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大英县河边镇前进村由贫困村金灵村和非贫困村望五里村合并而成。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部门的帮扶下,前进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柠檬、龙虾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朝着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大步前进。
大事记
2014年,原金灵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
2017年,原金灵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2018年,原金灵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
2019年,原金灵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9年,原金灵村与望五里村合并成为前进村。
2月13日《遂宁日报》03版
乡村振兴路
大英县河边镇前进村是由贫困村金灵村和非贫困村望五里村合并而成。在村建制调整前,金灵村是省级贫困村,“小小金灵村,祖辈住山根,种田靠人力,收成看天气”,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交通滞后,曾经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部门的帮扶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全体村民自力更生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村里面貌一年一个样。2018年,金灵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2019年,大英县进行村建制调整后,前进村的发展正如其名字一样,向着乡村振兴大步前进。
发展特色产业
拓宽致富增收门路
走进前进村,道路两旁成片的柠檬格外引人注目,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惹人喜爱。在柠檬种植基地里,几十位村民正忙着摘柠檬,并将摘下的柠檬分装到路边的货车上,运回柠檬加工车间,进行分拣、包装、储藏。
作为前进村柠檬产业引进的最大业主,大英县富兴柠檬开发有限公司在村里种植了1200多亩柠檬,还在村里建起了柠檬加工车间,柠檬年产量1000多吨,每年可吸纳100多名村民就业。该公司负责人刘兴富告诉记者,公司买了一台双线选果机,每小时能选8吨多,大大提高了效率。为了方便柠檬储存,公司还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冷藏库,能够冷藏600多吨柠檬。
前进村第一书记廖禄辉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前进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河边镇党委与村两委、驻村帮扶干部积极开阔思路,盘活发展资金,探索“开荒之路”。广泛宣传、招商引资,动员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外地致富能人到村创业,通过流转土地,全村发展柠檬种植1700亩,引入小龙虾养殖300亩,为前进村脱贫攻坚增添新产业、注入新活力。
为适应市场需求,延长产业链、拓宽市场渠道,前进村及时调整产业布局,2018年与河边酒厂联系合作,创立“金灵香”品牌。组织贫困劳动力学习酿酒技术,通过加工制造天然柠檬酒,实现村企共赢,带动26户贫困户年增收4万余元。收购农家土猪肉、红薯等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制作腊肉、红薯粉等农副产品,与白柠檬酒搭配组合,精品包装、统一销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
建设乡风文明
为乡村振兴铸魂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每个村民都愿做麦田守望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在前进村道路两旁、产业基地、党群活动中心,随处可见一条条产业发展、乡村文明的标语。
廖禄辉告诉记者,前进村还将爱护环境、道德规范等写进了村规民约,并请专业人士将村规民约谱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教群众传唱,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焕然一新。
同时,近年来,前进村还举办“好媳妇”“好婆婆”“尊老爱幼”等各种家风评选活动,引领带动村民争创优良家风,将家风建设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规家风家训的传承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前进村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红歌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等文体活动,开展“三下乡”、科技之春等公益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的引导规范,传播现代文明风尚,使贫困村村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如果说宽阔整洁的道路、成片的产业基地、错落有致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是前进村的面子,那么乡风文明建设则是前进村的里子。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中,前进村正逐步实现邻里之间能和睦相处、矛盾问题能及时解决、公益事业能热心参与、环境卫生能共同维护、解决困难能互相帮助的美丽乡村愿景。如今的前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兴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正朝着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目标大步前进。
百姓幸福事
古稀老人不等不靠
一双手撑起一片天
