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镇江苏吴江 | 芦墟之美,被遗忘的千年古镇、百年跨街楼

2019-11-01   古村记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

让你一见如故

犹如梦里遇到过

——芦墟就是这样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之前不知道江苏有个古镇叫芦墟。但我们都知道周庄、西塘、同里和黎里,而这四个名气比较大的古镇,正好在芦墟附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犹以黎里近在咫尺。以至于每一个被我搭讪聊天的芦墟人都会问我“黎里去过了吧”?无一例外。但我对曾经去过的黎里似乎并没有很多好感,认为它只是一个被旅游开发的千篇一律的“崭新古镇”,往日安静的道路变成喧闹的市场,原来淳朴的村民变成了精明的商人,店铺里卖着全世界统一的义乌旅游小商品,节假日人头攒动,拥挤嘈杂,仅此而已。

但芦墟却完全不同。这个据说三国时期已成村落的地方,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至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最难能可贵的是,它至今没有被旅游开发,仿佛开发商不小心把它给遗忘了,政府官员似乎也不思进取没有很强的政绩观想把它折腾成另外一个样子,于是这里的人们还以千年来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安静地、慢节奏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以为,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建筑物的保存一样至关重要,都是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至少目前,芦墟还是比较原生态的,在这里走一走,你能处处感受到它来自遥远的过去散发出来的那种独特美丽,而这种美丽,在那些“崭新”的古镇已荡然无存了。

高德导航“芦墟古镇”,却带我到了一个看不到古镇的地方,边上居民见多不怪地告诉我:“导航是错的,很多人都导到这里来,你掉头往前到底左拐,几百米后看到一个影剧院,边上有个停车场,就到了”。

果然。经我后来研究,导航目的地设为“泰丰路与浦南路交叉口”最靠谱,路口有很大的“浦南路停车场”可以免费停车。向左步行走过不长的泰丰路,就到芦墟古镇了。

导航都是错的,可以确认芦墟真的是还没有被旅游开发,以至于还没有想到让更多的人那么方便地找到它。

但想找到它的人,终归会找到。

进入古镇,就看到一座石拱桥,叫“观音桥”,初建时间已无法考证,重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距今已有249年历史。

站在老桥上一眼望去,小河笔直向前,两岸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倒影填满河水,仿佛铺开的墨绿色画卷。我问一位住在河边的长者:这条河叫什么名字?长者说:这条河应该没有正式的名字,但因为它两边都是街市,所以我们本地人习惯叫它“市河”。

几乎所有的江南古镇村落都依水而居,河流就像它们的灵魂。而那些古老的桥梁,则是灵魂的忠实守护者。

河埠头的石台阶在两岸由近及远一字排开,那是人们接近和利用小河的最古老方式。

河边树荫下,有人在喝茶,聊天。和大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商场官场的刀光剑影相比,这里的时光和树荫的移动一样缓慢,慢得近乎静止。

上图是芦墟最具特色的古建筑——跨街楼。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商业街,街道的一边是店面,一边是河道,店面和街道的顶上是住家楼。这些跨街楼大多建于清朝或民国年间,非常有年代感,只是现在留下来的也不多了。跨街楼里的商店也大都卖着非常传统的日用商品,顾客当然是附近的居民群众。对,没看到全世界统一的义乌旅游商品。

当一位女孩骑着自行车穿过跨街楼,我望着她孤零零远去的背影,有一种仿佛走在上个世纪末的感觉。

在沈氏跨街楼里,我遇到了老鞋匠蒋金芳师傅,蒋师傅热情而友善,似乎很乐意和我交流,我就坐下来和他聊了好久。蒋师傅今年62岁,22岁开始就在这个跨街楼下修鞋,已经整整40年。我看他的修鞋铺大概也就一个多平方米大小,但收拾的整整有条,那台已经跟随他40年的缝纫机被擦得干干净净,灯光很亮,空气中有淡淡的皮革味道。一个人40年如一日在一个一米见方的地方默默工作,需要怎样的坚持和品质呢?蒋师傅说,修鞋铺的顾客都是周边的居民,他们都知道他的修鞋铺,所以他的收入也就很稳定,每天150元左右,有时也会更多点。蒋师傅说话语速比较慢,有一种淡然而乐观的气质,他说,我们这里就过慢生活,没压力,觉得也还不错啊。

我说回去以后要把相机里的照片发给他,他说自己不会微信,于是我帮他加了微信,教他怎么用。回家后,我把照片整理出来,挑了几张好的发给他,蒋师傅非常高兴,回信息说,你拍的照片好清晰啊!好看呢!谢谢你!我说,应该谢谢你当我模特呢!他说,很荣幸当你模特啊!后来蒋师傅还给我发了几次微信,有一次,他信息原文是这样写的:“我在工作之余,常常会打开手机,情不自禁地欣赏起你的作品,时时被你的作品所感染。心灵得到净化。期待看到你更多更新的艺术作品。”这太令我感动了。之前还说自己不会玩微信呢,能有这么好的表达,真不容易。蒋师傅,我一定还会再去芦墟的,到时候,一定再好好给您拍几张!

