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撰文
德里张氏祖籍陕西同州雁羌村,即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埝桥村。
元朝末年,张氏始祖仲文公避兵徙居河南府永宁县(今洛宁县)邑南金门川德里村,仲文配党氏,生一子贵,贵配德里村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明朝中后期,张氏子孙繁衍日众,纷纷外迁,惟三门珍祖玄孙(七世)权、楹、杜后裔世居德里村北头;四门玹祖后裔,有两个支派,四门(七世)大房稔祖之孙(九世)诰公后裔,四门(七世)二房爱公后裔,世居德里村南头。
张氏始祖墓碑
《张氏始祖墓碑》记载:“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羌。”
《张氏始祖墓碑》记载:“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
《张氏家乘》关于张氏来源的历史记载
今德里村张氏后裔共分两大支派,三门张珍支派和四门张玹支派。
(一)三门张珍支派,共分三大支系,张珍后裔四世次房张铭传至七世时,有张权、张楹、张杜,兄弟三人,分为三个支系。
张珍,为德里张氏始祖张仲文之孙,二世祖贵之三子,擅分产以自耕凿,亦克承外祖之德,无替世业。配秦氏,子二曰:鉴、铭。为德里张氏三门开基祖。四世分为两房,长房支派、二房支派。
【长房支派】
四世
张鉴,张珍之长子,配雷氏,子二曰:满、谦。
五世
张满,张鉴之长子,配王氏,子二曰:威、焕。
张谦,张鉴之次子,配马氏,子二曰:实、平。
六世
张威 :张满之长子,配王氏,子三曰:靠、山、水。
张焕 :张满之次子,配李氏。
张实 :张谦之长子,配 氏。
张平 :张谦之次子,配 氏。
七世
张靠,张威之长子,明嘉靖年间自德里村迁居金门川金门律管村(今金山庙村),配 氏,乏嗣。
张山,张威之次子,明嘉靖年间自德里村迁居金门川金门律管村(今金山庙村),配赵氏,子二曰:士亨、士阎。
张山后裔九世张辨一支明末之际迁居景阳川秀才岭立祖。传至十七世张换方自秀才岭村迁居邑西底张峪柴窑村立祖。
张山后裔九世张见一支明末之际迁居嵩县南沟村立祖,今属栾川县狮子庙乡南沟村。
《故儒张公大人(讳金延)暨杜氏孺人合葬墓碑》
张水,张威之三子,明嘉靖年间自德里村迁居金门川金门律管村(今金山庙村),为金山庙村张氏三门开基祖。配程氏,子三曰:士举、士材、士富。张水后裔世居金门川金门律管村(今金山庙村),清代中期有支系外迁。据清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二十六日《故儒张公大人(讳金延)暨杜氏孺人合葬墓碑》记载:“(金延公玄孙十四世)文龙迁竹山县;得远迁三阳县。”
十四世张文龙,清乾隆年间自金山庙村迁居湖广省郧阳府竹山县,今湖北省竹山县;十四世张得远,清乾隆年间自金山庙村迁居三阳县,清代没有三阳县,只有山阳县。山阳县有二,一在陕西省西安府商州山阳县,今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一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山阳县后为淮安县,今为淮安市淮安区。究竟张氏迁山阳县,是陕西省,还是江苏省,不得而知。以上外迁竹山县、三阳县两支张氏后裔失考;十八世张长盛清光绪年间自金山庙村迁居寨根村立祖。
德里三门张珍长房支派后裔主要分布于金山庙村、寨根村、秀才岭、柴窑村等,以及外迁栾川县狮子庙乡南沟村,栾川县狮子庙乡东阳道村,山阳县,或为陕西省商洛市,或为江苏省淮安市,湖北省竹山县等地,今传24世,1500余人。
金山庙村800余人,寨根100余人,秀才岭120余人,柴窑村130余人,南沟村300余人,东阳道村40余人。
【二房支派】
四世张铭,张珍之次子,配吕氏,子一曰:洗。
五世张洗,张铭之子,配吕氏,子一曰:界。
六世张界,张洗之子,配赵氏,子三曰:权、楹、杜。
七世张权,张界之长子,配韦氏,子二曰:士勋、士节。
张楹,张界之次子,配岳氏,子三曰:士彦、士由、士先。
张杜,张界之三子,配韦氏,子四曰:士英、士杰、士俊、士仁。
七世张权、张楹、张杜兄弟三人,八世有伯叔兄弟9人,其后裔世居德里村北头,十一世张舜清顺治年间自德里村迁居观湾村立祖,后裔分衍红岭南、五里庙、大原下街村、三官庙村;十一世张克敬清顺治年间自德里村迁居寨根村立祖。本支张氏,繁衍至今,衍传至二十三世,1400余人。
德里村1000余人,寨根150余人,观湾、红岭南、五里庙、大原、三官庙村100余人。
(二)四门张玹支派,共分两个支系。七世大房张稔支系;七世二房张爱支系。
四门支派七世大房张稔支系。
张玹,张贵之四子,公生最幼,与三兄终岁拮据,务勤本业,以昌厥后。配侯氏,子一曰:焊。为德里张氏四门开基祖。
四世张焊,子一曰:注。
五世张注,子二曰:朴、行。
