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家乡的筵席

2019-06-20     扶风同城

家乡的筵席

文/郭方正

人的一生,不知要吃多少回筵席,从婚宴,白宴两个比较大的主宴外,还有明目繁多的同学宴,招待久未见面的亲朋好友宴,单位或公司,乔迁,开业等庆功宴,还有跟乡俗有关的满月宴,寿宴,小孩赎身宴等……

家乡筵席历史悠久,扶风臊子面为一大主题,酒席次之,人们吃筵席就是狂咥臊子面,“煎,汪,稀,薄,劲,光,酸,辣,香”为西府臊子面九大特色,只是岐山,扶风两个相邻的县域,同处古周秦的位置上,除过臊子面在辣的品位上,稍微有些不同外,但味道丝毫难分高下,那口感亦使人难以割舍。

家乡人过事时,不管事的大小,请的都是当地的大厨子,他们最早拿一把刀就走南闯北,只要主人准备好材料,最早的时候,家乡人都家里养猪,只要有红白事,一般都要杀猪,如果猪没喂够一年,就买村子养够一年乡亲家养的猪。他们根据食材,为主人和嘉宾及乡亲献上丰富的佳肴,他们是主事的灵魂,主心骨,丰俭全凭主人的实力,他们过事前就和主家定好事,先打单子,让主家提前购买食材,事前一天下午就来到主人家,和主人门子的男人们砌锅灶,搭案板,和女人们,摘菜,切菜,切肉,做准备工作。

他们技术高超,最绝的是在大铁锅里烂臊子,一般家庭主妇没得比的,那一盆盆臊子,大小,薄厚均匀,味道滑爽精美,那翻滚的原汤,鼻子一猛嗅,是视觉和舌尖上的绝美享受,让人久久回味,不曾飘散。

大厨轻车熟路,胸有成竹,一切事都亲力亲为,唯恐有啥闪失,压冻肉,做凉肉,梅菜扣肉,做小酥肉,做甜米等,最后压火封火,一直熬到深夜,给主人交待清楚,才回去休息,因为凌晨五六点,清汤面就开始,为了吃上清汤面,大人小孩第二天都起来得很早,清汤最能吃出最美的滋味,虽说一个劲滚开的高汤“哈水面”,有人嫌弃,但作为很多农村人倒也不太计较。说实话,直到现在,农民的我还是爱吃那“哈水面”,现在虽移风易俗,我们有了变化,但那份心情和感觉一点未变。

记得小时候,日子虽不富裕,但没受过罪,最喜欢村里过事,家乡民风纯朴,招待人实诚,行礼从一元,五元,十元,到现在二十元,过事只要你能来,就是嘉宾,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度,也许有人惊诧,表示不理解,但家乡的礼数就这样,礼轻情意重。

当时过事,全凭门子和众乡亲帮忙,虽有管事安排的各司其职。记得小时候,端个大盘子九碗面,从头到尾,很认真的,不偷懒,不哄人的。

在乡间灶台边,立的全是村子麻利媳妇,下面的,捞面的,呈流水线一条龙服务,在翻滚的大锅口,神定气闲的大厨,用钢铁般意志,经久考验的老茧,娴熟浇汤,那几千碗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完成,汤煎味美,高手在民间,如果来个煎臊子面比赛,那第一名非民间厨子获得不可,牛皮不是吹的,高手是练出来的。

家乡的筵席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历史沿革上是发扬光大的,主人家买好材料,就承包给大厨师父,大厨就是底下服务队的老板,他们人多,分工明确,砌灶,搭帐蓬,摆好桌凳,一切准备工作就序,嘉宾就等开席了,这时有穿戴整齐地服务员端饭,不论吃面还是吃菜,我们桌子上一坐,开吃,最后擦嘴离席,就这么简单惬意,这种流水席,不间断,人随来随吃,一拔又一拨。

家乡的筵席还是臊子面唱主角,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县城及市区里,也不论嫁女,结婚,都要早上吃臊子面,那阵势,那喧闹,那吸溜一碗又一碗,那心里叫美,农村的酒席中午在家继续进行,城里的酒席中午在酒店进行,其间酒香菜美不及那顿面的实在,这就是扶风臊子面的魅力所在,

家乡红事,高兴快乐的事用时短,筵席明朗简洁,遇上白事悲伤的事,用时长,比较熬人,吃面就多些,人再悲痛,饭还是要吃的,这时都是门子帮忙的人在操持,大厨一般不会上心的。有些主人家有头有脸,是在外面工作的,平时交往大,亲朋故旧多,有的要招待单位及社会上的人,他们就要操心,上心,费时一些;如果是一般百姓,就更简单简略些。

家乡的筵席就这样传承着,继承着老一代传统,生死由大,生的事是俗世的快乐,人在世上,就要添加生的主题:结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生子,是爱情的结晶,是传继,是延续香火的社会基石;过满月,是对小人来到世上的见面礼,是一个生命的开始;他乡遇故知的相聚,金榜题名的欢聚,是感谢朋友的友谊,是感恩老师和父母的深情;生活中们买车,买房,盖房,乔迁,单位的庆功宴,都是对你事业的祝贺,不论是自己的,别人的,集体的,这都是俗世的清欢,是我们做为人活着的巨大动力。

当一个人寿终正寝,一个人因病离开了家人,虽是悲伤和悲痛的,但他脱离痛苦,告别家人,亲人,乡亲,到另外一个世界,说到底还是幸福,从生到死,就是一种形式到另外一种形式的轮回。

家乡的筵席,是从臊子面发明的哪一天,就注定了它的神圣和辉煌,从周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有份的浇(鲛)汤臊子面,就告诉了西岐人,西府人的使命,人人都有份的大同世界。纯朴的西府人,舌尖美味的哈水面是一种礼仪和思想。

家乡的风俗能写一本书,我没能力去写,我只想说说家乡的筵席之事,它是以臊子面为主导的乡俗盛宴罢了。

来源: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aEDmwBmyVoG_1ZD9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