这也是一家卖传统日用品的小店铺,女主人正在包纽扣,把一颗颗纽扣用布包起来,在我的孩童时代,我看过我妈妈也用同样的方法包过纽扣。

因为外来旅行者并不多,所以我找芦墟人搭讪聊天的时候,他们大多蛮愿意的,他们都会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杭州,他们说好地方啊,然后他们都会问我来拍照啊,黎里去过了吗?

一个对外来旅行者还有好奇心的地方,必定值得旅行,这是我的经验。你去乌镇周庄问问看,谁都不会管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见的人多了,做生意还来不及呢,哪有功夫和你瞎掰。

这家日用品商店的主人叫朱志峰,开在蒋师傅修鞋铺的对面,看我和蒋师傅聊天,他也饶有兴致地来凑热闹。我问,你的店开了多久了呢?他说,20年了,我说,那再过20年,你就和蒋师傅一样40年了,他哈哈大笑:“那时候我就很老了耶!”我说,“不老,你现在很年轻呢。”

从跨街楼看过去,里面有一家镶牙店。对,不写“牙医”也不写“牙科”。镶牙,那是穿过多少年代才能看到的字眼哦。

河边老宅,香樟树下黑白斑驳的马头墙。这是时光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而那些“崭新”的古镇缺的就是这个。

阳光穿过浓密的樟树枝叶照在墙壁上,许多老房子已经出现衰败破落。和所有的古村镇一样,芦墟也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也像那个等男朋友的少女,盼着他来,又怕他来了乱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过度的商业开发,对古村落是致命的破坏,但如果不引入商业因素,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很可能面临着衰竭而亡的命运。所以开发和保护,这个度怎么把握,需要智慧,更需要文化支撑。

对于这些古老的村镇来说,老房子少掉了几座其实问题不大,主要是人要在,人在,有烟火味的生活就在。最可恶的是那种把原住户整体搬迁,开发公司商户集体入驻的方式,活生生把一个原来淳朴的村镇变成一个铜臭味十足的商场。

生活并不容易,谁都一样。但能坐在村头的树荫下喝一杯,这一刻一定是轻松愉悦的。

大妈家的门,就对着河埠头,我问:您住在这里多久了呢?答:一直就住在这里啊。

从河的对面可以看到整幢跨街楼。一辆电动车正要开进门洞,跨街楼的正门,连着河埠头。楼上,是一排的窗户,正儿八经的河景房哦。

我觉得芦墟最难得的是,这里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曾经在农村里生活过的人,一闻就闻到了那种久违的味道,很亲切。

俩人在河边的家里吃中午饭, 就坐在路边吃,简单的面条。这种生活太真实了。那年龄大一点的大哥边吃边对我说,我们都活得很实在,就像我们芦墟的老房子,都很真实,你去过黎里吗。。。。。。

逛到中午,我也饿了。小镇除了几家馄饨店,我没看到别的餐饮店。走进一家叫“姐妹馄饨店”的,要了一份小馄饨,加子排加鸡蛋,16元,味道还不错哦。桌子上的醋是恒顺陈醋,和我家的一样,我最喜欢的。吃完我问“姐妹”:你们这家店开多久了呢?答:有十几年了吧。。。。。

河边有俩老人在打麻将,一位老人在边上坐着,看我拿着大相机经过,老人笑呵呵主动问我:“哪里来的?”

我答:“杭州”

老人说:“杭州好,大气,西湖都不卖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也好的。”

我说:“你们芦墟也好啊,也不卖票!”

老人说:“芦墟以前更好,河边的跨街楼都连在一起的,下雨天都不用穿雨鞋打雨伞,可惜现在没剩下多少了!“

我说:“我看那墙上写着,是当年日本人来烧了许多吧?“

老人面露鄙夷,说:“是WHDGM,破四旧,拆掉了很多!“

我问:“为什么呀?“

老人有点惊讶地反问我:“你不知道WHDGM吗?那是一场大灾难!我们芦墟毁掉的东西太多了!“

我没有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老人说自己今年80岁了,身体还不错。

芦墟之美,是一种时光沉淀之美,需要用心慢慢品味。那里每一扇破旧的窗,每一堵斑驳的墙,仿佛都能讲出蹉跎岁月的故事,如果你心有灵犀,或许能依稀听懂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讯息。

只是,我们时常惦记过去,是不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够好呢?

原创作者:钱俊,网名随风,摄影师、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