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ngelababy被导演当众骂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她最近参加了《奇遇人生》的录制,跟随72岁的骑行者徐玉坤,完成贯穿加拿大的最后一段旅程。
开始时,Angelababy踌躇满志。
可骑行的第二天早上,她就因为起床后想再歇会儿而错过汇合时间。
后来打车好不容易和徐玉坤汇合,可骑了一段时间后,她又坚持不住了。
第三天,第四天,彻底放弃骑行,选择搭车。
最终,因为严重耽误行程,Angelababy退出了骑行。
节目期间,总导演有些不爽,对Angelababy说:“我现在发现,你很容易打退堂鼓,这样不好。”
其实,不光Angelababy,很多人也会这样,明明想到要做一件事,可遇到些挫折就开始打退堂鼓,最后做不到想做的那件事。
那么,从“想到”到“做到”,我们需要走多少路呢?
如果用时钟来代表我们做事的一个过程的话,可以看到,三点钟叫“想到”,十二点钟才是“做到”,那么,从“想到”到“做到”,中间都经历了什么呢?
“想到”到“行动”,这条路叫“下定决心”
说说我一位朋友吧。
她去年想报名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准备考个初级会计师证,然后转行做会计。
没想到,到了报名的日子,她犹豫了。
她说,就我这个底子,考试肯定考不过,我还是不考了。
我说,从十一月份报名到明年五月份考试,你足可以学完两本书。
她说,可我一看书就犯困,而且完全看不懂。
我说,你可以报个培训班,听老师讲。
她说,我白天工作,晚上回家还得做饭,做家务,看孩子,哪有时间上培训班。
我说,你可以报个网校,然后在手机上下载网校的APP,就随时随地都能听了。
她说,那样我怕我管不住自己。
……
就这样,一直到过了报名的截止日期,她还是没能下定决心,白白错过了一个机会。
曾看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想太多,却又下不定决心去做。”
或因为内心的自卑,或因为对别人的太过在意,或因为太过追求完美,追求成功,一个想法冒出以后,我们的头脑又会冒出各种各样阻挠的声音,告诉我们,你不行,你做不成。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马上行动!
如果觉得压力大,我们可以设计最小行动启动和设定最小目标来减轻压力。
最小启动行动,就是先设定一个简单的动作来开始任务。最小目标,就是心中想着要完成的目标,不需要太大。
想看书,最小行动可以是翻开书,最小目标是看一页书。
想写作,最小行动可以是打开word,最小目标是写下一行字。
总之,让自己行动起来,毕竟,行动起来,我们才有“做到”的可能。
当我们下定了决心,并做出了行动,接下来,我们还要找对方法。
从“行动”到“方法”,这条路叫“找对方法”
对的方法,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是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
记得我决定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时,因为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学习,还要兼顾家庭,时间总觉得不够用。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时间管理方法。
但因为我缺乏高度的自律精神,所以许多在别人用来很有效的方法,到我这里却都失败了。
因为失败,我一度很痛苦,甚至想是不是应该放弃考试。
还好,我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很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烂开始”原则。
“烂开始”原则认为,烂开始也是开始,所以不必强求开始就做到完美。
它也不要求我们每次都完成目标,一个星期内有四五天完成就好。比如想每天四点起床学习,但一个星期内有一两天没起来也是不需要自责的。
这个方法既可以帮我完成既定目标,又不需要高度自律,正适合我这种有上进心但又不太自律的人。
在“烂开始”原则的帮助下,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所以说,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
那我们怎么找对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
设定目标时可以依据SMART原则,即:
目标要明确,我们不要设定类似“我要看书”这样笼统的目标,而是要设定“我要在一个星期内看完一本书”这样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目标要可衡量,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行为化。看书我们可以通过看一本书的时间长短来量化,但像提高写作水平这样不能量化的,我们可以通过用词的准确度、语句的通顺度、文章的可读性来衡量。
目标要可实现,一个以前不怎么看书的人,把自己的目标设定成“一天看完一本书,一年看300本书”,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就是不能实现的,这样的目标除了打击我们的自信心,没别的用处。
设定的目标要与其他目标有关联,比如想学写作,但把每天的目标设定成看视频,刷网页,美名其曰寻找素材,这样的目标就和写作这个目标不甚相关。写作需要素材,但更需要写,写,写。
目标的完成要有期限,没有期限,我们就不会有紧迫感,更不能有效监督自己。
只有设定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对方法。
其次,要学会转换思维方式。
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由天赋和能力决定,更多是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其经典作品《终身成长》中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因为结果的不理想而判定自己是失败者,自己没有天赋,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
他们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不断改善和进步。
研究表明,成长型思维可以更积极地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我们的成长。
那么,如何转变思维呢?我们可以从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开始,比如,把“我不行”变成“我怎样才能做到”。
再次,我们的视野要开阔。
视野开阔,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想方法。
比如想学习却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可以试试每次花费二十五分钟集中精神做事的番茄工作法,也可以试试把事情按重要性和紧急性划分为四个层次的四象限法则,可以学学如何让自己保持充沛精力的精力管理,还学学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最后,调整优化。
我前面说过,所谓对的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方法。
从书上或别人那里学来的方法终究是别人的,是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所以我们还要根据自己适用一段时间的反馈来调整优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时候,我们下定了决心,也采取了行动,找到了方法,可是,我们仍没有“做到”,又是为什么呢?
