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海外驻留访谈 | 杨达:生命的象征,地域的象征

2019-10-17   凤凰艺术

海外驻留访谈计划:杨达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历史因素,世界各地的艺术驻留项目中中国艺术家的身影并不多见。随着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对于海外驻留的关注,以及对外交流的渴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各种各样的驻留项目中。而对于艺术驻留来说,它到底是一次面对创作瓶颈的出逃?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的跳板?或是扩充人脉吸收资源的机遇?

“凤凰艺术”联合策展人李泊岩共同发起系列栏目“海外驻留访谈计划”。希望通过这一专题来客观呈现当下中国艺术家参与到海外驻留项目的具体情况,并体现中国当代艺术与各国各地区的差异和融合。同时,我们希望透过形式多样的驻留机构,看到世界范围内艺术的不同形态和不同理念。以下是本系列第四篇对谈:《杨达:生命的象征,地域的象征》

点击阅读相关报道

凤凰艺术 海外驻留访谈 | 何邵桐:这次还是把自己给坑了

凤凰艺术 海外驻留访谈 | 金雨:就算是玩艺术,也是严肃地玩

凤凰艺术 海外驻留访谈 | 司马源:艺术是一场无休止的获取

名称: Bilpin international ground for Creative initiatives (BigCi)

地点:澳大利亚

网址:https://bigci.org/

或多或少,知识和现代科学的进步,是文明更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英国人到达澳洲之前,那些原始的,未经现代主义洗礼的棕红色人类,在山洞和草原上创造着与世隔绝的艺术。以西方视角看,的确可以说“与世隔绝”,因为在主流价值观中,那些进步的文明才是推动人类前进榜样。19世纪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明确表述过要“以欧洲文明为目标,……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代艺术也成为西方文明强权世界时,无辜的工具和证据。在1989年,于贝尔·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在展览《大地魔术师》中引入了包括澳洲土著、藏族僧人、非洲酋长的创作后,“原始文明”和“当代文明”的碰撞引发了持久性的争议

有点盲打误撞申请到澳洲驻留的艺术家杨达,其实本想去伊朗,怀揣着对于文明差异的好奇心,他来到了澳大利亚的蓝山。在他详细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这一拥有诸多澳洲土著文明遗迹的地区,竟然少有原住民在此生活。与他一同工作的是欧洲移民而来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彻夜长谈澳洲土著的文明,看关于澳洲土著的电影……在一次次访问中,杨达发现,移民而来的西方人,早己生根发芽,形成了一棵扎根于此的生命之树。

——李泊岩

凤凰艺术” x 杨达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李泊岩= Q)

Q:杨达好,我们聊一聊你在澳洲驻留的情况吧。在澳洲驻留了多久?

杨达:

在澳洲一共住了2个月,在蓝山驻地是1个月。

Q:蓝山在哪?

杨达

蓝山位于澳大利亚悉尼以西104公里处,占地近2,000平方千米。

BigCi艺术空间,全部建筑都采用环保材料,由Yuri和Rae共同设计完成

Q:这么标准的介绍。怎么报名参与的这个驻留?

杨达

我是得了红门画廊的驻地奖过去的,通常情况下艺术家可以去BigCi的官网上提交表格,通过筛选后艺术家需要交付一定费用方可驻留。

Q:所以你是免费去的?

杨达

嗯,对,每年会从中国选一位艺术家到蓝山驻地,然后会从澳大利亚选一位艺术家来红门画廊驻地。

Q:明白,我知道这个驻留交换项目。你是几月去的?

杨达

我是今年6月-7月在蓝山驻地的。

Q:那边应该是冬天吧?

杨达

对,入冬了,山里的温度比市内要低5-10度。

BigCi艺术中心外通往周末市集的马路,周末市集是 Bilpin 小镇人主要的社交场所

Q:当你得知你入选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为这个驻留做了哪些准备?

