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同时他也是福建医科大学口腔颅颌面种植研究中心主任。三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有25年是从事口腔种植医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是中国口腔医学领域最早的一批口腔种植医生,也是福建省最早从事口腔种植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医生之一。吴东用爱心与仁心帮助患者解决病痛,“脚踏实地”来践行医者本分。近五年来,他年均种植手术超过600台,治疗各种疑难种植病例每年超过200例。同时,为了在福建省内普及、推广和规范口腔种植技术,他在各种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和讲座上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报告。可以说,他不但有解患者之所需,急患者之所急的工作态度,在口腔种植界同行中,吴东也赢得了赞许。
用仁心帮助患者
去年,患者黄阿姨找到吴东,想要做种植牙。65岁的黄阿姨不仅没有老年人的发福,而是面黄肌瘦,显然营养不良。原来两年前,黄阿姨因为下颌骨的肿瘤,不得不把下颌骨绝大部分都切掉了。下端牙齿除了保留最后一颗大牙外,全部都拔除了。同时又在小腿腓骨取了一块骨头把两端游离的下颌骨用骨科常见的钛钉固定在一起了。就这样,黄阿姨在下端只有一颗大牙的情况下度过了两年时间。
两年的时间里,黄阿姨也去过很多医院的口腔科或者口腔专科医院。但传统需要每天摘戴的活动义齿对于黄阿姨来说完全没有固位力,更别说带着能咬东西了。黄阿姨也了解过种植牙,但是因经济原因便一直拖着。了解了这些情况并结合病人口腔情况及CT后,吴东和患者进行了沟通,决定采用平时不太常用的“穿双侧皮质骨”的方法,将种植体植入到移植到下颌骨的腓骨上。种植体数量也比一般情况减少2-4颗,同时采用了更容易获得个性化配件支持的国产种植体。这样一来,不仅整体费用大大缩减,而且对黄阿姨后期的假牙修复都能较顺利地完成。
因为患者和普通患者不一样,黄阿姨的口腔黏膜较厚,常规种植修复的器械高度不够。后期吴东还专门联系厂家,给患者制作了一系列原厂个性化器械。如今,患者黄阿姨已经戴完牙半年了。和初诊时相比,黄阿姨整个人都胖了许多,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有了牙齿,吃饭香了,生活也有质量了。”吴东主任的诊室内常常能看到类似这样的疑难种植手术患者的笑容。
吴东主任准备手术
吴东主任正在手术
用严谨培养学生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吴东既是严师也是益友,有时不苟言笑,有时又幽默风趣。
“医生的成长周期是很漫长的,我们很难在学生们有限的在校学习或进修时间里,教会他们所有的临床技能。所以培养他们缜密的临床思维,主动思考、勤于实践的特质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吴东的教学风格偏向启发式教育。课堂教学中,他尽可能的结合临床案例,鼓励学生们多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临床带教中,他常常给学生不苟言笑但又考虑周全、细心的感觉。因为他认为医生这一职业神圣而且责任重大,医疗质量永远排在首位的,工作上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不仅教学生主动思考、学习新知识,自己更是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多年来,他所从事工作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许多新技术、新设备都是从他开始学习、掌握,并逐渐在临床上应用推广起来的。
在工作之外,他则把年轻医生和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亦师亦友,平等交流。由于他有多次在国外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的经历,他常常也会像国外的一些教授们那样,邀约同事、学生们到家里聚餐、聊天。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更放松地交流和分享学习与工作中的困惑和感悟。他说,工作时大家是同事、助手、学生,工作外大家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同行、朋友。
吴东主任指导学生
用探索精神对待学术
“我们的学科是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依然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我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平时在临床工作中吴东就要求自己要有探索精神,能细心留意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从临床现象衍生出一些基础研究。在临床中,吴东在给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做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时候发现,上颌窦即使不植骨也有一定的成骨量,那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这和上颌窦里面的干细胞有关。根据文献查的到的信息,他设计了相关的课题,并做了深入的探索。现在这一研究获得了课题经费的支持,已经有了研究成果,并且已经整理成文章了,能够在临床上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治疗的思路。
吴东主任查看病人病历
吴东说,学者最重要的是探索精神,这也是学者最纯粹的精神。对于学生他也经常要求他们大量阅读文献,紧跟学科前沿,同时要有批判性思维。正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激励下,吴东在学术上硕果累累。从1997年发表第一篇口腔种植学的研究论文以来,二十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27篇,其中SCI论文14篇 (IF 影响因子分值总计37分)。承担与口腔种植医学有关的科研项目五项,获省级和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成绩斐然。
“对诊疗水平的追求,是一趟执著、辛苦、专注、雕琢的旅程。”吴东说,“牙医是口腔里的雕刻师。只有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才不辜负患者对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