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船”合并,“中国神船”来了!

2019-12-02     投资广州


继“南北车”“宝钢武钢”等合并后,央企重组再迈新步伐。近日,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南北船”)合体落定,合并重组后形成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


“中国神船”要来了!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南北船”的合体将给广州造船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程师张晨阳分析,底子厚的广州船海产业,有望借着这艘巨无霸般的“中国神船”,驶向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制造”向“智造”迈进,乘“船”出海掘金蓝色海洋经济。



战略性重组有利于降本增效


公开资料显示,“南北船”前身为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称“原中船总公司”)。原中船总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第一家全国性的大型工业公司。20年前,原中船总公司分拆出原中船集团和原中船重工,因为以南北地域划分的缘故,分别被人们冠以“南船”和“北船”之称。此次拆分后,北船更偏重军工生产,南船则以民用船品生产居多。


广州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原中船集团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这里分布有原中船集团所属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和中船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制造和科研企业。


原中船集团对广州有多看重?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可一窥端倪。这个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东北侧的超大基地,占地总面积为437公顷(不包括72公顷的内港池),基地岸线总长为4500米,纵深为1300米,是《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的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南北船’合并将加快一体化融合,‘瘦身健体’降本增效,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认为,这是继全球知名航运业投资运营公司中远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海运重工整合成功之后,具有军工性质的老牌造船央企——“南北船”的战略性重组。


“此次船舶集团成立,对于我国陷入重重困境的造船业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张晨阳表示,我国“南北船”合并后,将会“修剪残枝”(各类“僵尸企业”),同时更好地集中力量,在面对日韩等造船大国企业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广州擦亮造船“中国名片”


中国船舶集团成立同日,位于广州的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船国际”)也迎来一件大事。中国船舶集团揭牌后开工的首艘船——广船国际为中远海运客运有限公司建造的1370客位/2800米车道豪华客滚船首制船在当天举行开工仪式。



该船建成后将在渤海湾地区运营,或将成为该地区航速最快的大型豪华客滚船,最高航速可达22.3节。船上配备360多间旅客舱室,可承载旅客1370人,将实现客货同运,高端、舒适、环保节能。


向海而兴,向洋而生。早在2009年,广东将船舶制造业列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为船舶“广州制造”提供强大支撑。


广州有40多家船舶企业,其中具有船舶建造能力的企业20多家,船舶制造产品覆盖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滚装船、客滚船、半潜船等领域。家底雄厚的广州,现在已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深蓝号”入列仪式在黄埔文冲举行。“深蓝号”主要用于南大洋渔业捕捞,兼顾海洋科考功能,取得近200项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了我国在现代化渔业船舶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值得骄傲的是,该船由黄埔文冲为上海崇和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造,708所参与设计,是典型的“中国智造”。


船舶海工产业也为广州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同比增长1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68.63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船舶制造业(占比1.68%)增速位于所有行业之首,完成产值31.47亿元,同比增长161.78%,贡献率仅次于汽车制造业。


广州发展海洋科技更添助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其中,造船完工345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订单36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9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从三大指标来看,造船业已接近下行周期底部。



“南北船”合并,有望形成合力造船出海。从业务层面分析,“南北船”资产、业务部分重叠且各有侧重,“南船”侧重船舶制造,“北船”侧重船舶设计与配套。这对于广州而言,推动船舶海工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契机。


作为“南船”的重要集聚地,广州也将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陈建榕认为,全省大型的船舶制造企业大多集聚在广州,制造能力强、产业辐射能力明显。合并之后,广州造船业不仅会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更进一步,自主设计能力、高端产业链布局等也会更有底气。


此外,广州造船业的优势长久以来传承有序,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的造船经验以及拥有一些优秀的造船工匠。“广州拥有中远散货、广州远洋等一众大型优质航运央企,这是广州造船业的潜在机会。同时,广州作为我国最南的大型船舶工业基地,在未来争夺东南亚的船舶订单中存在优势。”张晨阳很有信心。



对广州而言,合并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今年6月,广州市与原中船集团在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共建中船广州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两个合作框架协议主要包括高端船海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城建设、海洋污染防治、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及研究领域等方面内容,将有力推动广州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沙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业技术研究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先进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后落户了广州南沙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当前,重点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也将成为国家发展海洋科技、促进可燃冰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编辑:投资广州

来源:南方网、和讯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zOIxW4BMH2_cNUgik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