生类似“付费了 = 学到了,买了 = 会了”的错觉。

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方案是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循环”体系。

知识循环,指的是我们整理知识的目标一定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历研究/阅读/记录和写作。

知识循环

在使用了一段时间 Obsidian 后,我发现 Obsidian 的功能非常有利于我们进行“知识循环”,接下来我将自己的体验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 Obsidian

Obsidian 是一款支持 Zettelkasten 笔记法的笔记管理软件,它同时支持 Windows、Mac 和 Linux 三大平台,下图是其官网介绍:

Obsidian

图中有几个关键词,基本上能说明 Obsidian 是一个什么软件:

  • 第二大脑
  • 支持本地文件管理
  • 支持 Markdown 格式

在介绍 Obsidian 之前先跟大家聊一下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

什么是 Zettelkasten?

德国学者 Niklas Luhmann(尼克拉斯·卢曼)是德国当代重要的社会学家。卢曼作为社会系统理论的创新者,被视为卓越的社会学大家,他的一生中一共出版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著作。卢曼在不借助计算机的情况下拥有如此大的产出,完全归功于他自己总结的一套笔记管理方法,Zettelkasten也被称为“卡片盒笔记法”或“卡片笔记法”。

实际上 Zettelkasten 就是在卢曼家里的一件家具,它由六堆四个木质抽屉组成,每个抽屉都堆满了纸条,它是这样子的:

Zettelkasten

卢曼自己将 Zettelkasten 描述为“”或“”或“”等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段卢曼的参访视频,他自己在视频中也提到了 Zettelkasten 。

在柜子里可以看到到处充满了纸条,在现代笔记管理软件中,这些纸条就相当于一篇篇笔记。这些笔记是自由的,独立的,每一张纸条(一篇笔记)都能独立说明一件事情。

传统的笔记管理法

柜子里的各种纸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笔记管理软件”中对笔记的管理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文件夹管理”和“标签”管理。

文件夹管理的方式弊端非常明显,由于一篇笔记只能存放在一个文件夹下,所以它严重限制了一篇笔记被发现的几率,阻碍创意或者灵感的产生。跟它明显对比的就是“标签”管理法。

标签管理的方式看似比较合理,一篇笔记可以根据实际的分类打上不同的标签,这样提高了笔记被发现的几率。但是仍然存在几个问题:

  • 通过标签找到一篇笔记后,如果我们顺着这个笔记的其他标签继续往下寻找新的笔记,往往会迷失了方向,很难能够原路返回(当然这一点不绝对)。
  • 标签管理另一个弊端是,当你有 3 年以上的笔记存储,并且打了几千个标签后,它将成为笔记管理的噩梦,没人能清楚都有什么标签以及如何去管理它们。

上边提到的几个弊端已经有很多人发现并着手进行解决,这里推荐少数派的作者“玉树芝兰”老师发布的文章《如何交互可视化你的卡片式笔记网络?》,文中“玉树芝兰”老师从笔记管理的角度,指出了传统笔记管理的各种“弊端”,也包括上文中我提到的问题,同时他也引出了卢曼的 Zettelkasten ,并在文中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将 Evernote 中的笔记创建“知识图谱”,扩展知识管理的边界。

说了这么多传统笔记管理的弊端,那么到底什么是 Zettelkasten?

卡片和索引

Zettelkasten 的关键在“卡片”和 “索引”。

先说“卡片”,它就是我们要存储的“笔记”,它可以是一段文章或论文的“摘录”,它也可以是我们对某个概念的“总结”,一张卡片或者说一篇笔记通常包括以下三块内容:

  • 一个紧凑的关键语句
  • 详细阐述的概念
  • 一个例子

一个典型的“卡片”如图:

典型的卡片样式

再说一下“索引”,它是能够指向“卡片”的唯一编号,方便在其他的“卡片”中插入这个“编号”使两个卡片建立“关联”。

在卢曼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中,“索引”是它为每张卡片建立的“数字编号”,通过在卡片中不断插入相关联的“索引”,使得所有知识组成了一张网络,才会让卢曼能够有如此高效的产出。Zettelkasten 中“索引”的具体使用参考下图:

Zettelkasten 的索引

图片来自: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上图中,每张“卡片”的左上角都有一个或多个“编号”,每个编号就是一个“索引”。而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编号,1 和 1/1 和 1/1/2 有着有着“层级关系”。现在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也有卢曼那样一个“柜子”,任意抽出一张“卡片”,通过“索引”是不是很方便就能找出跟它有关联的其他“卡片”?

