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道——孝性、孝身、孝心

2019-09-22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善人道——孝性、孝身、孝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赡养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里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之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应是最起码的行为标准。

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上头是个“老”的上半部分,下边是个“子”,看到这个“孝”字就想到老与子是一体,上面的老人关爱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呵护着上面的老人,前无始,后无终。

教育的“教”是“孝”+“攵”。

因此要做到老人要教孩子,同时孩子要孝老人,才能算孝。教育下一代的如何尽孝,是教育的主要和首要内容,是长辈对下一代应尽的责任。

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代人认为极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以为不结婚不生子为是人生中最不孝的事情。这是对孟子的原意进行了肤浅的解读啊,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结婚生子就是不孝,而是孩子生出来,长辈没有对下一代尽到责任,没有把下一代教育好,没有把孝道传承下去才是人生中最为不孝的。

如果我们现代人虽然结婚生子,但子女没有教育好,孩子对父母不孝,对国家不忠,在社会违法乱纪,这才是真正的大不孝啊。

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对母亲的话是百依百顺。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由于母亲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他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

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你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你的力气渐渐衰弱,身体状况必定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个很孝顺的孩子。

孝身

赡养父母,给父母吃的喝的用的,居有常,业无变,有的儿女说自己很忙以为扔两个钱,算尽了孝道,什么叫忙?一个“心”加一个死亡的“亡”,心亡为忙!哀大莫过于心死,所以孝敬老人不仅要孝身,而且要重在孝心和孝性。

孝心

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立身行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养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这是做父母最自豪最欣慰的事。

《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要为父母增光,这些都是孝父母的心。 我们的不良嗜好,损伤自己的身体或做让父母蒙羞的事,这些都不是孝心。

孝性

会孝性的孩子在给老人尽孝的时候没有一点脾气,而且能开老人的智慧。 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为人子女,我们不应该态度生硬的批评指责他们。

有些老人常常会跟别人攀比,比如,别人有孙子,为什么我没有;别人住上别墅,我为什么住平房;别人银 行有多少存款……所以想不开就经常生闷气。常常处在不满足,不快乐的心境中。

多给父母看一些善知识的书和视频,养老就是清净自在的晚年生活,心要净心要宽,会孝性的孩子会去除父母的烦恼,要让老人知足常乐,要让老人们开智慧,这样我们的孝才算做得圆满!

如何做到孝身,孝心,孝性的圆满尽孝呢?王凤仪曾经告诉我们为人子女:“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诚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尽孝,必须清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