杨达

当时我申请了伊朗和澳大利亚的驻地,本想着能去伊朗继续《库尔德人》项目的一些文献资料收集,后来得知被澳洲入选了,心情说实话会更想去伊朗驻地,对蓝山这个地区带着一些疑问,比如会不会没有人居住,会不会周边很荒芜之类的,总之在开心之余还是有点点担忧。

Q:所以你改变了一些计划?

杨达

倒没有,两个地方计划都是分开的,澳洲这个我也有一直在想能创作一些什么,去伊朗继续《库尔德人》项目也是一定会去的,只是错过了这个驻地而已。

Q:你这么一说,其实我也更想聊库尔德人”。哈哈,其实我对蓝山也完全陌生,我听说过蓝山咖啡。

杨达

哈哈,蓝山咖啡不是产自澳大利亚蓝山地区的,跟这个蓝山的关系并不大。真正我们喝的蓝山咖啡是牙买加蓝山的咖啡豆冲泡的。

和韩国艺术家以及澳洲朋友一起在厨房做饭

Q:又颠覆了我的知识。先来给我普及一下蓝山。或者说说那边驻地机构的情况。

杨达

好。这个是我在澳洲驻地所拍摄项目的阐述,也相当于是阐述了关于蓝山地区的知识文化,也有我自己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

当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时,蓝山已被当地“土著”贡东古拉人(Gundungurra)占据了数千年,按照贡东古拉人的传说,蓝山起源于梦境生物梅里根(Mirigan)与加伦加斯(Garangatch)的传奇战役。欧洲人于18世纪抵达发现澳洲,在18世纪末开始开发蓝山,并将此作为政府的补给地,时至今日,这里的澳洲原住民已经基本都被驱赶到了更偏远的地区,而蓝山则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由于澳洲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拥有许多澳洲特有的动植物。


澳洲原住民是以口述的形式来传承他们的文化和传说,并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来告诉世人这片土地的曾经的故事。自从欧洲移民发现这片土地,欧洲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时至今日,这里生活着一大批的动、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这些外来者和澳洲原住民的相互帮助下,蓝山地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们在蓝山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发现澳洲原住民祖先所遗留的痕迹。


我以Blipin作为自己对蓝山考察的中心小镇,并且将小镇的邮局作为中心轴,以此为基点,以方圆1公里为轴线展开社会调查的数据收集,拍摄和记录这方圆1公里内的居民人肖像和故事。此后,我同样以邮局为中心轴,以方圆10公里为轴线,来重新采集此范围内的环境调查数据,拍摄了大量蓝山灌木丛的景观和植物细节。此外,在这方圆10公里内,我还跟着这里的动、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等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关于蓝山的田野调查。


部分的介绍了一些关于蓝山,我再跟您说说BigCi机构。

位于蓝山Blipin里马丁家所属的私人领地中的灌木丛。对于澳洲人而言,Bush“丛林”一词可以代表澳洲人的身份,在某种意义上Bush也是澳洲的一种象征

夕阳下的灌木丛。澳大利亚红色贫瘠的土壤早就被风雨蚀食干净;如果没有桉树,那里生存着的众多昆虫、爬行动物、鸟类和有袋类动物将因为没有藏身之处和食物而灭绝考拉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桉树还可以当储水罐,有一种桉树的树干是空的,不少树干里面充盈了可以饮用的水,土着人还用桉树杆做成管乐器

Q:好。

杨达

BigCi位于悉尼蓝山Blipin小镇,距离市中心约1个半小时车程,Blipin生产的苹果在整个澳洲都享有盛名。BigCi艺术机构由Rae和Yuri(一对夫妇)共同经营,Yuri和Rae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从上世纪80年代便移居澳洲,Rae是一名雕塑艺术家,曾也多次来中国驻地过,并且与红门画廊老板Brian结识,也是通过Brian的启发有了做BigCi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头绪,并在2009年的时候开办了BigCi。


