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经济的崛起:华尔街扮演了什么角色?

2019-12-26     国家人文历史

文|孟来

20世纪20年代初期,还未从一战战败阴影中走出的德国,坠入了超级通货膨胀的深渊。

德国在一战中损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1/7的土地,同时,协约国为了防止德国重新崛起,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限制,军队数量仅能保持10万人,这些都是对这个国家的沉重打击。但雪上加霜的是,德国还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根据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国协商的结果,德国需要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每年必须偿付20亿金马克。这样的巨额赔款远远超过了德国当时的经济能力。

孱弱的魏玛政府出不起这么多钱,税收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巨额赔款的要求,它们只能通过向德国国家银行——德国的中央银行出售债券来弥补开支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差额,这也为后续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1922年,德国政府多次请求延期支付赔款,老对头法国强烈反对。1923年1月,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10万占领鲁尔,声称要以“产品抵押”,向德国强索赔款,挑起鲁尔危机。法国对鲁尔的占领,最终促成了德国马克的全面崩溃。魏玛政府对鲁尔被占领报以停止支付赔偿,并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来抵制法国的占领政策。政府动用了价值为50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以支援停工的鲁尔区,全国经济开始出现普遍的混乱,马克的价值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4月以后,政府也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国家银行疯狂地印着转瞬之间即为废纸的纸币,全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地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通货膨胀率最严重的时候,物价魔幻,早上的面包钱,到晚上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

德国总统兴登堡元帅(左)和总理希特勒(右)共乘一辆轿车出行,沿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呼

德国遭遇了史上最惨的通货膨胀,在国内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外部列强的态度却并不一致。老对头法国唯恐德国不乱,在赔款问题上一口咬定毫不让步;苏联因为社会制度被西方排除在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外,暂时退出了欧洲大国的角力;英国试图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不想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坐大。更重要的是,一战后强势崛起的美国也不希望对德国“竭泽而渔”。

美国当时已经是德国最主要的食品和原料的输入国以及德国制成品、工业制成品的一个主要出口国。而德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如著名的总理和外交部部长施特雷泽曼,也逐渐制定出一套“大西洋主义战略”,要打破僵局,跳出欧洲,面向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德国最终之所以能得以走出危机,就在于它成功地把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之间的赔款问题国际化了,通过一系列国际谈判与条约,反而变成了德国向英美特别是美国展开怀抱,进行经济合作的一个转折点和契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f6OQW8BMH2_cNUgj_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