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队”再就业,出演了一部非洲版《红海行动》?

2019-08-08     有部电影凌辰

前两天,有个“美队下岗再就业”的预告小视频,在微博上刷了一波存在感:




很多人看完后才发现,刚刚卸任“美队”的克里斯·埃文斯,竟然又接手了一个拯救难民的新任务——《红海潜水俱乐部》。




实际上,美队的这部新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

“红海潜水俱乐部”,指的是一个坐落于苏丹的海边度假村,主体建筑是一排面朝红海的红顶房,提供全套的餐饮和住宿。

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一览顶级海景,还能跟随店主出海潜水,欣赏美丽的珊瑚礁。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度假村吸引了不少欧洲游客,一度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拉动了经济发展。




但当时没有人知道,“红海潜水俱乐部”的老板,其实是特工。

他们效命于“四大情报机构”之一的摩萨德(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以度假村为掩护,暗中展开难民营救行动。

而所谓的难民,就是一批为了躲避战争而来到苏丹境内的犹太人。他们饱受战乱和饥荒,一心想要去往“最终归宿”以色列,但由于宗教原因,被困苏丹。




具体来说,难民们需要先想办法进入苏丹境内的犹太难民营,再由摩萨德特工将他们秘密带到度假村,趁着夜色与正在等候的以色列海军汇合,乘船逃去以色列。

短短几年间,摩萨德成功营救犹太同胞数万名。




而今天聊的这部《红海潜水俱乐部》,就是根据摩萨德在1981年到1984年间的“兄弟行动”改编而来。

其中,美队扮演的男主阿里,就是一名摩萨德特工,一直致力于营救难民行动。




这项工作,不论难度还是危险系数都很高,一度被上级叫停。

但男主不死心,后来才想出了“红海潜水俱乐部”的方案。




因为他发现,苏丹政府正在想办法促进旅游业发展;而红海边,恰好有一个荒废的度假村。

只要出钱把度假村租下来,就能以它为幌子,更好地开展行动——既可以隐藏更多难民,也方便走水路把他们送到以色列。




于是,“红海潜水俱乐部”就这样开始营业,核心成员便是男主角和他秘密招来的四个伙伴,各个身怀绝技。




几个人刚来到这儿,就跃跃欲试地联系了难民营接头人和以色列海军,准备展开营救行动。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难民还没接来,不知内情的游客们就先到了,来享受阳光沙滩。




男主没有办法,只好“被迫营业”,为一车德国游客办理了入住手续。

到了晚上,他们则按照原计划,悄悄开车去接难民。

与此同时,以色列海军秘密出动,派出几艘快艇在海边等候。




但这次行动,一开始就碰上了麻烦——半路上杀出来一个临检关卡。

一旦男主他们停下来接受检查,车上的一百多号犹太难民,很可能都会性命不保。




在这个关键时刻,男主不顾上级指挥,全速开车强行闯卡。

好在这次冒险十分值得,没有被军队追上,他们最终顺利与海军接头,把所有难民送上了军舰,救援小队毫发无伤。




之后,几个人悄悄返回度假村,继续扮演店主的角色,提供晨起瑜伽、潜水观赏等各种服务。





这样一来,即便苏丹军队起了疑心,前来突击检查,也发现不了其中的破绽。

因为这家“可疑的旅馆”,确实有大批外国游客入住观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所以,首次任务虽然惊险,但却意外地让几个特工找到了“工作节奏”。

之后的一年里,红海潜水俱乐部迎来送往,一次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一次次秘密把犹太难民送到以色列。




但时间长了,他们的行动还是渐渐被人察觉。

原来,联合国一直为苏丹的难民提供生活补贴,费用按人头计算,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军队独吞。当难民大批量“消失”之后,苏丹方面很快就发现有人“动了自己的蛋糕”。

为了查明情况,苏丹军队对难民进行了残忍的逼供和屠杀,最终有人招出了犹太接头人的身份。




但即便局势如此紧张,男主还是坚持按照原计划行动,坚决不落下任何一个犹太人。

结果,这次行动遭到埋伏,男主和一个同伴被捕入狱,犹太接头人遭遇袭击,一名以色列士兵也被重伤……整个行动被全面叫停。

对于这次惨败,同伴也开始埋怨男主的一意孤行。




但实际上,男主之所以如此执着甚至固执,也是事出有因。

他自己就曾是一名犹太难民,童年时跟随母亲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遭遇阻拦,被迫母子分离。后来他被一个好心的美国志愿者收养,成年后才终于来到了以色列。

成为特工后,他见证了太多犹太同胞流离失所,便决心帮助他们回到应许之地。

用他的话来说,这事儿如果我们不做,没人会做了。




所以,等他好不容易被同伴动用各种关系,从监狱里捞出来后,也依旧没有退缩,坚持要把更多的难民送出苏丹。

而这次的风险,可以说分分钟都会丧命。

因为当时的苏丹正萌发一场革命,到处处决异己者,实行禁酒令,驱逐外国人,男主这个白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来军方的怀疑。




就在他秘密进行最后一票营救时,还直接被军队的人堵在了度假村。

如果他们展开详细搜查,就会立刻发现房间里藏着无线电台和一大票等待转移的难民。


不得已之下,男主的同伴杀死了一个发现真相的苏丹士兵,这才瞒过了当晚。

但所有人都知道,用不了多久,他们的计划就会暴露。


之后,男主找到美国大使馆,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请求美国派飞机营救。




而这段最关键的营救戏,复刻了真实历史——

当时,飞机的载客数量远低于现场赶来的难民数量,男主不得不亲自动手拆掉全部座椅。

正是这个急中生智的做法,最终让所有人都挤进机舱,平安飞往了以色列。




在真实的历史中,摩萨德后面几次的大型救援行动,都会提前拆掉飞机的座椅,尽可能地载回更多犹太同胞。

最厉害的一次,还创下营救纪录,用一架载客量三四百的波音747,一口气搭载回1122人。




而这样的救援行动,一直延续到了本世纪。




也多亏了当时参与行动的摩萨德特工的传记,才让更多人了解到当年那段惊险的经历。



前摩萨德特工与他的《摩萨德出埃及记》


客观来说,这部《红海潜水俱乐部》的总体质量算不上优秀,对比同样改编自真实营救行动的《逃离德黑兰》和《卢旺达大饭店》,它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那种惊悚和感动。




如果你对真实事件并不了解,还很有可能认为这就是一部俗套的英雄片,美队换了个时代、换了个场景,继续固执己见地“一个都不能少”。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正是那句“一个都不能少”。

用当年参与行动的特工的原话来说,就是——任由同胞留在水深火热之中,无异于在战场上抛弃甚至是背叛战友。

但即便拯救了上万人,这些特工也并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反而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即便经历过战乱和饥荒,游走在生死边缘,还依旧为了信仰,坚定不移地返回应许之地的同胞。




虽然这段真实发生的故事,从地理上看离我们很遥远,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似乎和我们也并没有什么交集,但如果把他们心中的“圣城”,换成“家园”的概念,我想很多人都会发现,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

当一个人心怀故土、不忘初心,再艰难的挑战都无法将他打败。该回来的,无论如何都要回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0yGdGwBvvf6VcSZVZU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