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一战那会的朋友应该知道,意大利早在1882年就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共同签署了三国同盟,直到一战开打的1914年,意大利依旧是三国同盟的一员。然而一战开打大半年之后,意大利就反水投靠了协约国,并北上把奥匈胖揍了一顿,最后混了个战胜国的名号。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意大利不帮着德奥同盟,反而甘做二五仔,而且还是在1915年这种战局不明朗的情况下直接投靠协约国,这墙头草的预见性是不是太强了点?咱们慢慢捋捋这个故事
这事儿还得先从19世纪说起,意大利的统一很晚,到1871年才基本形成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意大利这么大一块。而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个大佬一直压在意大利头上,那就是法国和奥匈帝国,他们两经常没事儿就扇意大利几个耳光,但大佬太猛,意大利作为一个二流国家压根不敢得罪。
但有个事儿彻底让意大利人炸了,1881年,法国人直接夺取了意大利人梦寐以求的突尼斯(就是上边地图上写着Tunisia的地方),对于当时没啥海外殖民地的意大利来说,突尼斯无论是丰富的原材料还是控制地中海航线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个事儿直接就让意大利人哭着跑去找德国结缔同盟,共同辱法。
然而那时候德国已经和奥匈签订同盟条约,那么要加入肯定就得三方共同签署。虽然意大利看奥匈也不对付,但当时他们已经和法国势同水火,只有抱这两欧陆一线强国的大腿才能合理辱法那种。
接下来一段时间倒还算相安无事,法国人对付意大利也只能动动嘴皮子打打贸易战那种。但1895年,意大利人打了一场非常丢人的仗——入侵埃塞俄比亚。当时列强们正在瓜分非洲,意大利自然也不例外,本来他们认为好歹自己是个列强(伪),揍个非洲土著没压力,然而仗打了快两年,自己死了15000人,反观埃军才死10000人,这种KD比太难看了吧?
而且最后一场阿杜瓦决战中,意军还被黑叔叔们俘了4000人,这种事儿传出去都能让人笑死。
(下图是被俘等待遣返的意军)
惨败的意大利自然是不会承认自己军队不行,而是把甩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方面指责法国人支援埃塞俄比亚,不然自己不会输;另一方面指责德奥不支援自己,不然自己不会输。
但这场仗也让意大利的经济几近崩溃,再也吃不消和法国玩贸易战,因此在外交上逐渐与法国缓和,反而是与德奥产生了一定嫌隙。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是瓜分完了(就剩那个埃塞俄比亚还独立着),意大利就把眼光放到了巴尔干半岛,当时正值奥斯曼土耳其衰退,那块地方留下了一定权利真空(意大利在1912年还吊打了一次土耳其)。然而巴尔干一直算是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加上他们两本来就在亚得里亚海、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有矛盾,随着于法国关系的缓和,让意大利和奥匈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但意大利不和奥匈摊牌也是没这个资本,虽然德国人还算照顾意大利,但出于政治利益,他肯定更倾向奥匈。因此直到一战开打,意大利也只是明面保持中立,实则在观望。然而英国人和意大利的接触导致了反水。1915年,意大利与协约国秘密签署了《伦敦条约》协约国方面允许战争胜利之后将大部分尚未统一的意大利地区交还(其中大部分是奥匈占着)
1915年5月,也就是伦敦条约签署一个月之后,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这其实也好理解,如果同盟国这块打赢了,那么意大利还是被奥匈压着,以自己的作战实力也得不到多少实质好处,而协约国如果击败同盟国,直接把奥匈踩死并瓜分带来的利益更大。