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娟
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又要过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年不是我爷描述的那个巨型的、凶猛无比的大怪兽,年就是初一早上那一碗“煎稀旺、酸辣香、细筋光”的臊子面。
数年前,我工作在几千里之外的沿海城市。每到这三九严寒的腊月、邻近过年的暖心时光里,回家的欲望就会超越一切.我总是提前半个月就买好回家的火车票,整理好买给家人的特产,压着指头算日子,期待着回家的那一天早点到来。这么急切地想回家就是惦记着母亲做的那碗臊子面。
涌过人头攒动的人潮,挤到自己的座位上,早已大汗淋漓,但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从心里到眼里有一股亮光,回家过年---是游子最大的快乐。随着火车的启动,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就会踏实下来。车箱的喇叭里放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作为资深吃货一枚的我,每年回家时,只要一听到这首歌,就会立即脑补一碗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臊子面,一闻到臊子面的香味,总会让我文思泉涌、滔滔不绝。这样的灵感只有家乡的美食臊子面才能激发出来。用我爸的话说:“马王爷把你咋释来?槽口宽,啥都香,好喂滴很……”
每次回家都很幸运,总能碰见陕西的老乡,只要是陕西人,不管是哪个县的,不管什么口音,一提到臊子面,你再观察他们的喉部,都在偷偷地咽口水呢。与年有关的美食简直让人一往情深、难以割舍。而作为“无臊子,不过节” 的扶风人,对于臊子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想象一下:一进厨房,案板上放着一盆冒着热气、浓香四溢的臊子,色泽明艳,味道绝美,啧啧,嘹咋了!这才是过年的感觉!
“灶王爷,你姓张,年年腊月二十三,送你老人家上西天;骑乌马、踩金凳,怀里揣着明心镜。双手推开南天门,南天门上善人多,多讲善来少讲恶……”
腊月二十三晚上进行祭灶仪式。灶君爷掌管一家大小的温饱,用这种仪式祈求上苍保佑全家人来年不受饥困的煎熬,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和向往的表达。母亲把烙好的十二个陀陀馍(灶干粮)摆在茶盘里,点上香烛,把灶王龛里印着灶君爷的旧年画撕下来,与一些纸钱一起焚烧,边烧边念;在每个灶干粮上掐一小块放到火里,这样就意味着灶君爷带上干粮去天宫述职去了,就像现在开年终总结会汇报业绩一样。过了这一天,年的序幕就拉开了。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在忙活,每天都排的满满当当的:扫舍抹窗子,换上新单子,煮肉爁臊子,发面蒸包子,剁馅包饺子,面汤烫浆子,抹门贴对子。在这期间,全家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家里的角角落落齐齐的收拾一遍,不留一个死角。
接下来我就着重谝一哈臊子。西府人对臊子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巅峰,会吃臊子更会爁臊子。人们根据自己的口味习惯,做出来的臊子味道也各有千秋。曾经有幸与我们扶风文化界的一位前辈闲谝,他提到:咱老家的臊子制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先放啥调料再放啥调料也没有固定的时间次序,也没有固定的配料,不像药方那样,甘草几钱,陈皮几钱的配伍比例,所以制作出来的味道每次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料,这一次做的和下一次做的味道都会不一样,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觉得他对家乡的美食研究已经超越了吃的境界。很多外地游客,喜欢吃臊子面、臊子夹馍,吃完后回去时也会带一些。他们也会问臊子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即使详尽地做好记录,回家后也制作不出这样的味道。大家很奇怪:一样的肉,一样的调料,为什么制作出来的味道竟会天壤之别?这正是臊子的独特之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要做一盆地道的臊子,首先要从选料开始。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村里有给孩子赎身时宰的大肥猪,款待完宾朋邻里后,剩下半扇猪,也有的是给儿子结婚时宰的大肥猪,招待完客人有剩余的肉,邻居们就纷纷前去买他们家的猪肉。这些猪肉品质普遍比市场里卖的好一些。过去大家普遍认为:黑毛猪的肉比白毛猪的肉好吃。现在已经买不到黑毛猪的肉了,但是大多数过事用的猪,要么是精挑细选的猪拉去屠宰场现宰的,要么就是自己家里养的,喂养时间比饲养场的时间长,这样的猪肉瓷实,做出来的臊子也更香。一般我们会选猪的后臀肉来做臊子,这个部位的肉肥瘦适中,爁出来的臊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百吃不厌。
一般腊月二十八、九就是爁臊子的最佳时间。以前家里人口多,弟兄几个同在一个锅里搅勺把,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过年爁臊子至少要割二、三十斤肉,再说平时基本上也见不上荤,所以过年就是解馋的最佳时机。把这些肉洗干净,剁成半截砖头大小的块,放到黑佬锅里开锅煮。锅眼里塞几个硬材棒棒,熊熊烈火烧起来了,过一会儿,锅开了,白浪翻滚。往里面放一个大料包(用纱布把八角、茴香、桂皮、香叶、草果、花椒、黑白胡椒、干姜等块状调料包起来)再放一把干辣角,撒一大把盐。锅里的汤不断翻滚,慢慢滴香味就飘出来了。约莫一个多小时,用筷子扎一下肉块,不费啥劲地扎进去、很容易退出来时,就说明肉熟透了。于是,满院子都飘着香味。邻居谁家煮肉人都知道,见面就问:“你今儿把肉都煮了?”可见这肉香不怕村子大啊,想撒个谎都不容易,呵呵!
