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关于英雄和侠客的著名辩题,至今让人无解,这个辩题的内容是:“有一个侠客来到一个村子,村子上的人因为喝了村上唯一水井的水(井水有让人变疯的副作用)变成了颠倒黑白,不分是非的疯子。这个时候侠客如果选择不喝井水,他只能一个人离开,无法解救众人,但是如果他喝了井水之后,他迟早也要变成一个疯子”。对于一个正常的普通人而言,这个问题很容易处理,如果我们已经走投无路,肯定会喝了井水,以便和村子里的人形成一个整体,苟活在当下。如果仍有新的出路,我们自然会毫不犹豫地一走了之。因为村子里的人疯了也好,傻了也罢,与我等何干?
但是一个侠客,一个英雄的追求显然和普通人是不同的,他们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孟子》中有句名言,原文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何谓“穷”,何谓“达”,何谓“独善”,何谓“兼济”,这其中的程度太难界定把握了。而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兼济天下”的机会,所以当一个真正的侠客和英雄面对这样的一个“疯人村水井”的辩题时,他们最终往往会选择孤注一掷,不畏艰辛,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和这个世界最顽固的邪恶进行狭路相逢的战斗。
而我们大家也知道,这个所谓的,有一口使人发疯水井的村子,其实暗指的是一个相对闭塞的人文生态环境。这口“水井”的副作用,其实就是这个环境里人文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缺陷。当一个环境相对闭塞时,或者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模式便开始固化,人们总会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型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外界的“大侠”到来,人们很难觉察到周遭生活环境里的缺陷,也自然不会发现那口足以使人发疯的“水井”。
在1963年的时候,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早春二月》的影片,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观众都没有看过这部国产“冷门佳作”。这部影片的内容和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格格不入,所以当这部影片上映后,也给影片的主创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这部影片由谢铁骊导演执导,由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等人主演。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自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柔石是我国早期的革命家、文学家,左联五烈士之一。而且他还和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是好朋友,鲁迅那句著名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便是在柔石牺牲后,用来缅怀后辈兼好友柔石的。
这部影片中的故事背景是民国的北伐战争时期,故事地点是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小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是当时江浙一带典型的熟人社会模式。影片的主角肖涧秋(由孙道临饰演)是一名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苍生为最高理想。影片开始,肖涧秋应芙蓉镇小学校长,也是他的同学兼好友陶慕侃(由高博饰演)之邀,来到芙蓉镇小学教学。肖涧秋的到来,迅速引起了相对封闭的芙蓉镇原住居民的关注。
肖涧秋作为一名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内心深处深植着强烈的救国济民的情怀。但是芙蓉镇呢?它便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小社会,就如影片开头时陶慕侃所说的那样,芙蓉镇就像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有自己习惯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价值观,虽然他们也同样关心时局和大环境的变化,但是他们依然按照这个镇子上已经潜移默化的价值逻辑来处理身边的事情。肖涧秋刚刚来到这个环境时,他并没有对芙蓉镇上的环境感到有多少不适应,反而这个阶段的时候,他觉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找到了生命的活力。
他认为陶慕侃所说的“教育救国”的理念是可行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救国济民,调整到服务好芙蓉镇这个他自认为力所能及的小圈子中,他从第一天上课开始,便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于此同时,他认识了镇子上的寡妇文嫂(由上官云珠饰演),通过陶慕侃的介绍,他了解到文嫂的丈夫是他们曾经比较钦佩的一个学长,但是因为一场战争,文嫂的丈夫去世了,成为了一个寡妇,她现在独自带领两个孩子在芙蓉镇生活。
肖涧秋看到文嫂生活的艰辛,主动表示要帮助文嫂,其实他也是通过这种行为,在向死去的好友表达一种惺惺相惜的情义。除了文嫂之外,肖涧秋还在镇子上结识了另外一个女人,她是陶慕侃的妹妹,名叫陶岚(由谢芳主演)。陶岚是一名典型的,相对于旧社会女人有很大不同的新知识女性,她富有理想和同情心,浑身散发着一种和芙蓉镇格格不入的活力。她通过哥哥介绍和自己的了解,对满怀抱负的肖涧秋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