Yuri是一名自然科学家,主要从事关于蓝山地区的考古研究以及动植物的研究,已出版多本关于蓝山地区的著作,当Rae提出想做BigCi时,Yuri也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整个艺术家的住所和工作室都是Yuri和Rae一起设计,并且全部采用环保材料,连马桶设计都是考虑到节能环保而设计的。BigCi到今年是第十周年,也接待了近百位来自世界不同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家到此创作。

Yuri,63岁,生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妻子于80年代移民至澳大利亚,并于2000年左右开始从事蓝山地区的保护和研究,主要方向在动植物学以及考古学,同时Yuri也是一位探险家,他也是第一人徒步穿越了整个蓝山南北线,并出版关于蓝山地区生态环境的著作十余部

Yuri,Michael,Rae,三人都是著名的蓝山地区的科学家以及艺术家,从事蓝山地区保护和调查都有超过20年的经验,几乎每天都会在蓝山地区进行一些调查,每周他们都会约定好时间一起开发探索一些新的灌木丛走道,发现更多不知为人的历史印记

Q:我对你开展的项目中和动、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起进行调查很感兴趣,这个工作进行的顺利吗?

杨达

因为是在山里,基本每周我们都会组织几次进山徒步的形成,也会跟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每次进入不同的区域Yuri都会向我们展示他和其他人研究的成果,以及新发现的一些资料,整个行程都很顺利,对整个蓝山甚至澳洲的动植物学也有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并且对于澳洲土著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工作室内有一个很大的投影仪房间是留给艺术家使用的,Yuri和Rae收藏了一百多部澳洲本土的电影,在投影仪房间我看了大量的澳洲本土电影以及关于土著文化和现代土着生活的电影。

在BigCi艺术空间里为艺术家准备的房间,冬天有暖气机提供。

Open day当天来的朋友嘉宾一起讨论关于当代艺术的延伸。

Q:因为创办者的跨学科身份,所以会有更多深入本土的考察。听上去挺酷的。他们对于土著文化是保护的心态,还是开发利用的心态?我很好奇这种科学调查的目的,也好奇那些本土电影的立场。

杨达

澳洲基本都是移民过来,当初的第一批到达的英国人会驱逐这里的澳洲土著。文化发展到现在,其实蓝山里的澳洲土著基本都没了,大多数不是被驱逐到了中部就是和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了,或者是和英国人或者其他国家人结婚了。但是由于土著文明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下去,所以在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遗址后通过研究发现其功能和作用也是当地土著并不知道的,在和土著交流沟通后确定这个遗址的功能。

本土电影的立场根据电影不同而不相同,《Samson $ Delilah》讲述的关于土著在现代文明生活下的生活质量,以及政府对他们的态度,整个影片表现了年轻土着人生活的悲催和无助,是我们很难触及到了一面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再例如一部本土纪录片用回述的方式讲述了澳洲土著的原始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部落之间的习俗和宗教文化。

在整个蓝山地区这样的洞穴不计其数,在某些洞穴中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传统的澳洲土著的手印,这些手印据科学家考证已经有至少2000年的历史,至于这些手印的意义,由于澳洲土著没有文字的历史记载,所有的文化都靠口述传承,具考究这些手印应该是当时的一些社交活动的印记或者可能只是某些族群的到此一游的标示。(澳洲土著四处游走,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地,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不断迁徙。)

Q: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在探讨全球化的这么一个背景下,其实像澳洲也好,东南亚也好,或者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通常我们看待文化的时候,都是所谓二元对立的,就是“传统”和“当下”的对立,从西方过来的人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覆盖了原有的文化,通常是不可调和的事。作为当代艺术这样的形态,原有的文化从隔阂,无法参与进去,到成为某种“特点”,我想,这个驻留机构的创办者可能也这么想。至少他们想进行某种并存吧,或者是某种交流。不知道你的作品中是否反映这类思考?或者说有没有从这样一个,通常意义上叫做“后殖民”的角度去出发,去探讨历史和当下的这个关系?

