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 纯粹 唯真 创新
【每周好诗】
杨森君 人邻
赵雪松 三色堇 雪铓
《每周好诗》长期约稿,作品将固定于周三推出,欢迎精短意深力作和自带点评作品。来稿注明“每周好诗”。
作品一经采用,将同步发表于【北极星文学】在“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百度百家” 开设的栏目上。
《每周好诗》聘诗歌简评老师,有意者请联系本栏目。
《每周好诗》评论老师
灵川 顾志峰 特霞
栏目主持 阳坡牛 兰叶子
诗人档案
杨森君,宁夏灵武人,宁夏大学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理事。宁夏诗歌学会副会长。著有《梦是唯一的行李》《上色的草图》《砂之塔》(中英文对照)《午后的镜子》《名不虚传》《零件》《西域诗篇》《沙漠玫瑰》等多部诗(文)集。曾多次获得区内外各种文学奖项。2015年12月获银川首届贺兰山文艺奖成就奖。2016年5月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七届“青春回眸•株洲诗会”。作品《父亲老了》于2011年5月被国际教育机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组织中文最终考试试卷采用。
在寂静里
在寂静里,我挪动一只白色花瓶
我不想在八月里老去
──配合一株屋后的木槿
一束流星被上帝罚下来,罪销了
我坐在木椅里,神态安详
灵川点评
有时候,寂静是一个人放松自己的最好的侍从,是一个人独享并且可以任意挥霍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适合一个人去消遣和想象,适合把寂静作为“安祥”下来的一个理由。而有的时候,处在寂静之中的人,他的内心其实并不寂静,外表的寂静掩饰不了内心的躁动,对于内心有波澜的人来说,寂静恰恰可以给他带来某种独立驰骋的空间。诗人的这首诗,很好的表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寂静里,我挪动一只白色花瓶/我不想在八月里老去”,诗人在挪动一只花瓶的时候,想到了花一样的年龄,他不想那么快就“老去”,这种叙述是机智而又平静的,没有掩饰的色彩。紧接着,诗人以“屋后的木槿”为引子,把寂静中的想象贴了上去,“一一配合一株屋后的木槿/一束流星被上帝罚下来,罪销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是“坐在木椅里”完成的,此时的诗人,“神态安祥”,与寂静一起,分享着祥和的时光。诗虽短,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寂静中的一种安然和享受。
(2020年5月23日于上海)
诗人档案
人邻,河南洛阳老城人,现居兰州。出版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散文集《闲情偶拾》《桑麻之野》《找食儿》《行旅书》,评传《百年巨匠齐白石》等。
这世上
这世上,有农夫、工匠,牧马人,
旅行者,和精于占卜的人,
辛劳的商人,也有哲人的孤独——
人不愿深思的,请交给他苦难的肉身。
人有各样,人又为何漫长活在这世上?
大地,以黎明到黄昏的时光昭示:
黎明,众人各行其是;黄昏,各安其所。
这是岁月的意思,大地要人安心领受。
灵川点评
《这世上》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大到天上地下,包罗万象。但是,诗人却用独特的哲理的视角和感觉,专门写人,把其它所有的事物都理智的挪开,把人作为“这世上”的专注点,写“这世上”形形色色的人,“有农夫、工匠,牧马人,旅行者,和精于占卜的人/辛劳的商人,也有哲人的孤独一一”,这些有血有肉的人,都有不同境遇、忙于生计的“苦难的肉身”,诗人试图通过“大地,以黎明到黄昏的时光昭示:/黎明,众人各行其是;黄昏,各安其所/这是岁月的意思,大地要人安心领受”这样清新的句子,作岀某种暗示: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是“岁月的意思”,因此,每个人都在“苦难”的行走里,“安心领受”大地的恩赐,安身立命,“各安其所”。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慈爱之心,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怀。
(2020年5月23日于上海)
