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30年的亲人找到了!一次夏令营,圆了他的团圆梦

2019-07-24   南京日报

生在宝岛的“南京人”,首次来宁收获意外之喜——

一次夏令营,寻回失联30年亲人

张山蔚(右)这次来南京参加夏令营,找到了失联30年的亲人。本人供图

“失联30年的亲人找到了!”7月21日下午,刚刚结束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两岸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研习营”之行的张山蔚老师,在赶往苏州的途中,接到了一个让他激动万分的电话。张山蔚是台湾嘉义社区大学的一位教师,是这次寻亲活动的“主角”,同时也是一个会说南京话,却从没到过南京的“南京人”。

“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说南京的事情,所以虽然从来没有到过南京,却对南京有着很深的感情,一直都想来南京看看。”张山蔚说,他的父母原是南京金陵兵工厂的成员,家在中华门一带。后来随着兵工厂迁到了台湾高雄。因此,在高雄他们所在的村子里,整个村都是南京人,全村人都会说南京话,他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的。

“可以说,我是一个出生在高雄的‘南京人’。”张山蔚用地道的南京话骄傲地介绍,他的母亲曾经在1989年来南京寻找她的弟弟,当时经过多方联络是联系到了,但张山蔚的父母过世后就又断了联络。

张山蔚2017年退休,目前在嘉义社区大学开设“自然农法”班,与一群喜欢种植无毒蔬果的朋友切磋农技。今年67岁的他这次与同事一起报名“两岸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研习营”活动,不远千里来到南京,一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见一见自己的故乡。

同行老师、南农校友、宜兰大学老师朱玉在闲聊中得知了张山蔚的故事,在离宁前的最后一次晚宴上,特地请来了南京朋友温女士作陪,一解张老师的乡愁。没想到,热心的温女士给了张山蔚一个大惊喜。

“我们全程都是用南京话交流。张老师的南京话很标准,我们也聊得很愉快。”温女士告诉记者,“当张老师说他已经和亲人失联30年时,我打心底里就觉得自己应该帮帮他。”

7月21日下午,张山蔚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接到了温女士的来电,告诉他已经联系到了他的亲人。“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联系上了!”张山蔚非常激动,当天傍晚,就与亲人进行了视频通话。

“很感谢朱玉老师和温女士以及南农同仁的帮助,让我得以和亲人联络上。现在微信联系很方便,纵然回台湾,依旧可以保持联系,在视频上见面聊家常。以后要是有机会,肯定还是会想要再和亲人相会的。”张山蔚说。

据悉,南农自2007年以来共举办了13期两岸大学生暑期研习营,已累计邀请台湾多所高校师生400多人来宁开展交流活动。研习营的举办促进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台湾师生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加深了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已成为南农对台交流的“品牌项目”。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通讯员 许天颖 本报实习生 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