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讣告,又一位国之栋梁因病去世,已是2019年第16位

2019-07-30     华山穹剑

7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对外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于28日当天因病逝世,年仅76岁

一时间举国震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今年中国航天取得了嫦娥四号登月这样的骄人成绩,这样的国宝航天院士却突然与世长辞;更是因为,2019年中国已经有15位居功至伟的院士离开了人世,而李济生已经是第16位。这个数字,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任何一位荣获院士称号的学者,都是所在领域最最最顶尖的专家。

他们各自不同却又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事业,他们有的为两弹一星事业奠定基础,有的在生物医药领域开疆扩土,有的则为高精尖材料领域填补空白。

相同的是,他们都怀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数十年如一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殚精竭虑。他们不敢倒下,只要活着一日,他们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为所在领域做点事情:身体不允许高强度研究了,就悉心指导团队;大脑不允许高强度运转了,就广收门徒,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28日病逝的李济生院士是山东济南人,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领域国宝级别专家,同那个时代的专家们一样,李济生院士在航天测控领域做出的贡献是具有奠基性和开拓性的。

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李济生的一生就和卫星——准确来说是卫星轨道,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到2019年7月26日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的升空,这49年来我国发射的每颗卫星,背后都少不了李济生和他的同事的精密计算。计算定轨精度、轨道数据,从最开始的2公里精密度,到后来的100米、1米,再到今天的厘米级精度。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李济生穷其一生铺设的这条全球最为精密的卫星轨道,中国卫星事业和中国航天事业很难取得今天这样大的成就。由于贡献突出,李济生院士的荣誉也纷至沓来,如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等。

或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穷其一生坚持只做一件事,太难了,但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们偏偏大都是这样“固执”之人。如李济生院士所说的那样,“科学家最大的追求和奉献就是永无止境的创造”。怀揣这样胸怀的人,才配称之为巨星,才配称之为国之栋梁,才配我们亿万华夏人敬仰。

​附2019年逝世的两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1月16日逝世,享年93岁;

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魁,1月19日逝世,享年88岁;

药理学专家金国章,1月29日逝世,享年92岁;

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2月22日逝世,享年93岁;

著名中医沈自尹,3月7日逝世,享年91岁;

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汤定元,6月3日逝世,享年99岁;

著名医学家孔祥复,6月17日逝世,享年77岁;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逝世,享年76岁。

中国工程院:

金属材料专家涂铭旌,1月1日逝世,享年91岁;

心血管外科学专家高长青,1月8日逝世,享年59岁;

压力加工专家阮雪榆,2月3日逝世,享年86岁;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孙伟,2月22日逝世,享年84岁;

建筑结构专家容柏生,5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

材料科学专家李恒德,5月28日逝世,享年98岁;

控制系统工程专家宁滨,6月14日逝世,享年60岁;

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孙忠良,6月29日逝世,享年83岁。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却甚至记不清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向国之栋梁们,致敬!大师们一路走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注我们,每天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OSlQmwB8g2yegNDky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