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温度:《贫穷的本质》,是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2020-04-20   文文大保贝儿

严格来说,文文大保贝儿不能叫自己“穷人”。


因为,“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介绍到:


就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

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


根据当时的汇率标准来看,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钱——99美分。


一天,差不多七块钱人民币。


很明显,文文大保贝儿不是。


我的小伙伴DaDa柱跟我说,你可能是一口一口给自己吃穷的。


我甚至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文文大保贝儿今天,认真的反思了一整天,关于“我为什么没有钱”。


得出的结论是——又笨、又懒、又矫情。


常常自救,次次失败。


可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为阿比吉特·巴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他们仨告诉我——你对自己的认知,不正确。



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真正导致一个人“贫穷”的原因是,“他处于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差劲的环境中”。


请注意,这里,大家强调的,是这个“环境”。


也就是说,如果是身处这样一个“差劲”的环境里,即使这个人勤奋又努力、聪明又乐观,他,可能还是很难摆脱“贫穷”这个命运。


与之相对的,是如果把一个非常懒惰的蠢货,放到发达地区,那么,他也依然能过得挺好。


这个结论已经很扎心了,而更扎心的是,研究还表明:这种外部环境的制约,很难打破。


写到这里,文文大保贝儿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



不过呢,尽管这三位经济学家得出了“个人的努力聪慧很难逃离外部环境的限制”的结论,但是他们还是给大家指了一条明路“贫穷源于环境,只有环境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穷”。


结合咱们的生活来说,就是文文大保贝儿从我们老家跑到省会来工作,就是一种想要通过“改变环境”来“脱贫”的努力。


很多小伙伴选择从老家千辛万苦的去“北漂”、“沪漂”,也是一种想要改变环境的努力。


从大方向说,不管是改革啊、创新啊、基层建设啊、扶贫助农啊,也都是通过大家的智慧,对大环境做出的改变。



前段时间,文文大保贝儿的朋友坦克妈妈(啊,感觉我怎么只有这一个朋友)在我的“影响”下,也开始“中年危机”了。


她跟我说,为什么我每天半夜才下班,一周恨不得工作七天,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拼尽全力呢?


今天,我希望她可以坦然一点的相信,不是因为她不好,可能,真的只是因为大环境不太行。



我们到底靠什么挣钱?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太明白。但是我觉得,一定不是靠打工、重复出卖劳动力挣钱。


隐隐约约的,我感觉,可能是靠“运”来挣钱。


这个“运”,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发展。


当我们遇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国家进步的红利、以及时代前行的红利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去感受、去把握、去跨越。


而在此之前,请你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然后,等风来。




这两天文文大保贝儿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保险同行在发一段话:


1)穷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2)穷人不做远期规划

3)穷人充满执拗和偏见


哎,真是啥事都能扯上卖保险啊。


文文大保贝儿觉得啊,以上这三个问题,不只是穷人身上存在,在所有的普通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没有那么多人时刻更新着自己的“远期规划”,而且也有很多人确实充满着“执拗与偏见”。



我们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


在于我们对于一些“有效的避险工具”已经习以为常:干净的水、安全的疫苗、放心的食物……这些“有效的避险工具”,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早早的就已经与“穷人”区别了开来。


这里的“有效的避险工具”,并不见得,就是“保险”。


你看,我们连对“贫穷”的认知,可能都是建立在误解之上的。



比“避险工具”更重要的,文文大保贝儿觉得,是“避险思维”。


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思维。


“执拗和偏见”,不见得只是穷人才会有


省吃俭用一辈子,生病了舍不得花钱,给自己拖到重病晚期,举家借钱,做各种手术,哪怕只能延长几个月的寿命。


沉溺于游戏“短期的刺激”里,喜欢每一个动作都能有及时的反馈,而无法接受“学习”这样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的事情。


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可能都会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


我们和穷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太大区别,他们的错误,我们也在犯。




文文大保贝儿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我们再从“教育”的角度,来谈谈“贫穷”。


我自己经常在支付宝上爱心捐款,捐助的项目大多是“爱心音乐教室”、“爱心午餐”之类的项目。


现在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不需要花钱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很多小孩子没有去上学。


为什么呢?不存在交不起学费的问题了呀。


因为在很多地方,大家对“教育”,还是不够重视的。


无法回避的是,在当下,“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回报周期很长的项目,需要很多年,甚至在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身上,才可以看见回报。


周期太长了,长到所有的耐心都被消磨掉了。


于是,就有很多人会觉得,与其把钱投资教育,去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风险实在太大,还不如把有限的金钱,花在当下可以看到的、能够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事情上来。


恶性循环。



前几天文文大保贝儿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在江苏徐州,一对帮妈妈打工的双胞胎兄弟火了。

兄弟二人刚刚从东南大学毕业,哥哥李国平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直博,弟弟李国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



在兄弟俩刚刚3岁的时候,父母就双双下岗了。20多年来,为了孩子,他们开出租、打零工,家境再差,也没有放弃过对孩子的培养。


不管是报辅导班,还是补充营养,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父母从来都是都尽心尽力。


高中学历的父亲,当年在报考军校时,因为体检不合格而落榜。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复读,最终导致了梦想破灭。


贫穷阻挡了父亲的求学梦,但他们夫妻,却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读到了博士。



文文大保贝儿非常认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可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读书,真的是摆脱人生困境最简单,也最便捷的方法。


你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寒门”与“非寒门”之间的区别,财富的多寡当然是重要的评判标准,比家庭经济条件更重要的,则是思想观念,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人父母者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信我,读书的苦,真的比生活的苦要好吃很多。


马云爸爸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在中国,幸福的状态就是:


一个月有三四万块钱,家里有房子、有辆车,家庭和睦,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


幸福,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