而在镇子上,有一名姓钱的富二代一直在追求陶岚,但是因为志趣不合,陶岚一直对钱公子敬而远之。而肖涧秋在无意之间,却在芙蓉镇中卷入到了关于两个女人的舆论漩涡之中,他来芙蓉镇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实现退而求其次的理想和抱负,却万万没有想到,刚刚来到芙蓉镇不到两个月,他便已经麻烦缠身。而纠缠他的,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说不明白的舆论氛围。他帮助文嫂,人们对他关心一个寡妇品头论足,陶岚和他互生情意,身边的人借文嫂对他冷嘲热讽。
在这个艰难的境遇里,肖涧秋便成了文章开始时所提到的那个侠客。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肖涧秋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当时的社会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在五四运动之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从旧社会到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以很多封建社会的陋习还依然保持。这就造成了,肖涧秋等人所在的芙蓉镇居民所遵循的道德体系,有一部分,特别是在男女关系上,还依照的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而这个道德准则,就是肖涧秋所需要面对的,那个使人“发疯”的水井。在这个令人“发疯”的水井考验面前,肖涧秋开始踟蹰了,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除了这个抉择之外,他还要面对自己本心对陶岚的爱情,以及他要保护好文嫂一家的社会责任。
在封建社会中,女人讲究“三从”,所谓的三从指的的是: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当时的文嫂,丈夫已经去世了,她唯一的寄托便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然而随后因为一场疾病,她的儿子也死了,这个时候的文嫂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寄托。但是肖涧秋认为文嫂还有出路,她还可以改嫁。为了能够彻底帮助文嫂,将文嫂救出当前的困境,肖涧秋决定自己娶文嫂为妻。当他将这个想法说给陶岚时,陶岚坚决反对,并指出:“你这是同情,不是爱情”。
这个影片中的观点,即便是放到现在也依然犀利,陶岚一语中的,说出了肖涧秋的内心困境。而导演正是通过肖涧秋的精神困境,讲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们,千百年来的境遇,从孔孟开始,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便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是满怀理想和抱负的他们却处处碰壁,遇到的都是一口口让人让人发疯的“水井”。肖涧秋没有能够拯救文嫂,在他犹豫徘徊的时候,文嫂早已经被芙蓉镇这个冷血无情的熟人社会判了死刑。但是在文嫂自杀身亡后,芙蓉镇上的人,那些创造了导致文嫂死亡流言蜚语的人,却向肖涧秋抛出了橄榄枝。
他们这个时候才开始相信肖涧秋和文嫂的清白,并且在他们的言论中,观众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无情,他们认为文嫂为了节烈,死得其所。而这一切在肖涧秋看来可谓是“小人之心,小人之口”。最后他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责任心,害死了文嫂。其实银幕前的观众都明白,真正害死文嫂的,是当时那个杀人的社会道德逻辑,是芙蓉镇居民的“奇葩”观点,是深藏在人性中那深深的恶意。文嫂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她活着被人唾骂,在唾骂中文嫂被迫自杀,而死后获得了一个贞洁烈妇的美名。那些骂文嫂的,和给予她贞洁烈妇美名的,却是同一批人。他们造谣害死了人自己不受任何惩罚,反倒是文嫂这样的无辜者,社会中的底层人,用生命换来了一个空虚的名声。这就是那口“水井”的效果,而肖涧秋,这个到芙蓉镇闯荡一番的侠客终究还是失败了,但是他也成功了,他带走了陶岚,他期许给了大家一个“长长的未来”。
即使到了56年后的今天,《早春二月》这部影片依然充满了现实意义,影片中芙蓉镇居民的“奇葩”观点,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绝。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影片中精巧的故事外,影片的运镜和构图都堪称国产电影的典范,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再次欣赏这部影片时,观众们依然能够被银幕上诗意的电影语言所陶醉,在江南美景的陶醉下,观众们在影片中,也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这部从影像上看似诗意、平缓的影片,其中却蕴含了革命者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被导演幻化在富有意境的构图和光影中,通过电影语言的升华,这种力量变成了一首隽永的光影诗歌。
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刚上映时,因为其中的观点太过犀利,给影片的主创们造成了麻烦。影片的主演上官云珠因为这部影片中文嫂的角色遭到了迫害,最后她的个人命运竟然惊人的和文嫂极其相似,在一个凌晨,她从四楼跳下,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