Zettelkasten 和其他笔记管理法相比较的优势

Zettelkasten 有别于 Evernote 等工具,它的功能包括“知识库”和“知识图谱”,这些功能有利于我们对知识“二次加工”。

像 Evernote 这样的笔记软件中,由于非常容易将内容存入 Evernote,无论是采用文件夹管理还是标签管理,时间一长 Evernote 就会变成垃圾场,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收藏家谬论”:

  • 很多时候,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就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读,所以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 如果收藏的文章一旦超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它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变成一堆垃圾。
  • 即使我们对收藏了文章进行了阅读,他的意义依然不大,只会增加短期记忆,只有形成了笔记才能让知识参与到“知识循环”中。

使用 Zettelkasten 管理笔记,会让笔记与笔记之间通过“索引”建立起联系,通过不断的添加“索引”,渐渐地我们的笔记就会形成“知识网格”,这会让我们的知识具备了巨大的优势1:

  • 笔记越多,网越大,更容易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
  • 当你带着问题或者一个想法去探索 Zettelkasten 时,就会想人类大脑思考那样,从一个线索跳转到另一个线索,是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会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 大量研究表明,非线性笔记比线性笔记更有利于学习,尤其适用图表和概念图,更能促使信息选择和组织。
Obsidian 和 Zettelkasten

Obsidian 就是一个支持 Zettelkasten 的笔记软件,我们上边提到 Zettelkasten 的关键在“卡片”和“索引”,在 Obsidian 中“卡片”就相当于在 Obsidian 中的每一篇笔记,而“索引”在 Obsidian 中就是“双向链接”,通过“双向链接”实现了卢曼关于 Zettelkasten 的使用方法,鉴于软件的优秀体验,这样用起来比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更加高效和便捷。

相信大家一定很疑惑,什么是“双向链接”?在解释“双向链接”之前先跟大家明确一下“Topic”的概念。

我对 Topic 的定义

在 Obsidian 中,我们将每一篇笔记称为一个 Topic。Obsidian 中每个 Topic 是由“标题”和“内容”组成的,如图:

Topic 的定义

Topic 的“标题 + 内容”相当于 Zettelkasten 的“卡片”,而 Topic 的“标题”在 Obsidian 中相当于 Zettelkasten 的“索引”(如何使用下边会讲到)。所以在 Obsidian 中的“标题”具备唯一性。

Topic 相当于 Zettelkasten 中的“卡片”,所以对于 Topic 的使用,也要满足卢曼在 Zettelkasten 中对于“卡片使用原则”中的定义:

  • 原子性:即最小力度的说明一个概念,标准就是如果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引用这个概念,都能用同一句话概括。在 Obsidian 中更加强调 Topic 的“标题”要具备“原子性”。
  • 自主性:
    • 先理解一个概念,在一本书中,它的每一页都是有上下文关系的,也就是说,每一页的存在位置是固定的,如果被挪走或删除,会影响这本书的内容完整性。
    • 在 Obsidian 中每个 Topic,不应该像“书中的每一页那样不能删除和移动”,它应该是自主的,能够独立说明一件事,可以被独立理解。也就是它和临近的“笔记”没有任何“依赖”关系,可以随意被移动、分离和连接

在 Obsidian 中的任何一篇笔记中,我们可以通过“双向链接”的方式将一个 Topic 引入到当前笔记中,此时这两个笔记就建立了连接。接下来再说一下什么是“双向链接”。

什么是双向链接

在 Obsidian 的任何一个 Topic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输入一段被 [[]] 包裹的文字,引入一个新的 Topic,此时这两个 Topic 就具备了“双向链接”的能力,如图:

双向链接 - 编辑模式

上图中我们在“Zettelkasten”这个 Topic 中,通过输入 [[Niklas Luhmann]],将“Niklas Luhmann”关联到“Zettelkasten”这个 Topic,此时两个 Topic 就建立了“双向链接”。

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当 A 页面通过 [[B]] 关联了 B 页面时,在 A 页面可以通过“双向链接”跳转到 B 页面,同时在 B 页面中也可以看到 A 页面引用了自己。

举个例子:下图是一篇笔记标题为“2020-08-21_Fri”,其中我通过 [[待办事项]],将两个笔记建立了“关联”,在笔记的“预览模式”下,通过点击 [[待办事项]] 可以跳转到“标题”为“待办事项”的 Topic 页面:

双向链接 - 预览模式

下图是“待办事项”Topic 页面,通过快捷键“Alt + L”,可以看到都有哪些 Topic 关联了 [[待办事项]],在图中你可以发现“2020-08-21_Fri”这篇笔记关联了“待办事项”。

双向链接 - 查看关联笔记

展示“关联页面”的快捷键 ALT + L 设置如图:

双向链接 - 快捷键小结

总结一下 Zettelkasten 和 Obsidian:

  • Zettelkasten 是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卡片式笔记管理法”,它的重点是“卡片”和“索引”。
  • 我们将笔记用“简洁”的话语描述,放入“卡片”中,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任何一张卡片都是独立、自由的存在,可以随意移动和删除,不会影响任何事情。
  • 索引是一串数字,代表一张卡片,索引在 Zettelkasten 中即标明了卡片的位置,也标明了卡片和卡片的关联关系。
  • Obsidian 中每一篇笔记都相当于 Zettelkasten 中的一张“卡片”,在 Obsidian 中我们称为“Topic”。
  • Obsidian 的任何 Topic 中,我们可以通过“双向链接”的方式,在笔记之间建立“连接关系”,从而实现了 Zettelkasten 的“索引”功能。

理解了这些概念,接下来咱们就玩转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Obsidian 的特性和功能非常有利于我们打造“知识循环”体系,从课题的的阅读到记录再到写作,在同一个软件形成“闭环”,接下来我将以使用 Obsidian 快速写一篇“任务管理这件事”的文章为例说明。

PS:《任务管理这件事》文章已经发布在少数派,本篇只是举例说明。

第一步:新建一个 Topic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称呼这个 Topic 为“主 Topic”。

在 Obsidian 中新建一篇笔记,笔记名称叫“任务管理这件事”,可以随意写一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我会写一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以及大概的思路。

开头我们提过,Obsidian 是基于“本地文件管理”的笔记软件,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 Obsidian,我们需要先创建“笔记仓库”,并指定存储位置:

创建“笔记仓库”步骤如下图:

创建笔记仓库

按下 CMD + N (Windows 是 Ctrl +N)创建一个新的 Topic,输入“标题”和“内容”如图:

编辑笔记提示几个小技巧

两个概念“编辑模式”和“预览模式”:

  • 编辑模式,指的是在 Obsidian 中文章处于“编辑”状态,我们可以直接输入 Markdown 语法进行编辑。此时不会渲染页面。
  • 预览模式,指的是在 Obsidian 中文章处于“预览”状态,此时文章不能编辑,但是相关的 Markdown 样式已经被渲染出来,方便我们查看。例如,预览模式下,鼠标经过“双向链接”,会弹出“浮层”,浮层中展示的是被引用的 Topic 内容缩略图。

预览模式

PS:关于 Markdown 的语法和样式,这里不赘述了,相关文档网上很多。

切换“编辑模式”和“预览模式”,只需要按下键盘 “CMD + E”(Windows 上是 Ctrl + E)即可,设置快捷方式如图:

预览模式 - 快捷键

同时开启“编辑模式”和“预览模式”,如图:

同时开启编辑/预览模式

设置 Obsidian 不同的主题(例如我在用的是“Pisum”),首先开启“Custom CSS”插件,然后点击 “Community themes”切换不同样式:

