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李菁 朱凡 见习记者陈少颖
4月4日18:00(巴黎时间4月4日12:00),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与在法华人华侨、留学生等进行在线交流,回答海外同胞们关心的疫情发展、个人防护等热点问题。
潘春林提问,病毒在各国是否有差异?针对各国患者的体质,病毒感染是否有不一样?
张文宏回答,全世界各地的病毒都有测序,已有做比对。不同国家感染的病毒在做解析以后,是没有差异度的。对于人种是否有差别,张文宏举例,高加索人里面,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的病死率也有差异,因此,和人种也无关。
“那么你又要问,是否各个国家的医生水平不一样?”张文宏进一步提到,欧盟的国家内,医生受着同一套体系的培训。以法国和德国的病死率为例,早期的医疗资源分配,两个国家略有差异。之前提到,5%的年轻人有事,需要氧气治疗,如果他们没有及时找到床位,没有ICU的支持,那么风险就很大了。
张文宏认为,欧洲目前要把疫情阻挡住。“德国专家告诉我,他们希望在民众居家隔离期间对医院资源进行调配,让医疗资源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等冬天来了,病毒又来了。搞它两年,将它打下去。这个病毒有可能是个持久战,法国采取好的防疫策略,把前期的经验保持下去,那么,法国相对会处于安全的状态。”
留学生郭畅提问:“我所在的位置是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是法国和德国边境的城市,我想问的是据我了解到法国还没有开始进行大规模检测,有同学反应有轻微症状,不知道有什么自我检测的方法或者区别?”
对于飞机上的空气过滤器很先进,回来时为什么还会有人发生感染的提问,张文宏回答,这个其实不太好讲。回国的人员大多数是在落地筛查的时候筛查出来,或者在隔离的时候出现。大部分人经过30多个小时的飞行,会认为是飞机上感染了,其实未必。病毒接触以后,有个复制过程,这需要时间。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在飞机上还是在其他地方被感染,只不过在落地时被检测出来的,这是大概率事件。
张文宏进一步提出,但是不能排除在飞机上是否被周围乘客感染,这个风险依然存在。“你问空气过滤器的问题,其实是在问气溶胶的问题。在这里说明,飞机的气溶胶每个小时过一遍,我认为没有感染的风险。”张文宏说,如果飞机的过滤器不够,有气溶胶在机舱里形成,那么感染的就是整个机舱的人,而不是零星几个人。气溶胶在医院里发生过,而在生活当中,遇到气溶胶的概率很低,再加上现在坐飞机,大家防护得很好。在这种情况下,被气溶胶感染的风险极低。“就算在飞机上有感染,可能是被坐在旁边的兄弟感染的,你们两个有摘下口罩、密切交谈的情况,好得不得了。”
张文宏特别提醒,“大家始终要记住,两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往往是风险最高的时候,特指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坐飞机的时候,防火、防盗、防隔壁邻居。两个人讲话,必须有一个人戴口罩,记住一点,两个人不许同时吃饭,同时吃饭风险极高。”
直播现场有嘉宾提问:超市买的外包装是否有传播病毒的机率,如何避免?有没有必要喷一遍稀释酒精?
在张文宏看来,这种风险非常低,在干燥的环境里病毒存活的时间比较短暂,有时候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是一天,一般来说超过一两天就没有了,“你正好碰到被有病毒的人接触过又放回去,病毒还存活的概率微乎其微。”
张文宏介绍,在上海和武汉都没有这样去做(对外包装进行消毒),疫情都控制得挺好,所以大家都没有对此有担忧,“我个人收快递都是毫不犹豫地拆开,有一个建议就是把外包装拆开后扔掉,就可以解决担忧,处理掉之后洗个手就好了。”
张文宏说,如果买牛肉干可以把外包装拆掉放在罐子里,但这个做法类似于洁癖,个人不是很建议去做。
对于是否需要用酒精去喷外包装?张文宏说,用酒精把外包装全部喷一遍蛮费的,但是非要去喷也没有意见,但是价值非常低。
“如果你做了消毒,获得心里的安慰,那我觉得心理安慰也是重要的。”张文宏说自己不会去做,但是不反对别人去做,多消毒总归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防治新冠肺炎病毒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