把肉捞出来,这时肉汤泡锅盔就成了最抢手的美味。自家烙的硬面瞪眼锅盔,切成片,放几片煮熟的肉,浇上肉汤,撒上葱花,油泼辣子放一勺,也可以淋几滴醋,搅匀,开咥,nia nia!这味道简直是very good!老人一般牙齿不好,胃肠消化功能稍差,吃点稍肥的肉合适。小时候,每当母亲冒好一大碗泡馍,我会第一时间给我爷端去,我爷蹴在阳光照着的墙根脚,吃着热乎乎的泡馍,心里慊豁极了。年轻人最喜欢咥瘦肉,那肌肉纤维载满满的蛋白质,给人们提供着优质的能量。我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灶火门上啃骨头,煮熟的骨头连着少许瘦肉,味道比大块肉好吃多了,尤其是脆骨简直好吃得不可言喻。母亲把骨头给我们几个分好,我们就慢慢嚼、细细品,享受着年带来的幸福滋味。很多时候邻居家的小狗都会闻到香味跑进院子,蹲在厨房门口等着啃骨头。毫不夸张地讲,过年让所有有嘴的动物都很享受。
喝不完的肉汤,留着炖白萝卜。萝卜洗干净切成大块,倒入肉汤,小火慢炖到萝卜烂熟,肉汤的香味和萝卜的清甜融为一体,咬一口萝卜,入口即化;喝一口肉汤,浑身得劲。这又是一道暖胃通肠、沁人心脾的美味。
等肉稍微凉一下,就开始爁臊子了。把煮熟的肉切成指头蛋大小的片或者小丁丁,倒进热油里,反复翻炒,加入盐、十三香、老抽、生抽、料酒、花椒、生姜末、干辣角段、白糖少许、小火炒到肥肉晶莹透亮、瘦肉纤维纹理疏松就可以起锅了。起锅前放上醋,小火咕嘟一会儿,喜欢吃辣的加上辣椒面搅匀,臊子就做成了。一大盆臊子是过年的压轴大戏,是臊子面的主角。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早饭都吃臊子面。主人准备一锅用臊子调好的热汤,浇在一碗碗面条上,然后端上桌请客人品尝味道……“舅舅,你尝汤好着么?”“汤好很,味道嘹滴很!”
臊子面的汤制作方法各有不同。母亲一般是这样做的:锅里倒菜籽油,烧热后把姜末倒进去,再把醋倒进去炝香,加开水,放上盐、酱油,挖一勺臊子加进去,再放木耳、黄花菜、油豆腐丝,加少许辣椒油,慢慢熬,浇面前放上葱花。前锅下面,后锅滚汤。每年正月初四轮到我家待客,母亲早上五点起来,就开始忙活,我们跟着打下手,洗菜切葱花、烧锅拾柴火。客人一来先上桌,端来一盘臊子面,扯长捞稀慢慢咥,汤不合适你言传。只要臊子爁得嘹,不怕做不好臊子面。做一锅美味的臊子汤,甭管是啥面,浇它!龙须面、韭叶面、二宽、大宽、三角片片面,热汤一浇就是人间美味!
啥是过年?过年就是与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美美滴咥一顿臊子面!
来源:周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