从“方法”到“做到”,这条路叫“坚持不懈”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马克·吐温也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这两句名言无不说明“坚持”对于做成一件事的重要性。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2008年的那个夏天,加拿大小伙Michael Grab在溪边玩耍时突然心血来潮,对叠石头这件小时候很多人都做过的事产生了兴趣,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在历经十年时间的坚持下,Michael将叠石头这件事做的炉火纯青,甚至达到了艺术的层面,而Michael本人也被认为是叠石头艺术家。
看,是不是很震撼。
“坚持”这件事很不容易,毕竟,这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做到。
一想到这些,估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喊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坚持”这件事也可以很容易,我们可以从建立微习惯开始。
微习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无负担的习惯。
比如想看书,我们就每天翻开书,看上一页。
想写作,就每天打开word,写上一行字。
每天重复这件事,我们的大脑就会有种错觉,以为这是习惯性的,重复的,也就不会对这件事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形成新的习惯。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因为习惯了,“坚持”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了。
我们终于走到了“做到”,首先,我们为我们的成功鼓下掌,毕竟,我们是跨过了“下定决心”,又翻过了“找对方法”,再越过了“坚持不懈”,才走到现在的“做到”,我们值得这个掌声。
不过,从“做到”到下一次“想到”还有一段路,在这段路上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复盘”,从上次“做到”到下一次“想到”的必由之路
简单的说,复盘就是把做一件事的过程重复多遍,并且主动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下一步应该怎么设计,接下来的几步该怎么走。
小小老师曾在文章中说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大号想找一个可以长期合作的文案作者,于是,当天晚上的七点多小小老师让助理在文案群里发了通知,没想到这则通知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事后小小老师复盘时发现,那个大号催得比较急,而助理发通知时却忘记写上截止日期,才导致一些因为不知道内情而继续投简历的学员有了怨言,并由此想到,一则本以为简单到可以不必重视的通知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好的。
所以及时复盘也是很有必要的,复盘是有方法的,我们可以通过回顾目标、重演过程、分析原因、探寻规律四个步骤来复盘自己做完一件事的经验和教训,并为下一个“想到”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家三毛曾说:“青年人对于社会的要求也高,失望也快,却很少注意到,一个成功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背后,往往有着许多辛酸血泪的故事。
这尚不够,那份持续的认真与努力,也是一个成功者必然的付出。
这以上说得又不完全,智慧才是一个人成功最大的条件之一,缺了它,什么也不成。”
惊天动地的成功我们不一定能获得,但我们可以比以往的自己更优秀,做到这一点,只需要我们从“想到”一步步走到“做到”,再认真复盘而已。
作者:羽佳从容,汤小小写作班学员。
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汤小小:自媒体【汤小小】创始人,每天工作三小时的时间管理达人,写作培训师,提倡轻松高效写作,至今已培训学员上万人,帮无数人实现了靠写作月入过万的梦想。私信我可以免费听写作课以及获得价值万元的投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