设置主题 1

设置主题 2第二步:搜索相关话题笔记或者文章

打开搜索引擎或者 Obsidian 等笔记软件找到所有与“任务管理”有关的笔记或文章。

我们写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很多观点支持,这一步中我们应该多找一些观点,然后从中找到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脉络。当然,除了搜索引擎中的文章,如果我们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可以作证自己的观点,尽量优先使用自己的观点。

这一步中我的重点是找到不同的文章作为参考和整理思路,当然我们也可以逐渐的添加一些内容到 Topic 中(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下一步再说),如图:

搜索笔记第三步:对搜集到的相关内容进行摘录

完成第二步后我们就需要对一些文章进行摘录,摘录的目的是将一些“观点”加入到我们的“主 Topic”中。形成文章的基本架子。

如果某篇文章中的几句话,对我写“任务管理这件事”文章有用,我会将内容摘录到“主 Topic”中,并标明文字出处

如果某篇文章值得“认真阅读”然后再做“摘录”,我会以这篇文章的“标题”为名新建一个 Topic,将文章摘录到这个新的 Topic 中。

重复整个步骤三。

最终完成步骤三的样子,如下图:

摘录笔记

上图中,左侧是我们的“主 topic”,通过底部的“Linked mentions”(快捷键 ALT + L)看到它都和哪些笔记建立了“双向链接”,自然这些笔记将来会成为“主 Topic”内容的一部分;右侧是我打开的几个被关联的笔记。

大家看到我摘录的内容“OmniFoucs - 技巧篇”中的样式和内容都比较规整,而且都完善了相应的 Metadata,为了方便大家将文章摘录到 Obsidian ,这里推荐两个 Chrome 插件 和 。

工具推荐:TabCopy

TabCopy 是一个 Chrome 浏览器插件,支持运行在全功能的 Chrome 浏览器上使用。它的功能概括一句话概括:

拷贝浏览器当前页面的 URL 到剪切板,并支持“定制化”这个 URL 地址。

在 Obsidian 或者 Roam 中,当我们需要摘录一篇文章时,通常希望拷贝这篇文章的 Markdown 格式的 URL 地址,而且对于不同的 URL 我们还有不同的需求:

  • 有时候我们仅需要当前页面的 URL。
  • 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当前页面的 Markdown 格式 URL。
  • 有时候我们即需要需要当前页面的 Markdown 格式 URL,也需要根据当前页面的“标题”创建一个 Topic。

举个实际的例子,在 Chrome 中有一个页面。

例1:我需要摘录文章到一篇笔记中,如果我使用的是 Obsidian 这样的笔记软件,我需要拷贝符合 Markdown 格式的 URL 放到笔记中,此时需要的格式如下:

md [任务管理这件事 - 少数派](https://sspai.com/post/61092)

例2:我需要摘录到文章到一篇笔记中,如果我使用的是 Obsidian 这样的笔记软件,我需要拷贝符合 Markdown 格式的 URL,同时我还希望用这个页面的“标题”创建一个笔记,即将当前笔记和这个新的笔记建立“双向链接”,还记得如何建立双向链接吗?(将一段文字包裹在 [[]]中),此时需要的格式如下:

上图中,当我们处在 Obsidian 的“预览模式”时,点击这个“双向链接”,Obsidian 就会自动创建一个新的 Topic,Topic 的标题就是被 [[]] 包裹的文字,即“任务管理这件事 - 少数派”。

TabCopy 如何使用

TabCopy 通过设置,可以支持最多三种 URL 拷贝方式,如图:

TabCopy 设置

  • First Format:我选择的是 Markdown 格式,设置页面上也有事例,代表我们会拷贝出当前页面符合 Markdown 格式的 URL。
  • Second Format:我选择的是定制化格式,代表我希望拷贝 MarkDown 格式 URL,同时用一对方括号,将文章“标题”框起来,在 Obsidian 中代表用文章标题创建了一个 Topic,并建立了“双向链接”。
  • Third Fromat:这个最简单我希望直接拷贝当前页面的 URL。

使用时只需要在 Chrome 上点击 TabCopy 插件,在弹出界面,选择相应的 Tab 页,再点击“Copy xxx”即可完成拷贝,如图:

TabCopy 使用工具推荐:Roam-highlighter

它是一个 Chrome 浏览器插件,支持运行在全功能的 Chrome 浏览器上使用。它的功能用一句话概括:

在浏览器当前页面上进行摘录(通过快捷键高亮),并将摘录的内容组织成对 Obsidian 或者 Roam Research友好的 Markdown 格式。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通过 Chrome 浏览器进行文章摘录。

当需要对一个页面进行摘录,并希望将摘录内容无缝的整理到 Obsidian 或者 Roam Research 中。

Roam Research 和 Obsidian 对文章内容格式略有不同,Roam-highlighter 可以通过设置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Roam-highlighter 如何使用

接下来以 Obsidian 使用场景为例介绍一下如何使用 Roam-highlighter。例如我希望摘录一篇文章《任务管理这件事》到 Obsidian 中。

打开页面,点击 Roam-highlighter 图标,会在浏览器右下角弹出 Roam-highlighter 小窗体:

如果希望摘录到 Obsidian 中,需要改动一下 Roam-highlighter 设置,点击弹窗最右侧的 Settings 后做如下设置:

Roam-highlighter 设置

此时可以点击弹窗的最左侧按钮 Shrink ,缩小窗体对文章进行摘录,摘录过程中的常用快捷键:

  • Alt + X,显示和隐藏窗体
  • Ctrl + X or CMD + X,对选中的文字进行高亮或取消高亮
  • Alt + Click ,移除鼠标点击所在的高亮内容。
  • Alt + Q,移除所有已经高亮内容。

Alt + A,适用于已经高亮的内容,在选中已经高亮的内容后按下,会让此内容变成“标题样式”,即在此之后再次高亮的行,都会嵌套在这个“标题样式”之后,如图:

Double-Click,当你在已经被高亮的内容上双击鼠标,那么会将被选中的词用两对方括号包起来,此时这个词拷贝到 Obsidian 和 Roam 中就会是一个 Topic:

ALT + Z,等同于 Double-Click ,作用于已经被高亮的内容上,它会将选中的词语用两对方括号包起来,此时这个词拷贝到 Obsidian 和 Roam 中就会是一个 Topic。

为了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下图为从 Roam-highlighter 摘录的一段内容,粘贴到 Obsidian 中的样子:

Roam-highlighter 摘录示范

如上图,我在浏览器中完成“高亮”操作后,完美拷贝到 Obsidian 中,几乎不需要二次编辑。

第四步:编写文章大纲

完成第三步,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内容在主 Topic 中,并且通过查看“双向链接”可以找到各种线索文章。

接下来编辑“主 Topic”的内容,这个过程做两遍:

  • 第一遍,整理文章大纲
  • 第二遍,编辑引用的部分
第一遍,整理文章大纲

步骤如下:

  • 通过双向链接找出和“主 Topic”有关联的所有笔记。
  • 将关联笔记中的内容有用的部分拷贝到“主 Topic”中。
  • 逐渐的文章的大纲就写出来了,并且跟其他 Topic 相关的信息也都建立了“双向链接”。

第一遍完成后如图,左侧是“编辑视图”,右侧是“预览视图”,注意图中“红色标记”的内容:

整理大纲

这一步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双向链接”,将跟“主 Topic”相关的 Topic 建立关联,这样才会让最终的大纲更加清晰,接下来介绍两个技巧,会让我们整理大纲更加清晰。它们分别是“话题引用”和“别名引用”。

Roam Research 的“块引用”

为了说明白“话题引用”和“别名引用”的重要性,先跟大家讲一下 Roam Research 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块引用”。

在 Roam Research 中有一个技巧可以将任何一个 blocks(也就是任何笔记中的任何一段话)引用到另一篇笔记中,如图:

块引用

上图是我们在 Roam Research 中,我们通过 () 将一个 Topic 中的一段话引入到当前 Topic 中,并且在展示样式中可以完整的展示这段话的“原文”,这个功能对于我们组织笔记的大纲非常有用,试想我们在整理大纲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将另一个 Topic 中的“一句话”放到大纲中,这样更加能说明想表达的意思。此时就会用上 Roam Research 的“块引用”。

在 Obsidian 中我们没有“块引用”的概念,但是结合“话题引用”和“别名引用”可以间接实现类似“块引用”的功能。

技巧:Obsidian 的“话题引用”

在 Obsidian 中,我们只能通过“双向链接”引用一个 Topic 的“标题”到另一个 Topic 中,虽然我们无法像 Roam Research 那样使用“块引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话题引用”的方式变通实现“块引用”。

什么是话题?

