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为什么说它是20世纪一项伟大发明

2019-11-16   高广银

古代医生能够认识到药物的有效性,完全靠运气,即使了解到药品的有效性,并不代表人们理解了疗效背后的理论。古代医生们常常使用的药物包括水银、砒霜等,虽然知道有毒,但是能帮助患者治愈梅毒等疾病,因此依旧被广泛使用。直到近现代,利用化学工业科学方法,人工合成了阿司匹林,实现了医学上的科学突破,可以说这一突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水杨酸的发现

阿司匹林有效成分是水杨酸,在我们时常见到的柳树皮当中就含有,在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记载了利用柳树皮煮水,可以起到退烧、止痛的效果,但是柳树皮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它刺激性很强,人体受不了。这种刺激性来自于水杨酸的酸性,后来法国科学家热拉尔尝试用化学的手段中和水杨酸的酸性,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古人对于柳树的药效一直处于经验之中,没有形成科学的结论,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等到人类重新再发现柳树皮的功效作用已经是18世纪了。一名爱德华·斯通的牧师无意中发现柳树皮有药效作用,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发表在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期刊上。

斯通的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人们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医生们发现柳树皮不仅仅可以治疗疟疾,而且还能够缓解发热、头痛等并发症。在没有止痛药的年代,头痛是比较难忍的病症,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很好的退烧药物,任由病人遭受病痛折磨。这个时候依然没有解决水杨酸的副作用,而且水杨酸提取过程复杂,产量少,价格贵,因此并没有大面积推广。

化学对药品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药品的制作都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利用天然矿物质或者从动植物中提取某种未知成分,合成一种新的药物,然后利用这些药物不断进行临床试验,直到找到这种药物的有效性,但是具体是哪一种成分在起作用,过去无人知晓。

人们不但不知道哪个成分起作用,而且经常同一种材料都保证不了疗效,比如我们常说的陈皮,也就是橘子皮,不同类型的橘子,在不同时间晒干,以及晒干时间不同,都会造成陈皮药效的千差万别。

而那些矿物质,更加没有办法保证其疗效了。比如我们常说的泻药里的芒硝,里面掺杂了很多杂质,有些可能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但是其副作用往往无法把控,导致治疗过程完全靠运气。

直到化学诞生,人们才从这些药物当中提取有效成分。给水杨酸带来转机的是德国一家名叫弗里德利希·拜耳的染料公司,这家公司原来做煤化工行业,但是由于竞争激烈,公司急于想转型。公司成立的研发部,准备往药品行业进行扩展,第一个要攻陷的就是水杨酸,他们决定人工合成方式制造水杨酸,并且降低这种药物的副作用。

拜耳公司有位化学家名叫霍夫曼,他的父亲患了风湿病,常年受到病痛的折磨,水杨酸虽然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但是却对胃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时常让他的父亲胃痛不止,而且还经常呕吐,当拜耳公司合成了这种药物的时候,重点就放在降低副作用上。

霍夫曼

1897年,霍夫曼经过多年研究,合成出来一种物质(主要成分是水杨苷),它不是水杨酸,但是这种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和水杨酸有极大的相似性,它对胃刺激相对较小,而且有水杨酸的镇痛效果。霍夫曼为它起名为阿司匹林。

同时他还合成了另一种药物二乙酰吗啡,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海洛因。霍夫曼本想发明一种神经止痛药物,能够取代吗啡,但是没有想到打开潘多拉魔盒,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他因此背负了太多不应该背负的道义责任,这让他一生都郁郁寡欢,他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嗣,在孤独中死去。

阿司匹林的畅销

这个时候人类掌握了药物的研制的系统方法,而不是用人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在黑暗中摸索。为什么水杨酸不能吃,而阿司匹林却能吃呢?其主要的原因是分子结构的不同,虽然和水杨酸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物质。

实际上霍夫曼合成的是一种化学上更加纯净,性能上更加稳定的乙酰水杨酸,当时很多人都怀疑这种药物的药效,不过随后很多诊所医生反馈的效果非常良好。于是拜耳公司开始研发一种成本可控,可以量产的阿司匹林,并把它推向市场。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销量直线上升,甚至很多人把阿司匹林当作零食来吃。在1930年的伦敦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口含阿司匹林的时尚女士。当时的作家加塞特甚至把阿司匹林和电报、铁路摆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场上不仅仅只有拜耳一家公司生产乙酰水杨酸,各类品牌有上百种,但是唯独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卖的最火。这主要得益于拜耳公司的品牌营销,可能我现在看,这种套路非常简单,但是在19世纪医药做广告的还是非常少的,拜耳公司几乎开了历史的先河。

但是这种肆无忌惮地做广告,惹恼了当时的美国民众,时任总统罗斯福推出了《纯正食品与药品法案》,法案规定,药物必须明文规定化学成分,如果要打广告只能说明药品厂家以及药品名称,而不能用其他广告词,这让当时阿司匹林遭受到重大打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商品出口遭到了严格限制,这个时候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生产乙酰水杨酸,在协约国内部进行大肆销售。就在拜耳公司面临绝境的时候,1918年爆发了全球性流感,据统计,这次流感共导致1亿人丧生。

虽然乙酰水杨酸对于流感没有效果,但是能够缓解病人的疼痛以及发热问题,阿司匹林销量又稍稍的回升了。但是紧接着1920年,美国法院判定,阿司匹林为乙酰水杨酸的通用名称,不再是拜耳公司所独有,判决结果一出,结果美国大街小巷出现上百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另一种功效

阿司匹林为什么能够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慢慢被解开,其实人们在很多年里,有很大运气成分找到阿司匹林。英国化学家约翰·范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发现当生物体受伤或者病变,被破坏的细胞会释放一种叫花生四烯酸的激素,这种激素经过催化,会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会导致生物体红肿、发炎、发烧并且疼痛。而阿司匹林能中断前列腺素的产生,没有了前列腺素,那这些症状也就不会产生了。

随后瑞典科学家萨米尔松发现,血液中的血小板之所以有凝血作用,也是因为前列腺素的催化。阿司匹林进入人体后,前列腺素的产生被阻断,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也会因此失效,这就会造成伤口持续出血。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但这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却是件大好事。

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血药物引起广泛的关注,经过科学家十多年的临床试验,证明了阿司匹林能够有治疗心肌梗死的效用,这个神奇的药物又起死回生。后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防治中风、肿瘤、老年痴呆,甚至恶性肿瘤等都有其特效的功效,据统计,美国一年要消费800多亿片阿司匹林,其中有1/3来自拜耳公司,这让拜耳公司成为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

结束语

古代医学能够发现药物疗效并使用它们,主要凭借的是运气,这也是科学进步的一个过程。同时随着思维的进步,开始让医生了解到,药物有效性真实原因逐步被揭开,开始突破原有药物的局限性。同时药物的进步还与其他科学进步有关系,比如化工行业的进步,随着人们投入重金研发,这些人工合成药物间接促进了药物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