在前进村,说起70多岁的贫困户彭学珍无人不知。20多年前,彭学珍的大儿子患肝癌去世,没过几年二儿子又因肝癌去世。接连的打击,让这个农村家庭困顿不堪。但天生乐观的彭学珍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她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劳的双手展现了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路上的坚韧。
“我是2015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当时村上就准备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让我脱贫,被我拒绝了。”彭学珍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还有点力气,还能干活,不能给党和政府增加负担。“只要不懒,我不光是要脱贫,还要致富。”
彭学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村上的帮扶部门——大英县卫计局为彭学珍送来了30只鸡苗,小小鸡苗打开了彭学珍脱贫致富的大门。她精心饲养着这些鸡苗,盘算着将鸡苗养大卖了再添小鸡,顺带发展其他养殖种类。通过这样的边卖边添,彭学珍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养了300只鸭子、60只鸡。”彭学珍说,除了养殖鸡鸭,自己还养了蜜蜂。“今年光卖蜂蜜就收入了近1万块钱。”
记者离开彭学珍家时,看见了贴在她家外墙上的建档立卡户收支明细,这一张纸清楚地记录着老人的收入,也诠释了老人的付出。“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我相信自己还可以把生活过得更好。”谈起未来的打算,彭学珍充满信心。
返乡创业记
大力发展春见产业
返乡创业有奔头
“你看我这个春见树长得好好,收益也不会差。”每天到自己的春见基地看看,已经成为了前进村村民洪华的习惯。2017年,洪华怀着一颗“致富不忘乡邻”的心回到前进村发展春见产业,他不惧创业起步的艰苦,勤奋好学,自学了春见种植技术,以农民夜校为载体,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开展感思奋进专题讲座。目前,洪华已发展春见近60亩。
“刚开始种植的时候,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洪华说,本以为回乡创业会一帆风顺,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土地是农民的根,所以很多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村民的阻拦并没有浇灭洪华创业的想法,他每家每户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终,村民同意将土地流转给洪华发展春见产业。“土地流转后我就开始开荒,开荒都花了五个月时间。”洪华说,自己对春见种植技术并不精通,为了保证产业顺利发展,自己不仅购买书本自学,还前往蒲江、眉山等地学习春见种植技术。“今年初挂果效果还可以,明年会更好。”
村民储存柠檬
考虑到春见三年才能见收益,洪华在春见基地里间种蔬菜获取收入。“通过间种蔬菜等,一年也能获得1万元到2万元的收入。”洪华说,除了发展短平快产业,自己还培育春见树苗,卖给周边村民,收入也很可观。“树苗卖了近300株,有几千块收入。”今年,洪华种下的春见就要迎来第一年大面积挂果,他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驻村帮扶记
大英县河边镇前进村第一书记廖禄辉
用五年的坚守 兑现帮扶承诺
2016年,廖禄辉来到河边镇前进村(原金灵村)担任第一书记。河边镇是大英县最偏远的一个镇,前进村的条件可想而知。看着前进村的模样,廖禄辉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带领大家如期脱贫致富。
前进村有一户二十几年的老上访户,廖禄辉在了解情况后,主动到他家里去谈心,积极帮助他解决困难。通过二十余次的谈心交流,廖禄辉终于化解了上访户的心结,让上访户变成了积极致富的先进。
廖禄辉刚到村上时,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下雨天群众出行极为不便。为此,廖禄辉积极争取项目,与对口帮扶部门联系争取资金。几年时间里,前进村先后修建了提灌渠2.1公里,整治山坪塘6口,解决了全村用水问题;修建了8公里多的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廖禄辉将眼光放到了产业发展上,他引进龙虾养殖业主,建立产联式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柠檬产业。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应畏惧身后的风雨;既然当了第一书记,就要扎下根,让村里的发展改头换面。”这句话廖禄辉常挂在嘴边。两次轮换,他都主动放弃了回城的机会,选择继续留任。2018年,前进村成立驻村工作队,大英县委宣传部干部黄鑫、八里小学教师周鹏辉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帮扶力量。
驻村工作队成立后,廖禄辉和两名驻村工作队员齐心协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村里的面貌也是一年一变样。2018年,中央电视台丰收中国节目组把前进村作为外景拍摄基地,同年前进村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如今的前进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廖禄辉用五年的坚守,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记者手记
以文明乡风
助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中,前进村既注重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短板,又注重乡风文明建设,让村民不仅能过上好日子,还养成好风气,推动全村从脱贫攻坚逐步走向乡村振兴。
眼下脱贫攻坚战已经收官,那些曾经的贫困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稳步走上小康路。成功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引擎,有了兴旺的富民产业,还需补齐乡风文明的短板,进而用乡风文明促进产业兴旺、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让乡村振兴更有持久活力。
来源:全媒体记者 杨树林 范晶
编辑: 张霁雯 郭 兰
责编:林 敏
审核:冉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