六世张朴,注之长子,配吕氏,子二曰:稔、爱;张行,注之次子,配田氏,子一曰:顺。
七世张稔,字汝丰,别号金竹,世居德里村。张朴之长子,以孙张论显贵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公生于明嘉靖七年岁在戊子(1528年)十月二十九日,卒于明隆庆四年岁在庚午(1570年)六月初二日,享年四十三岁。配段氏,亦以孙论贵赠淑人,生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寿八十一岁。子一曰:士益。合葬德里村南祖茔。为德里张氏四门长房一支鼻祖。
八世张士益,字进德,别号兑泉,赠中丞金竹公张稔之长子,以子张论贵赠修职郎、行人司行人;复赠文林郎、陕西道监察御史;继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公夙禀至性,事段淑人以孝闻,读书好古雅,重儒术,好施乐善,为乡里所宗。公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初十日,卒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初十日,寿五十岁。配朱氏,封太孺人,进太宜人,太恭人,赠淑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十三日,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寿八十一。子五曰:论、讲、讃、诰、诏。初因子嗣难存,曾立如子曰诵养以为嗣。九世祖兄弟六人,分为小六门。长门张论,万历进士,四川巡抚,迁居金门寨;次门张讲,唐山知县,迁居金门寨;三门张讃,万历举人,顺天府治中,迁居金门寨;五门张诏,京卫经历,迁居金门寨;六门张诵,儒官,迁居陈吴老寨。惟四门张诰后裔留居德里村。
九世
张诰,号葆光,赠中丞兑泉公讳士益第四子,食饩于庠,选入太学,试阶光禄寺署丞,不赴任,日以酒自娱,寿至六十八岁,以痰火症发遂不起。公生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十二日,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十二日。配陈氏,子二,曰:统延、绪延。为德里村南头、北旧县四门张氏鼻祖。
十世
张统延:号玉烛,葆光公讳诰之长子,邑廪膳生,配范氏,子四曰:瓛、珖、琛、珏。
张绪延:号玉珂,葆光公讳诰之次子,贡监生,配田氏,继吴氏,子一曰:璥。侧室李氏,子一曰:瑸。
十一世
张瓛,号公简,玉烛公讳统延之长子,邑庠生,配温氏,继李氏,子五,曰:侯服、甸服、采服、镇服、卫服。
张珖,玉烛公讳统延之次子,配范氏,子二,曰:久升、金升。
张琛,玉烛公讳统延之三子,元配李氏,生一女;继韦氏,生子二,曰:时升、振升。生四女,长女适洪崖村杨时 ,次女适西坞镇邢健,三女适牛庄村牛正化,四女适马村邑庠生宋君讳,五女适西坞镇贡生金君讳殿试字 。
张珏,玉烛公讳统延之四子,邑庠生,配王氏,子一,曰:时光。
张瑸,号昆采,玉珂公讳绪延之长子,康熙年间岁贡生,镇平教谕。配范氏。
张璥:玉珂公讳绪延之次子,监生,配段氏。
张诰为四门七世祖大房张稔之孙,八世祖张士益之四子,明光禄寺署丞,有二子、六孙、九曾孙,其后裔世居德里村南头。
十一世张琛迁居北旧县立祖。
相传十一世先祖名讳不详,为避匪祸,由洛宁县王召里德里村逃难到下峪乡崇阳沟西沟大瓦罐沟开荒种地,在此安家定居。十二世祖弟兄两人,分为大门、二门两个支派。本支后裔七十余人,主要分布在下峪镇后上庄村(下村、后槽、朱家坑、后砖峪)、龙门店村(铁炉坪、西沟)、岔上村、罗岭乡蛇沟等村。
四门张诰后裔有支系迁居崇阳沟、北旧县。以北旧县一支后裔较多,居住分散。本支张氏后裔约600余人。现在本支居德里村者只有7户, 30余人。四门张诰后裔主要分布于德里村、崇阳沟,下峪镇后上庄村(下村、后槽、朱家坑、后砖峪)、龙门店村(铁炉坪、西沟)、岔上村、罗岭乡蛇沟、北旧县、中河堤、马庄以及陕县猪槽沟等村。
四门支派七世二房张爱支系。
七世张爱,张朴之次子,配雷氏,子二曰:士敏、士慧。为德里村四门张氏二房一支鼻祖;张顺,张行之子,配韦氏,乏嗣。
张士敏:张爱之长子,配秦氏,子一曰:议;议,子一曰:静延。静延乏嗣。
张士慧:张爱之次子,配任氏,子三曰:记、诗、词;记、诗二公乏嗣;词配杜氏,子二曰:澄延、泓延;澄延乏嗣;泓延配朱氏,子一曰:玑。
传至十一世只有张玑一人,世居德里村南头。
十一世张玑,泓延之子,配冯氏,子二曰:学之、习之。
十二世张学之,玑之长子,配韦氏,子一曰:春。
张习之,玑之次子,邑增广生,配段氏,子三曰:暊、明、昕。十二世张学之、张习之兄弟二人,分为两支,十三世伯叔兄弟春、暊、明、昕四人,衍传至今。今居德里村南头四门张氏家族,繁衍至今,衍传至二十三世,300余人。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