杨达

大的方向的确是这样。但是因为驻地的时间太紧凑了,这次项目只能算是开了个头,后期我还计划多几次前往蓝山,花更长的时间跟进这个项目。

Elisabeth,67岁,Elisabeth笑称自己是“10英镑”人,1972年的时候她从英国移民到澳大利亚,那年的船不常见的在法国中转停靠了一次,正好就是那一次,Elisabeth在船上遇到了她的老公,两人至今一直生活在澳洲。二战之后,澳大利亚人口严重短缺,300万平方英里国土上仅有700多万人口。国防与经济重建均无法开展,1947年,英国与澳大利亚签订《免费与援助移民协定》,符合条件的英国人及家属只需要支付十英镑的路费就可以移居澳大利亚,门槛极低。这也是英国移民在澳洲被称作“十英镑”的由来。Elisabeth在1976年便从悉尼市区搬到了蓝山地区居住,直到现在她们家一共在蓝山地区换了7处住所,2010年搬到了Blipin小镇。

Q:明白,这样的项目肯定得去几次。我觉得要深入进去,就像你前面也说的,就是即使去了解土着人,或者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是很难的。尤其是短暂的时间,加上外来者这样的身份,就更难参与进去。我想问你,是怎么参与进去的,我觉得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参与是当代艺术里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吧。你具体是怎么参与进去的,有怎么样的策略和办法?或者说,你自己有没有主动去探索,去探讨一些话题?而这些话题是怎么样生成的?

杨达

在我们驻留的那块地方,它方圆一两公里都是有居民居住的,但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大,所以在当地,跟别人打招呼,别人都是给你回应,也非常热情。但是你真的想进入他们的生活里面去,给他们做采访,去给他们拍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在进入这个里面的时候,我是通过驻地的负责人,那位叫Yuri的女士,她会带我去认识当地一些朋友。在那个小镇子里面,每一个星期有一个市集,很多人会在那里见面。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里面,我们大家很快能认识。接着,我再去跟他们描述,我现在正在做这个项目,是关于什么的,然后有的人会很有兴趣,有的人会接受。我在跟他成为朋友的同时,我会去跟他们聊天,在合适的机会,Yuri会带我去他们的家里面去坐客。我很感兴趣他们怎么从他们的国家移民到这个地方的,以及他们在这边生活的经历。同时,他们会给我讲跟土著之间的联系,或者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基本就是这种口述的方式。当我接触到他们生活里面,在一定的基础就是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我给他们拍肖像照,关于他们生活环境的一些照片。

BigCi艺术中心所有能触及到的墙面基本全都采用环保可利用的材质,并且可以在上面用水性笔写字,还可以用特殊药水擦洗掉

Q:那你有没有去接触到原住民?

杨达

在这一次驻留里面,我接触了很多关于原住民的文化。比如说一些原住民生活的洞穴,以及他们曾经在山里面活动的痕迹。但是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原住民。

这个洞穴名为“40手印”,是Yuri发现的极具代表性的澳洲土著的手印洞穴,洞穴中的手印据统计大大小小的有42-43个,根据其手印大小可看出当时这些土著的年纪从少年到老年均有出现,这些手印据考证都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对于研究土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Q:OK,那他们这个驻留机构对于你的创作有没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完成度?或者是要求你做一些分享,有没有这样的任务?

杨达

没有任何要求。没有强制留存艺术家的作品,或者要求艺术家有一个完整的进度。反而,他们会跟你去交流很多事,去帮你确定你要在这边需要的东西。会帮助并且协助艺术家进行立项和后续工作。到驻留最后的阶段,每个艺术家会收到一张A4的纸。每位艺术家都需要在这个A4的纸上面去进行自己的创作,然后把这个A4的纸留在艺术空间就行了。

Open day当天韩国艺术家的作品展览

Q:他们为什么要选择A4纸这么一个载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想法呢?

