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磕,家长就拍打责怪桌角?“泛灵心理”的滥用,对孩子不利

2019-08-16   蜂蜜妈妈

文/蜂蜜妈妈

“宝宝别哭,我帮你教训这个桌角了。”

“我打你这个桌角,看你还敢不敢伤害孩子!”

“谢谢妈妈。”

……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一般来说,说此话的家长都是上了年龄的长辈。在他们眼里,靠拍打桌角来安慰孩子的做法甚是有用,而且孩子也很是吃这一套。

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经常采用这种做法,会不会让孩子染上一些恶习呢?换言之,这种做法有没有歪曲孩子的泛灵心理呢?如果您不知道这些答案,那就一起来读一下这篇文章吧!

举个例子:

张萌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她的爸爸妈妈很早就离婚了,奶奶视孙女为唯一,相应的,给孙女的爱也是多了一些,但在奶奶看来这些都是应该的。

前段时间有位客人去奶奶家做客时,张萌在递东西时不小心碰到了桌角,头上瞬间起了一个大包,奶奶看后立马对着张萌说,“别急,别气奶奶,这就给你打那个桌子!”

说着,她便用力拍打桌子,张萌看后立刻就不哭了,而且还欢天喜地的和奶奶一起去拍到那个桌子。客人在一旁看了也是很吃惊,他没有想到,原来张萌家的教育居然是这样的……

说来也奇怪,孩子磕倒了,家长理应是先扶起孩子,然后再安慰孩子,为什么反过头来去责怪那个桌子呢?这岂不是很糊涂吗?

01.为什么这类家长会做出这种举动呢?

其实试想一下,一般能做出这种举动的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长辈,换言之,都是隔辈亲属。

在他们的世界里,孩子就是天,谁磕倒了孩子就是不行,为了能让孩子忘记自己的疼痛,他们只能把这种感觉转移到一些不起眼的物品上来,然后让孩子随之得到释然。

其实他们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想让孩子的心情得到舒展也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责任归咎到桌子身上,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呢?

没错,会让孩子丧失责任心。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重责任心的培养,到长大后他才能够成为国之栋梁。

倘若小的时候自己的错误却归咎到一些无法言说的物品身上,那么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思维,那就是:我没有错。

生而为人,怎么可能没有错?当孩子这种思维逐渐被建立起来后,他就会变得狂妄自大,甚至连家长的耳边风都听不进去了。

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当孩子丧失责任心后,他的性格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渐渐的,孩子会变得狂妄自大、无中无人,小的时候会是这样,长大后更是如此,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

他总会以自我为先,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思想很有可能会衍生为大男子主义或田园女权,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在前文开头我们提到了这样一种概念,那就是——泛灵心理。什么叫做泛灵心理,它和孩子的日常又有什么具体联系呢?能否举个例子说说呢?

02.什么叫泛灵心理?有什么具体例子吗?

其实所谓的泛灵心理道理很简单,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那就是一些小孩子,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总会对着一些没有灵魂的物体说话,比如桌子、凳子等等,而且还有声有色的,这让家长看起来觉得十分不可思议。

其实这就是泛灵心理,孩子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万物都有思想,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和他们沟通。

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家长在平时应该尝试着用孩子的思维去和孩子沟通,利用泛灵心理来与孩子加强联系,进而起到疏通的作用,此话怎讲?

举个例子:

小鹏最近迷上了航天,有的时候就连吃饭的时候他也会聚精会神的看着天文书籍,虽然看书是件好事,但是因为看书而耽误了读书耽误了其他事情,可就过犹不及了一天。

妈妈做好了饭正要喊他时,他却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吃饭,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到看天文书上来。”

妈妈并没有及时打断小鹏,反而以孩子的语气对儿子说,“是啊,天文学家的确很伟大,但是天文学家都是吃饱了肚子才工作的哦,否则就当不成天文学家了。”

听完妈妈的话后,小鹏乖乖的去吃饭,从那以后他再也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既然前文中类似张萌奶奶的做法是错误的,又会给孩子带来那么多负面影响,家长在平时应该如何对待此类现象呢?

03.当孩子被磕倒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呢?

首先孩子磕倒情况分为很多种,有可能是故意为之,也有可能是无以为之,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不当心,家长首先要做的便是分清楚情况原因然后进行分类。

如果孩子是故意这么做的,家长大可不必太过理会,也许只是玩闹罢了,如果是无意亦或者自己不当心。

那么家长就要在劝解安慰孩子之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比如走路要当心一些,比如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等等。

当然必要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利用泛灵心理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如果孩子磕倒了又一味的哭泣的话,家长就可以这么说,别哭别哭,小桌子也很疼呢!你先去安慰小桌子,然后再让我安慰你好吗?

通过这么一交换,孩子就会拥有将心比心的思维,渐渐的,他也就忘记了哭泣难过这回事了,而且利用泛灵心理更能接近孩子内心,家长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利用泛灵心理的时候,千万不要滥用换言之利用不等于滥用,在对孩子进行劝解的时候,一定要在科学的角度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

而不是说一些怪力乱神的话。这样一来,不仅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深远性的影响,这又是何必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心理家长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在合理又公正的情况下加以利用,既能达到相应的目的,而且还能推动孩子的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您理解何为泛灵心理了吗?您平时又是如何利用的呢?欢迎说出您的想法,并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带给您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能够在育儿方面对您有所帮助,您的支持是我们的最大动力。有任何育儿困难和疑问都可以留言或评论给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儿母婴知识、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都在这里。关注@蜂蜜妈妈,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由蜂蜜妈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