在 Obsidian 中,由于 Obsidian 支持 Markdown 标记,我把用 # 标记的内容称为“话题”,如下图,“### OmniFocus 介绍”和“### OmniFocus 的场景”就是两个“话题”:

什么是话题

“话题引用”指的是,当我们使用“双向链接”的时候,通常是在[[]]中输入被引用的 Topic 的标题,如果我们在 Topic 的标题后边紧跟着输入一个 #话题,这种“双向链接”的添加方式称为“话题引用”,如图:

插入话题

“话题引用”带来的好处是,当我们处于 Obsidian 的“预览模式”时,鼠标经过“双向链接”时,浮层中展示的不再是被引用的 Topic 的全部内容的缩略图,而是展示被引用的 Topic 的“指定话题”所在行的内容的缩略图。

举个例子,一个标准的“话题引用”样式如下,注意 # 后边的内容:

[[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Zettelkasten 使用的一些原则]]

此时,被引用的 Topic 的标题“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指定的话题为“#Zettelkasten 使用的一些原则”,所以下图中浮层展示的是“Zettelkasten 使用的一些原则”这一行所在的内容。

话题引用技巧:Obsidian 的“别名引用”

有的时候由于被“双向链接”引用的 Topic 标题太长,会显得“词不达意”。例如我们为了说明白“文件夹和标签”的概念通过“双向链接”的方式引入一篇文章,“双向链接”内容如下:

[[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在“预览模式”下,这个 Topic 的标题并不能准确说明我们引入了什么内容显得“词不达意”,此时我们可以给这个 Topic 起一个“别名”,用法是在 Topic 最后加一个 |别名,虽然展示的是“别名”,但是它不影响点击“双向链接”后跳转到对应的 Topic,如图:

别名引用第二遍:编辑引用的内容

第一遍完成后我们已经有了文章的大纲,第二遍就是要将文章中的“引用部分”,也就是“双向链接”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并将“双向链接”删除。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才能真正的掌握了这段“知识”,否则即使文章写出来也没有达到目的。

最终文章的大纲就变成自己的文字了 。第二遍完成后的样子如图:

第二遍:编辑引用的内容第五步:编辑文章

由于 Obsidian 先天支持 Markdown 语法,我们直接可以将笔记拷贝到自己惯用的文章编辑器例如我习惯用 Ulysses 进行编辑和发布,也有同学习惯用 MWeb 等。

对文章进行最终润色发布即可。下图是我在 Ulysses 中完成的最终稿:

Ulyess 中编辑笔记总结

Obsidian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 Zettelkasten 笔记管理软件,它利用现代软件技术,实现了 Zettelkasten 的“卡片”和“索引”功能,当我们使用 Obsidian 做笔记的时候,由于软件能够很方便的建立“双向链接”,我们只需要不停地添加新笔记,并建立各种“双向链接”,最终我们的知识就会形成“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

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对“知识”的管理方式,它将带来巨大的优势,这里再重复一遍:

  • 笔记越多,网越大,更容易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
  • 当你带着问题或者一个想法去探索 Zettelkasten 时,就会想人类大脑思考那样,从一个线索跳转到另一个线索,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会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 大量研究表明,非线性笔记比线性笔记更有利于学习,尤其适用图表和概念图,更能促使信息选择和组织。

借助 Obsidian 的优势,极大地拓宽我们的“知识边界”,做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循环”。

“玩转”系列是王掌柜长期更新的关于“软件和服务”的使用体验,感谢大家阅读,相关推荐:

> 下载少数派 、关注 ,让智能设备为你所用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