杨达

Rae有一个本子里装满了来此驻地艺术家的A4作品,就相当于一本画册。翻开里面,有不同形态的A4艺术作品,例如诗歌、绘画、摄影、拼贴或是一些植物标本,音乐手稿等等。Rae的想法是,当这个A4纸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在这个艺术空间里面去做一个展览,不存在任何艺术领域的限制,相互融会贯通。

Open day当天我的作品展览

Q:具体说说你的作品,你在A4纸上留下了什么?

杨达

这个背景是一棵树,是澳洲最具代表性的桉树,我是在Bilpin小镇拍的这个树,以它作为这个作品的底,相当于是一个中心,上面有一些人,是方圆的一两公里之内的人,也是我去拍摄做采访的人。我把他们的肖像裁减下来放在这个树上面。这个A4的纸的背面,就是把这些人剪下来之后剩余的部分,我将这些贴在背面。正面的,这个树的主干的地方,我放了是Yuri跟Michael的肖像拼贴,他们是这里最重要的的科学家之一,在Yuri下面的Michael是跟他一起合作了十几年的一个科学家,他们俩一起研究出了很多科研成果。

Q:你拍的那棵树,或者说你这个拼贴作品,是不是有家族树,或者生命树的寓意?

杨达

这个桉树是这里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地域的象征,纽带的象征,也是将大家联系起来的一个枢纽。

桉树为澳洲国树,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桉树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在澳洲的桉树有500多个品种,高的可长至100多米,笔直向上,矮的只有一两米,呈灌木状。桉树的种子从19世纪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地带发芽,并迅速向非洲、亚洲和美洲发展,引种至世界各地。

“流血”的桉树,是因为大树受到了虫蛀,害虫通过咬食大树而造成树洞,大树通过分泌一种叫做“Kino”的化学物来淹没害虫,从而杀死害虫。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备受旱灾影响的大树上。流出来的“血液”也是一种传统的染料,原始土着人在生活中会大量使用这种天然染料。

Q:你在驻留期间还有其他艺术家吗?

杨达

BigCi艺术驻留的空间挺大的,最多可以同时容纳六到八个艺术家驻留。因为我们这一期是冬天且正好和其他艺术家时间有点相错开,所以来的人特别少。除了我,还有一位韩国的女艺术家。另外一个是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来的一个雕塑艺术家,这次就我们三个人。

Q:好的谢谢你,希望你再去澳洲驻留,继续这个项目。

关于艺术家

杨达,1993年生于中国武汉。他常年在中东地区、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驻地拍摄,到访近 40 个国家。主要关注国际问题,包括中东地区的种族问题,印度河流的环境问题,和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区域问题,以及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议题。 近期主要展览有:东时区,(L.A.P .画廊,武汉,2019)(SAC 画廊,曼谷,泰国,2018)(塞尔维亚博物馆,克拉古耶瓦茨,塞尔维亚,2018);库尔德人(Obscura 国际摄影节,槟城,马来西亚 ,2019)等。曾获2019 澳大利亚 BigCi 国际艺术家驻地奖,2019 红门中国新锐艺术家驻地奖,2017 美国国际摄影师联盟主席奖等。

关于作者

李泊岩(b.1984),独立策展人。2006年,他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2年创办非营利艺术机构再生空间计划。他曾担任2017年三星堆戏剧节公共展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二届深圳当代戏剧双年展公共空间表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7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单元策展人。近期策划展览有:对方正在输入…(AC画廊,北京,2019),灼手的余温(户尔空间,北京,2019),承受屋(501序空间,重庆,2018),蛇形手臂(CIPA画廊,北京,2018),日落将至(泰康空间,北京,2017),贫穷剧场:抗拒消费时代的重造(白塔寺胡同美术馆,北京,2017),铁托的肖像(陌上实验,北京,2017),ISBN:9787214056061(吸尘器空间,北京,2016),三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5)。

(凤凰艺术 专题报道 采访 撰文/李泊岩 责编/王家北)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刘韡:看不见的城市”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1949:艺术的选择

马修·巴尼:堡垒

潮流&网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