诗人档案
赵雪松:修诗、散文随笔和书画。1963年生于山东阳信。主要著作:《雪松诗选》《前方,就是前面的一个地方》《我参与了那片叶子的飘落》《穿堂风》《我的徒骇河》《黄河三角洲书法群落——赵雪松卷》《赵雪松书古代僧人诗卷》等。
皈依
去年的落叶已变为黑色
开始融入泥土
一个崭新的开始
哦,开始,让我眼含热泪
融入更广大的孤独
那是天地无声的喜悦
我不用再叫着自己的名字到处乱跑
大地是我惟一庙宇
灵川点评
当诗人写下《皈依》这首诗的时候,或许首先有了一种“皈依”的感觉,人有所依,物有所用,在诗人看来,都是一种“皈依”,与“皈依”佛门不同,这里的佛教用语,体现了诗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专注度。这种“皈依”的心态,似乎融入到了每一行诗句里,在诗的一开头,诗人写道:“去年的落叶已变为黑色/开始融入泥土”,这两句诗,巳经阐明了落叶与泥土的关系,读岀来,分明有一种落叶“皈依”泥土的感觉,紧接着,“一个崭新的开始”皈依在时光里,让“店铺眼含热泪”。当诗人写到自己时,有了一种安静和栖息的感觉,“我不用再叫着自己的名字到处乱跑”,潜台词是:我不用到处忙碌奔波,因为,“大地是我惟一庙宇”,我可以依附在大地的怀里,静心的“膜拜”和呼吸,这种心境,是回归和心灵上的“皈依”。在诗人笔下,“皈依”是一种内心的坚守与虔诚,更是一种归属和依赖。或许,我们可以在“皈依”的背影里,读岀更多的内涵和深意。
(2020年5月23日于上海)
诗人档案
三色堇,本名郑萍,山东人,写诗,画画,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获得“天马散文诗”奖”“中国当代诗歌诗集奖”“杰出诗人奖”《现代青年》”十佳诗人”等多项。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等多种期刊。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南方的痕迹》《三色堇诗选》《背光而坐》散文诗诗集《悸动》等。
一个人的简史
无需向倒春寒的风低眉
我把自己像个牺牲者一样交给
这些冷冷的铁
不会再向这个世界祈求花朵与爱情
被我略过的灰烬在大片的桃树下
清点悲痛,我亦不指望春天回心转意
雨落了下来,它不知到何处去扣问归途
我终要松开生活的双臂
不必在意那个私藏军火的男人
余下的只是词语的镜子与一个人的简史
这样也好,“一朵火焰在流浪
特霞点评
人生如四季,难免有“倒春寒”来袭,难免遭遇那个“私藏军火的男人”,于是一朵朵“火焰”化为灰烬,整个世界变成“冷冷的铁”;于是,“灰烬”在大片的桃树下“清点悲痛”,“雨”亦不知到何处去叩问归途;于是像个牺牲者的“我”,无需向“倒春寒的风”“低眉”,也不指望春天“回心转意”。终于能够松开生活的双臂,不再向这个世界祈求“花朵”与“爱情”,只剩下“一朵火焰在流浪”:这就是“一个人的简史”。全诗借“简史”展示“生命历程”,揭示“主观”与“客观”不可割裂的某种关系,表达出一种冷静地反观与回望、强烈的痛感与撕裂的迷茫。
一方面,从“春天”“花朵”“大片的桃树”到“雨”“灰烬”“冷冷的铁”,另一方面,从“祈求爱情”到“略过灰烬”“清点悲痛”,再到“松开生活的双臂”“不必在意”“无需低眉”,就这样双线并行交织、虚实对照相映,撷取富有象征意味与“内涵”之“象”,浚染出“简史”之“意”,匠心可鉴,余韵深长!
诗人档案
雪铓,本名王凤琴,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见《诗刊》《绿风》《延河》《新诗》《长江诗歌》等诗刊。出版诗集《镜中人》。写诗,评诗。
石头记
不要责怪一块石头,总是囿于谷底,
总是沉默,像反抗
只是不想把光环擎在手心,不想说出
内心隐秘低沉的想法
守着方寸之地,一百年不动身
飞鸟嗤之以鼻、以粪土
但青苔和阳光披其上,像两件乐器
替代石头发音
音乐奏响时,万物都在暗暗生长
阳坡牛点评
万物皆有生命。为此,诗人必须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雪铓看来,坠入谷底的石头,思想是丰富的。一如低处的人们,他们隐忍、沉默、反抗,“不想说出,内心隐秘低沉的想法”。这几近沉默的状态,“一百年不动身”,贴切地刻出石头生存的特质。而这样的石头,身披阳光,吐出青苔,正在诉说着生活的快乐与坚毅的生活信念。这让我不得不比较于西西弗斯推着的那一块,——尽管它没有停下来,却是千年的沉重,另外的一种折磨、痛。而雪铓手里的石头,沉稳、坚韧、时刻向上,我分明听见了它在时间里歌声。
北极星文学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