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种业”南海水产研究所周发林研究员:完善“南海1 号”、“南海2 号”育繁推体系

2020-01-14     海洋与渔业

斑节对虾“南海1号”“南海2号”

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江世贵及其团队

经过连续多代群体选育得到的

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抗病抗逆性较强、

存活率较高的斑节对虾新品种,

分别于2011年、2017年

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

水产新品种。


周发林


作为“南海1号”“南海2号”项目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周发林研究员近日接受《海洋与渔业》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这两个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和推广应用现状。谈及当下遇到的瓶颈,他指出,“南海1号”“南海2号”苗种供不应求,需进一步优化培苗技术,扩大种虾生产规模,完善配套养殖模式和“育繁推”体系。


产业发展急需优良新品种


斑节对虾引进我国养殖已有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我国重要的虾类养殖品种,但之后由于白斑病害的影响,养殖成功率偏低,再加上南美白对虾的强势崛起,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速下滑。

导致斑节对虾病害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种质良莠不齐,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2000年,由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江世贵领衔的团队成功申请了“863”课题,于2003年成功突破斑节对虾的全人工繁育,并于2005年开启“南海1号”选育研究。周发林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斑节对虾亲虾主要从野外捕捞,这种亲虾往往携带病毒,而且生长速度参差不齐,开展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课题组以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普吉岛4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历经6年时间,选育出我国首个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南海1号” 。2011年,“南海1号”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水产新品种。

科学研究不能止步。2012年,课题组在“南海1号”的基础上,开启“南海2号”的选育研究。2017年,“南海2号”被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水产新品种。


最难的是如何获得“最佳组合”


每一个水产新品种的诞生都是不易的,要在不同优良品种间进行杂交,获得新品种后还得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审核。周发林坦言,在“南海2号”的选育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获得杂交“最佳组合”。周发林利用课题组的斑节对虾优良品种——“南海1号”、非洲品系、多代杂交保存下来的泰国野生种质资源等分别进行双双杂交,“获得的杂交新品种,首先要在实验室里试验,然后再放到外界试验,通过水泥池测试、池塘测试等多个环节,直到达到预想结果。”周发林说,课题组还把杂交新品种带到海南、珠海、台山养殖,测试养殖效果,最后还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审核。


亲虾


虾苗


通过生产试验发现,以“南海1号”为母本、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子代最好,也就是“南海2号”。


“南海2号”集合了

“南海1号”和非洲品系两者的优良特性,

同普通虾苗比,

“南海2号”存活率高、生长快、

耐氨氮能力强,

效益也比普通虾高,颇受养殖户青睐。


主要采取土塘养殖模式


“南海1号、南海2号已经对市场开放,但由于育苗量有限,苗种非常紧俏,需要预定。”周发林说。据介绍,“南海2号”的育苗基地主要在珠海长丰养殖基地和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养殖基地,“2018年已经育苗几千万,今年加大了育苗力度,截至5月上旬,已经育苗数千万。”周发林透露,“南海2号”比普通的苗要贵一倍,因为“南海2号”育苗相对难一些;目前“南海2号”还处于推广价位,以后的价格还不能确定。


据悉,“南海1号”“南海2号”的推广范围以广东珠三角为主,广西、海南、江苏、浙江也有一定的养殖面积,累计养殖总面积有几十万亩。周发林表示,“南海1号”“南海2号”主要采取土塘养殖模式,可精养、纯养,也可虾蟹混养,自投苗开始养殖2~3个月便可收获,每亩能达到100~500公斤的产量,大概25头/斤。“‘南海2号’在珠海长丰土塘养殖,产量达250~350公斤,保守估计利润在30%左右。如果管理得当的话,高位池养殖达到1000公斤/亩的产量是没有问题的,南海所深圳养殖基地就做到了。”周发林告诉记者。


开发珠三角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为响应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要求,江世贵及其团队正努力开发珠三角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另外也正尝试“南海2号”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前段时间,内蒙古盐碱池塘养出南美白对虾的新闻引起业界关注,斑节对虾是广盐性的品种,也可尝试在盐碱地养殖。”周发林说。


由于“南海1号”“南海2号”苗种供不应求,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周发林希望接下来扩大种虾配套养殖规模,进一步优化培苗技术,不断完善配套养殖模式,推动“育繁推”体系结合。据透露,江世贵及其团队正开展其他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譬如选育耐氨氮品系、耐粗饲料的品系、低鱼粉饲料品系等。


目前,“南海1号”“南海2号”养殖户以散户居多,成本高利润薄。周发林说,“我们提倡适当密度养殖,虽然低密度养殖成功率高,但也不能否定高密度养殖,只要通过藻菌调水,做到池塘生态平衡,尾水零排放,达到环保要求,也能保护环境,确保产量,确保盈利。”


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方琼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CBmp28B8wMrh2Li3V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