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阅片无数,自认什么类型的片都能驾驭
。
爱情、悬疑、惊悚......哪怕再重口,看的时候眼睛都不带眨的。
包括去年饱受争议的《此房是我造》。
要知道,该片首映时,就因为画面太恶心,导致上百名观众没看完便愤然离场。
然而,怎么也想不到。
躲过了拉斯·冯·提尔,却败给了今天这位。
事实证明,“小清新”狠起来,威力无穷啊!
《金手套》
打趣归打趣,重口是真·重口。
谢飞导演也在评论区感叹:本片的血腥重口味还是吓着了我和许多同行们!
这直接导致,影片能凭实力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在影评圈众口一词的关键词却是“丑陋”。
论功劳嘛,自然属于导演法提赫·阿金。
故事改编自同名小说,源自上世纪一起真实案件,可以说,他几乎完美还原了真实的场景。
血腥、丑恶、生猛、反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比如破旧,且生活感十足的房间;
抛尸的废弃院落。
讲真,本片绝对是细节控的福利。
此外,还有对凶手本人的塑造,跟原型相似度极高,单看造型就赢了。
况且,你怎么也想不到,这看起来油腻萎缩的中年大叔,竟是一位96年的小哥演的
。
片中,凶手分尸、Pao尸、砍头、剪舌头、施虐,那是一应俱全。
正如网友的评价——
与其问自己喜不喜欢这部电影,不如问问自己能不能坚持看完。
想检验下胆量,那就看下去吧。
影片一开场,便是凶残的案发现场:
只见一个女人衣衫不整,横躺在床上,她正被男子往袋子里塞。
头、左上肢、右上肢......她被拆分成一块一块。
随后,男子将尸块装进行李箱,扔到家附近的废弃厂房。
就这样,没交代前因后果,凶手的生活就这样徐徐展开,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只知道他名字是洪卡。
他没有工作,整天沉迷酒精。
尤其喜欢去圣保利红灯区一家名为“金手套”的酒吧。
片中被杀害的4名女性,都是他在这里“勾搭”上的,而且都是女支女。
那洪卡为什么要杀她们呢?
随着剧情的深入,可以发现,洪卡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长相丑陋,浑身散发着恶臭。
使得“金手套”里的女人都不正眼瞧他一眼。
从自卑、焦虑,慢慢演变出厌女、性无能、暴力,洪卡只要被嘲笑,便拔出刀干掉对方。
在小小的阁楼里,杀戮和虐待一次次上演。
这里,仿佛就是独属于洪卡的舞台。
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一面,踏出房门,洪卡又变回洪卡。
干着变态行径的同时,仍像一个正常人在生活。
他有自尊,享受凌驾于上的感觉。
因此,他跟在酒吧捡回来的,又老又丑又穷的女人歌达签契约,要求对方的身体完全服从自己。
只是,短暂的温馨过后,又是对方的不告而别。
可以说,全片看下来你能感受到一个底层人物凄凉的挣扎。
这种挣扎,甚至是变态的。
同样的感受,在今年大爆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中也能找到,只是一个是“地上”和“地下”。
一个是“楼上”和“楼下”。
暴行和美味的午餐聚会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其实,隔着屏幕都可以闻到的恶臭,不是尸体而是社会。
感官刺激之余,导演还在用心的探讨二战创伤、移民问题、贫富差距,以及人的孤独无助感......
70年代的德国仍未摆脱战后阴影,社会笼罩着绝望,贫穷的人更是看不到希望。
于是,“金手套”这个贩卖烈酒的地方,聚集着一群失意者。
他们一个比一个衰老,一个比一个能酗酒,一个比一个无望。
女人穷,为了一杯酒或一夜住处,出卖身体;
男人穷,用酒换取一夜激情。
就像酒保说的,“金手套”的窗帘一拉,永远是见不到阳光的黑夜,这里的客人就能永远醉,不用醒来。
不过,影片带来强烈窒息感的同时,也有幽默和纯真,有过卑微的善良,更有过被救赎的希望。
他离开破败的“贫民窟”,来到高楼林立的繁华中心,找一份保安的工作。
洪卡一度很骄傲,甚至会到“金手套”跟酒友炫耀。
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强逼着戒酒,哪怕晚上酒瘾上来再难受,仍硬挺过去。
或许,此刻的洪卡正梦想着过上体面的生活,遇到一个好女人吧。
谁知,当女同事向洪卡哭诉“工资低”、“房贷高”、“丈夫被炒”......
他非但没有找到所谓的生活希望,反而目睹了同样的生活困难、压抑的欲望。
洪卡再次被拉回深渊。
记得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这麻木的时代里,酒精成了新的“福尔马林”,把失败者定格成一例例充满绝望的标本。
我们或是经历者,或是旁观者。
影片把残酷的现实撕开给公众看,然后,狠狠地扔在地上。
虽然痛苦,但也要庆幸。
因为导演勇于表现丑恶,才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高尚最后的避难所。
厂长君语:送福利啦!
添加厂长VX:vipidy或私信厂长,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3000部】高分最新电影资源,先到先得,仅限前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